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产业发展巩固脱贫成果 以人才战略实现乡村振兴

2021-12-15 04:35梁婉梅
山西农经 2021年16期
关键词:贫困地区贫困户人才

□梁婉梅

(广州云创商务信息有限公司 广东 广州 510000)

2021 年2 月25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得到了解决,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在新征程中,如何巩固脱贫成果,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发展,最终实现全面小康的伟大目标,是一项重大历史任务。

1 以产业发展巩固脱贫成果的意义

2016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夏考察时指出,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要因地制宜,把培育产业作为推动脱贫攻坚的根本出路。2020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再次强调,要加大产业扶贫力度。

在我国长期的扶贫实践中,以社会救助保障为主的保护型扶贫和以产业开发发展为主的发展型扶贫一直是两大核心政策及落实渠道。其中,保护型扶贫需要国家和社会投入大量资金,对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持续“输血”,这种以直接帮扶为主的扶贫形式见效快,短时期内可以有效减少贫困现象,但从长远看,无法做到因地制宜,难以遵循贫困地区的特点实现自主脱贫,更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一旦停止“输血”,很容易出现返贫情况。从20 世纪80 年代开始,我国开始致力于推动发展型扶贫,以产业带动发展为核心,变“输血”为“造血”,探寻“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可持续发展之路,直接帮扶和产业带动是我国扶贫工作的两个阶段,也是新时期推动我国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经过几十年实践,发展型扶贫模式取得了显著成效,同时产业发展也为乡村脱贫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发挥了积极作用,是目前我国乡村扶贫和乡村振兴战略的主要实施途径[1]。

1.1 整合当地资源

贫困地区经济发展落后,但并不意味着资源匮乏。出现贫困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当地各种资源得不到有效开发和整合,难以形成推动当地经济发展的合力。产业发展离不开资金、技术、土地、劳动力等多种要素,推动产业发展,可以将拥有这些要素的政府部门、科研部门、企业、农户等主体紧密联系起来,相辅相成,各显优势,利益联动,进而完成资源整合,实现“1+1>2”的效果。

1.2 激发当地脱贫的内在驱动力

“扶贫先扶志,脱贫靠自己”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等、靠、要”不能实现彻底脱贫、永久脱贫。实施产业带动发展,能够解决直接帮扶可持续性不强的问题,增强贫困人口的脱贫意愿,使贫困人口有事做、有期待,激发脱贫的内在驱动力。

1.3 优化贫困地区人口结构

长久以来,为了摆脱贫困,很多农村人口外出打工,导致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和有文化基础的劳动力不足,这也是造成贫困的原因之一。实施产业发展,可以激发更多人的创业热情,为当地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引导外流人口回归。

2 以产业发展巩固脱贫成果的策略

我国贫困地区大多位置偏远,基础设施薄弱,自然条件相对恶劣。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的农业产业项目很难获得良好的发展。

因此,以产业发展巩固脱贫成果必须因地制宜,重点发掘当地的特色产业项目,特别是具有高附加值的特色经济农作物产业项目[2]。

2.1 企业对接

企业对接是产业扶贫最常见的模式,通过企业的资金、技术和销售渠道支持,贫困地区充分发挥环境、人力和土地优势,贫困户与企业直接对接,形成利益关联,确保贫困户有稳定的收入。

2.2 建立合作社

对于一些不用加工便能投放到市场中的经济作物,如果向产业化发展,则对种植规模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合作社便成为一种理想的模式。建立合作社需要当地基层党组织和政府部门牵头,由贫困户构成合作社主体,将原本各户分散的种植项目整合起来,形成种植基地,在管理方法、运营机制、质量标准等方面统一规范,发挥集体的力量,为贫困户提供技术指导、农资购置、收购销售等服务。

2.3 电商参与

销售渠道不畅是限制贫困地区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贫困地区产业和产品的优势在特色、在质量,但在市场经济大环境下,“酒香也怕巷子深”。对于贫困地区而言,如何将优质的产品销售出去成为难题。在政府相关部门的引导下,让电商参与到扶贫工作中,通过在乡镇建立电商服务网点,为贫困户提供销售渠道和物流服务,可使特色产品在网络上开辟更广阔的销售空间,增加销量。

2.4 科研机构帮扶

技术支持是产业项目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保障。科研机构提供帮扶,可以发挥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的技术优势,帮助贫困户及时解决产业生产中的技术问题,指导相关企业完成技术转化。同时,科研部门和高等院校可以在帮扶工作的支持下进行深入研究,实现产、学、研融合。

3 乡村脱贫和振兴对人才的需求

在我国已经完成脱贫攻坚任务的背景下,巩固脱贫成果,推动乡村振兴,进而实现全面小康,是新时期我国农村工作的重点。这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除了国家政策和资金支持外,智力因素也不可或缺,尤其对于实现全面小康这一目标,智力因素具有决定性作用。因此,无论是巩固脱贫成果,还是推动乡村振兴战略,乃至实现全面小康,乡村对人才的需求是迫切而持续的,主要需要以下3 类人才。

3.1 农业专业人才

我国农业正在朝着现代化方向快速发展,农业的科技含量越来越高,农业的创新发展成为大势所趋,不但促进了农民增产增收,还改变了长期以来农业粗放经营生产的落后模式,减少了对自然环境的污染,符合绿色生态理念。

农业专业人才可以为实现上述目标提供智力支持,在农民中间起技术引领作用,对巩固脱贫成果、推动乡村振兴有至关重要的现实意义。

3.2 管理人才

我国是农业大国,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我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50.32%。相对城镇而言,农村经济发展不均衡,居住分散,尤其是农村基层党支部、村委会等机构的管理水平不一,不但会影响当地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质量,还关乎我国基层政治局面的稳定性,责任重大,因此农村急需高素质的管理人才。

3.3 公共服务人才

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重要指标之一就是乡村公共服务的发展水平。在现实中,这也是我国农村地区社会发展的短板,如乡村教师的年龄结构、学历、职称不合理;乡村医生数量不足,尤其是缺少重大传染病防治专业人才;专业化的社会保障体系及服务岗位尚未对农村实现全覆盖等。

4 以人才战略实现乡村振兴的对策

基于农村对人才的现实需求,以人才战略实现乡村振兴,可以从培养人才、引进人才和留住人才3 个方面着手。

4.1 培养人才

农村地区的主体是本地农民,基数庞大,因地制宜培养本土人才是解决农村人才问题的关键。根据实际需要,一方面,要培养农村管理人才,尤其是农村基层党支部和村委会人员要具备现代管理理念和能力,能够深刻理解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意义和核心内涵,能够熟知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并将其熟练运用于管理工作中,能够以坚定的政治立场和大局意识配合领导者控制农村复杂的管理局面。另一方面,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式的传统农业发展模式已经不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要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农民不再是一种身份,更是一种职业,新型职业农民需要掌握农业技术和经营技能。因此,要加强对农民的培训,尤其要将现代农业经营、农业产业市场认识、互联网营销等作为培训的重点,增强他们的职业认同感和成就感,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

4.2 引进人才

培养本土人才是一项长期工作,在一定培养周期内,农村的人才缺口依然存在,需要加大人才引进力度。首先,要关注引进人才的思想素养,对农村有朴素的感情,对农业有深刻了解,才能够在农村干出一番事业。要将高等院校农业相关专业的毕业生作为人才的重要来源,如农业种植养殖、农业市场营销、电子商务等专业的毕业生。其次,要以项目吸引人才。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必然会带来更多的创新发展机遇,这对人才有巨大的吸引力。大力发展新兴农业产业项目,为各类人才提供优质的创业机会和施展才华的平台,是人才引进的重要途径。再次,要建立人才合作交流机制,由政府牵头,乡村与师范院校、医科院校、农业院校等单位加强合作,通过实习基地、人员轮岗等措施,使人才在乡村真正流动起来,保持人才队伍的活力。

4.3 留住人才

留住人才的关键在于政策保障。通过政策倾斜,保障人才的福利待遇,让创业者有宽松的环境,让人才在乡村有归属感和成就感,使更多人才愿意并能在乡村干出一番作为。

猜你喜欢
贫困地区贫困户人才
人才云
金融扶贫站惠及3万贫困户
比亚迪集团扶贫
不能让老区一个贫困户掉队
上学不如“混社会”? 贫困地区的“厌学症”如何治
“鞋底垫厚点,也能走得快”——贫困户崔普选和他的“梦中梦”
西南贫困地区农产品产销对接活动在桂林举办
贫困地区干部要摆脱担当“贫困”——基于山阳县干部队伍担当作为状态的思考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