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猛香
(安徽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2)
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04年,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大学生是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和祖国的未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四线政治教育,提高其思想政治素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在2018年教育部党组发布《关于教育系统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精神的通知》文件中再次强调要围绕“一个根本任务”“两个标准”“三项基础性工作”以及“四点希望”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然而,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推进,也带来了外来思想文化的渗透,由于西方率先走上现代化之路,长期以来现代化被打上“西方化”“美国化”的标签,尤其是后现代主义思潮带来一系列解构整体、去中心化、怀疑否定以及游戏人生等理论观念,使得正处于青春期的高校大学生出现审美观念庸俗化、价值信仰缺失化、人生理想功利化甚至精神理念堕落化等不良倾向。进入新时代,要认清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即从“物质文化需要”到“美好生活需要”,从“落后的社会生产”到“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的转变,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大背景下,重新探讨后现代主义思潮对于中国当代大学生的价值理念与身心建设的影响具有时代意义,它关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等诸多问题。
后现代主义思潮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兴盛于西方的文化学术思潮,其后由西而东传入中国。从社会层面而言,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出现需要合适的土壤。以知识爆炸、信息快速传播为基础的后工业化时代,从知识的结构和内容、传播的媒介和方式以及学习的手段和目的方面都符合后现代主义的生存、发展。数字化经济与流动性知识共同推动社会朝技术性、商品性方向发展,在知识和人才并向驱动之路上,人类社会经历着从低级阶段到高级阶段的过渡,但是,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出现也促使着社会环境从低度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走向高度的复杂性与不确定性。
所谓后现代主义,是指以多元、解构、消解、非理性、去中心等为主要特征的社会文化思潮,是对现代社会进行重新审视和重构的一场社会思想运动。从概念出发,后现代主义是以现代主义为参照的双元纠缠,它要否定现代的一切文化、思想、理论乃至意识,但又与现代保持密切联系,有“高度现代化”“在现代主义走向极端之后”等内涵,从尼采的“上帝死了”到福柯的“作者死了”,从德里达的“解构”世界一切到利奥塔的“宣战完整性”的去中心化,从厄尔奈斯特·曼德尔的“晚期资本主义”到王治河认为“后”是对现代性霸权的否定等等,究竟什么是“后现代主义”国内外尚存在较大争议,因此后现代主义本身也就以其复杂性、包容性成为一个涵盖庞杂的概念体系。具体到当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后现代主义思潮给高校师生带来深刻影响。
面对后现代思潮带来的多元价值新趋势,高校大学生极易受到多种思想的影响,在一定意义上也冲击着国际意识形态层面的教育。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出发,可以看到当下互联网社会的快速发展带给大学生新的表达渠道和学习空间。一方面,后现代主义思潮原有的消解主体性、反对权威带来高校师生的关系移位,从而进一步带来了价值混乱与信仰危机;另一方面,后现代主义在当代中国的社会土壤滋生出的享乐主义、个人主义、功利主义等商品世界的元素浸染到高校学生,从而对学生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等带来不良影响。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全面客观认识当代中国、看待外部世界。”[1]要认清、理顺后现代主义思潮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四大挑战的严峻性与客观性。
第一,现代主义思潮带来高校师生的关系移位与权威消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承担着立德树人、思想引领等历史使命,为了保证信息传递的准确性和严肃性,高校教材、教育者都倾向于采用规范的、固定的话语体系和表达形式,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进行教育,在整个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者充当着引导者与主导者的角色。而后现代主义认为,绝对真理根本不存在,权威要被颠覆、中心化要被去除等理论深刻影响在校大学生的对话姿态与礼仪界限。呼唤“平等”“民主”的当代大学生积极适应网络世界,以“张扬个性”“凸显自我”为目标寻求信息技术与媒介交互的支撑,试图打破高校教育主客体信息不平等、不对称的局面。一方面,高校教师“传道授业”的中心地位发生了偏移,导致身处多元化思想、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学生更加迷茫、困惑;另一方面,基于现实社会语境的热点事件,带给大学生极大心理和思想冲击。尤其是社会主义市场化进程中的“物化”思想伴随着后现代主义思潮之风滋生于东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与知识的交换和传递,而一些后现代主义者竟将知识也认定为商品,“在交换中出现了一个非物质性的产品,即信息,信息在交换中既是抽象的,也是具体的,信息堪称超级商品……信息交换让一切成为可能”[2]。这一切使得原本纯粹的高校环境沾染商业气息,高校的教育主体与接收者逐渐堕入卖家与买家、售卖者与消费者等隐形的商业角色置换,由此,延伸出不尊师重教、考试不诚信、消费攀比等诸多现实问题。
第二,后现代主义思潮导致高校学生价值混乱与信仰危机。后现代主义像外来物种一样扎根、适应以及疯长于中国土壤,尤其在思想活跃的高校环境。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提升,消费主义逐渐盛行,久而久之出现了拜金主义、物化思想,一些大学生过度追求高质量生活条件,衣服鞋帽追求名牌潮牌,电子用品非苹果不可,吃穿用度都进行攀比。从社会层面而言,社会热点事件刺激人的神经、动摇人的思想,从南京彭宇案肇始,帮扶老人逐渐成为一项高风险、扶不起的危险“工作”,甚至出现了没有奔驰宝马就不要扶老人的娱乐段子,一时间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为后现代主义的个人主义、非理性提供生长的土壤。从国家层面而言,市场化与商品性在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改革之风也带来了后现代主义思潮的“糟粕”,万物商品化、一切向“钱”看、精致的利己主义……后现代主义既寻找到适合的生长土壤,也在思想精神上起到煽风点火的作用,给当代大学生在是非判断、价值理念以及精神信仰等诸多方面带来困惑与矛盾。
第三,后现代主义思潮导致高校学生功利主义与庸俗主义。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的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也正是因为“快”就会忽视一些问题。具体而言,其一是后现代主义思潮使得商品属性介入大学校园,信息与知识的交换导致功利主义,即使得原本非功力性的阅读学习变味了——浅阅读代替深阅读、碎片化阅读取代经典性著作阅读、视图阅读代替文本阅读、娱乐性消遣占据严肃性学习等现象,都在迎合唯快不破、唯新不欢的互联网信息传播。其二是社会大环境渐趋物化,导致整体庸俗主义。列斐伏尔在谈到马克思的异化理论时,认可经过经济拜物教的作用,人的活动和关系转变成物,如货币、商品和资本,但他同时也谈到异化概念的相对性,“有一种永恒的辩证运动‘异化—去异化—新异化’,所以,相对于已经逝去的,去异化和被去异化的活动可能走向更大的异化”[2]。透过现象看本质,网络流行语的评选和嬗变也反映了社会发展的思想逻辑。《咬文嚼字》自2008年以来逐年向社会公布十大流行语,我们选取2009年与2019年的词汇为参照,2009年的十大网络流行语分别是不差钱,躲猫猫,低碳,被就业,裸,钓鱼,秒杀,纠结,蜗居,蚁族;而2019年选出的十大网络流行语是文明互鉴,区块链,硬核,融核,xx千万条、xx第一条,柠檬精,我太难/南了,我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霸凌主义。这些新鲜词汇背后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折射,透露出网络时代的狂欢、对社会事件的关注以及大时代下个体生存的思考,然而,流行语所涉及的商品性、金钱观、物化以及精神空虚等内容无不反映庸俗主义的沉淀与盛行。从社会环境到大学生态,思想政治教育者应当坚持兼容并包,然而,面对后现代主义催生的功利主义和庸俗主义,要引导、教育学生加以辨别和选择。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处在重要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需要注入新的发展力量、新的创新要素,但是,在时代与历史的洪流中要时刻警惕后现代主义之风带来的个人主义与功利主义齐飞、拜金主义与庸俗主义共舞。
第四,后现代主义思潮加速高校学生价值混乱与游戏人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承担着立德树人、思想引领等时代任务和历史使命,然而随着后现代主义思潮打着反权威、反中心、割裂、不确定性、非连续性等旗号给高校学生输送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和空间,原有的传统势必遭到攻击,追逐流行、颠覆经典、消解历史的虚无主义思想不断滋生,以至于一些哲学家谈到价值与意义时认为“意义是人类自造的,自由漂浮,与一切真实无关”[3]。从国家层面而言,历史虚无主义和无政府主义等西方思想给一个国家的建设和发展带来严重的不确定性,苏联解体、英国脱欧等一系列事件给混乱的西方“乱上添乱”;从个人层面而言,思想多元导致价值混乱,形成了大学生精神沙漠,虚无、颓废、沉沦、放逐和游戏替代了积极、向上、努力和进取。后现代主义思潮介入到高校教育环境之中,动摇了当代大学生的人生价值、意义和方向,使得原本按照既定轨道培养“四有”青年的道路出现更多“误区”和“诱惑”,不良思想的腐蚀和游戏人生的态度进一步加剧后现代主义思潮的蔓延,“佛系青年”“咸鱼思想”等吞噬着大学生的战斗力和进取心,放逐和游戏的态度既影响青年身心健康也不利于国家未来与发展。
面对后现代主义思潮带来的四大挑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积极发挥高校思想教育主体的能动性和亲和力,一方面净化社会环境,提供现实与虚拟世界的教育合力,另一方面也要利用好媒介宣传、教育的功能,坚持以学生为本,以培养人才、服务国家、应对未来为目标,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力和塑造力。
第一,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大学生的引领和塑造。面对思想多元和价值混乱的后现代主义社会思潮的侵入和渗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正视当前意识形态领域的战略高地。从国家层面而言,就是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系建设和实践,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其基本内容。作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理论基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是激励国家民族团结、发展的精神力量,也是引领当代大学生成长、成人、成才的行动指南。具体到高校大学生的教育,就是要树立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人生目标,一方面要提升自我修养,通过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合格学生;另一方面,要加强创新能力,通过社会实践和锻炼成为独立判断、与时俱进的当代大学生,将自我价值荣誉与国家发展、民族复兴以及人民幸福的“中国梦”相结合,求真务实、脚踏实地,以价值赋能对抗虚无主义,以人生意义对抗游戏人生。社会与高校应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塑造健全的人格,使其真正将人生价值融入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事业。
第二,利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亲和力破除后现代“魔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的重要“战场”,担负着传递正确价值观、培养合格公民以及选拔优秀人才等多重使命,作为思想引领和知识价值传播的承载者和教育主体,要想教育青年就要走近青年。正如2020年度浙江省教育系统工作会议上,陈根芳厅长反问:“年轻人的英雄联盟、王者荣耀、剧本杀、蹦迪、轰趴,你玩过吗?他们追捧的李现、肖战、王一博,你知道是谁吗?现在孩子主要的社交工具是QQ,而不是微信,你了解吗?”[4]后现代主义思潮大背景下,高校教师应提升自我媒介素养,以共情性和同理性达到师生的双向互动,从当代大学生的内部堡垒瓦解后现代“魔障”,主动用平等、尊重的姿态对话学生;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用新鲜、网络、时代的话语体系去对话;走进学生的精神世界,用通俗、有趣、有料的教学内容和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用“透彻的学理”和“彻底的思想理论”[5]来感召学生,让课堂“动”起来、“热”起来、“活”起来,使之既突显学生的主体价值和存在感,也能达到吸引学生、感召学生和教育学生的目标。
第三,净化社会环境,给予高校大学生现实与网络双向教育合力。后现代主义思潮的“主战场”在网络世界,为达到教育和塑造当代大学生思想意识和价值观的目的,必须从现实世界和网络世界双向用力。从高校现实环境而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要学真理论、真思想,用真人真事来感召学生,要通过媒介素养的提高来了解学生、走近学生、吸引学生,要通过课堂内外的价值引领塑造学生,实现学生主体间性的存在感和获得感。从利用技术净化网络环境而言,首先,要认识到互联网世界给后现代主义思潮提供了滋生、繁衍和壮大的空间,网络是一把双刃剑,我们要积极发掘其中存在的知识和信息等教育资源,通过建立风清气正、和谐健康的网络环境来达到对大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价值导向;其次,要加强网络世界的监管和规范,对于一味追逐利益的企业与法人要及时处理,对于鼓吹功利主义、享乐主义以及资产阶级自由化等意识形态的文化作品加以限制和引导;最后,从国家层面建立一支专业化、高素质的网络信息安全队伍,一方面加强对国家信息安全和个人隐私的保护,另一方面也能以技术手段联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进行多维度、立体式爱国主义教育以及新时代教育。
第四,借力社会热点解读推动高校学生关注现实和独立思考。后现代主义思潮带来的双重影响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挑战更是机遇,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掌握在青年手中,真正的价值引领和思想教育就是让高校大学生能具有是非判断、独立思考的思辨精神。高校思政教育主体要善于利用网络媒介走近学生、对话学生,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运用于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实践中去,尤其当下社会是以95后和00后为主体,要借助微信、微博、抖音、B站等新媒介传播方式来与学生互动、沟通和交流,充分利用正在发生的、能产生头脑风暴的、让学生认真思辨的社会热点事件,让学生在多重思想碰撞中学会思考、判断和选择,既要将意识形态教育和思想价值塑造扩大到第二课堂、网络课堂中来,激发学生的学习、交流动力,强化其主体性地位,也要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达到“真信、真懂、真用、真好”的教育目标。例如网络时代人称“金政委”的金灿荣,他以风趣幽默、直白犀利、角度新颖的风格将国际关系深入浅出地向学生群体解读,在高校学生群体中具有实效性影响。高校教师要敢于直接面对学生、对话学生,将正在发生的、新鲜热点的社会事件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将思想教育和现实社会、时代发展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