□杨志华,刘珅桦
(1.河北工程大学园林与生态工程学院 河北 邯郸 056000;2.益生源文化产业邯郸有限公司 河北 邯郸 056000)
生态循环农业是农业现代化的标志,主要利用现代化的科技成果与管理手段,在保证农作物产量及农户经济效益的同时,实现生态效益,促使农业处于高速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状态。生态循环农业是在资源高效利用理念下提出的一种现代化农业发展方式。只有更加注重生态保护,才能获得更高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才能实现农业健康、长久发展。
生态循环农业是对传统农业与高新技术手段的整合,同时融入了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环境发展的理念,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然选择。传统农业的重点是提高经济效益。土地大面积开垦、使用高毒农药与化肥严重影响着土地质量,同时对我国的生态环境造成了影响。
传统农业过于注重经济效益而严重忽视了环境保护,从而导致我国农业领域的发展存在较大阻碍。总体而言,生态循环农业主要体现在农产品的高产量、高质量和高效益,能够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及生态效益的高度统一[1]。
首先,生态农业系统具有高产性的特点。高产性是指农作物产量得到了大幅度提升。农作物在自然生长的环境下对光利用率较低,导致农作物在生长过程中能够摄取到的营养物质及能量较少。人工干预可以不断为农作物生态系统提供物质和能量,从而提高农作物产量。
其次,生态农业系统具有社会性的特点。在农作物生长的过程中,需要不断为农作物补充营养物质及能量,而这些营养物质及能量主要来源于化肥、农药等,这是社会经济转向农业经济的体现。同时,农产品成熟之后,需要将农产品投入到社会当中,这是农业经济转向社会经济的体现。由此可见,生态农业系统与社会经济密不可分,社会经济发展同样会影响农作物的产量。
再次,生态农业系统具有波动性的特点。由于生态农业系统是在人工干预下发展的,生态农业系统生物种群的构成是人类选择的结果,选择时需要以实际环境情况为依据。由于自然环境实际情况属于不可抗力因素,当生态农业系统的环境发生改变时,需要人工对其进行修正与调整,否则会导致产量减少。同时,当生态农业系统生物种群少、食物链简化时,会导致生态农业系统自我调节能力衰退,进而导致生态农业系统不稳定[2]。
首先,循环农业具有多样性的特点。不同地理环境的生态农业系统不相同,循环农业的多样性主要受到地理环境因素的影响。
其次,循环农业具有综合性的特点。构建生态农业系统需要站在整体生态农业系统功能的角度,将农、林、牧、副、渔等看作一个整体,并实现各业之间的相互支持,从而提高综合生产能力。
再次,循环农业具有持续性的特点。循环农业的持续性特点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保证生态农业系统的可持续发展,二是保证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循环农业不仅可以改善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还能够提高生态农业系统的稳定性与持续性,从而助力农业经济发展。
最后,循环农业具有高效性的特点。生态农业通过物质循环和多层次综合利用,实现了经济增值,降低了农业成本,为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提供了就业机会,提高了农民从事农业的积极性[3]。
在农药、化肥的作用下,农作物产量大幅度提升,促使农业快速发展。随着我国农业快速发展,农药、化肥的使用量不断增加,导致在生态农业系统中积累了大量有害物质。生态农业系统中生物种群体内含有的有害物质,伴随着食物链流转,这些有害物质终将流入居民体内,严重危害居民生命健康。
同时,化肥、农药的大面积使用,使土壤环境遭到了严重破坏,土地盐碱化、水体污染等现象愈发严重,给生态农业系统带来了较大的威胁。就目前而言,我国生态循环农业系统正处于初步发展阶段。生态循环农业实际发展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包括投入力量不足、生产规模较小及种植成本较高等。
对生态循环农业系统的投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技术投入,二是资金和资源投入。就目前而言,随着社会和科技发展,我国生态循环农业系统在技术方面得到快速发展,但依旧没有满足生态农业循环系统对技术支持的需要。
例如,从机械设备的角度来看,虽然我国农业领域相关智能化的机械设备已经投入到生态农业循环系统实际运作中,但由于其成本较高,只适合在大型农业种植园使用。
大部分农户以半自动化机械设备为主,在种植、收获的过程中仍需投入大量的人力资源。现阶段,我国对生态循环农业系统的资金投入严重不足,致使部分科研项目无法顺利开展,这是限制我国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
就目前而言,个体农户仍然是我国农业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家庭为单位的土地承包制度仍然是我国农业的主要经营模式。该模式下,人均耕地面积小且分散,不利于统一管理。大部分农户未意识到生态循环农业系统发展的重要性,致使生态循环农业系统的推动力量严重不足。
生态农业循环系统需要将传统的农药、化肥替换为有机肥及低毒害农药。同时,在生态农业系统的构建过程中,需要注重利用生态系统的力量,借助生态链防治虫害对农作物的损害。这就导致生态农业循环系统的种植成本较高,部分以经济效益为主要目标的农户无法顺利构建生态农业循环系统。
首先,需要在相关部门的支持下,为社会、企业及个体农户建立多维投入机制,其中包括资金投入、政策投入及技术投入等,促使更多的农户与企业真正参与到生态循环农业系统的建设进程中。
其次,需要在技术投入方面,加强对企业及个体农户的技术指导,促使企业和农户懂技术、用技术、采用科学化的种植方式。
再次,加大农村金融服务投入,鼓励企业及农户积极开发生态循环农业系统。
科学规划种植土地和完善土地政策是促进生态循环农业系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一方面,过度开垦使我国生态系统遭到了严重破坏,因此在生态循环农业系统建设的过程中,需要提高土地利用率,将并未被利用的土地退耕还林。
另一方面,我国政府应当加强对土地承包制度的控制,适当引入土地规模经营,提高农户生产积极性,提高生态循环农业的收益,促使越来越多的农户扩大种植规模,为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提供保障。
若想切实提高农业技术的推广能力,政府必须发挥带动作用,向企业及个体农户积极推广农业技术,促使企业及个体农户将农业技术应用于实际。针对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我国政府应成立专业部门负责并落实工作职责,促使每一位工作人员积极开展农业技术推广工作。
此外,可以借助互联网提高农业技术推广效率。例如在互联网上寻找先进技术相关视频,通过剪辑、合成等,为企业及个体农户提供视频教学,为农户提供更好的服务。
若想引导科研机构的研究方向,一方面需要科研机构现有工作人员提高对生态循环农业系统的重视程度,积极研发先进的生物技术;另一方面需要加大人才培养力度,通过学校教育引导学生对相关领域产生浓厚的兴趣。
同时,农技服务必不可少。只有做好农技服务工作,才能够促使所研发的技术真正投入到生态循环农业系统中。各大科研机构需要建立服务公司,创建公益性技术服务企业,开展相关培训,提高农民对技术的掌握水平。
生态循环农业系统是保证我国农业领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同时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然选择。若想利用生态循环农业系统帮助农民获取经济效益并缓解环境压力,需要加大对生态循环农业系统建设的宣传力度,完善土地政策,提升农业技术推广能力,引导科研机构研究,开展农技服务,使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模式满足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