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仲的改革之道及其当代镜鉴

2021-12-15 03:16敖翔
信阳农林学院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管仲齐国改革

敖翔

(新乡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 新乡453003)

管仲(约公元前723~公元前645年),名夷吾,号敬仲,今安徽颍上人,春秋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被尊称为“管子”和“春秋第一相”,辅佐齐桓公完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场和最成功的经济大变革,使齐国成为春秋首霸,齐桓公也成为春秋第一霸主。管仲的改革思想与实践,对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推进改革开放和国家治理现代化有着很强的历史借鉴意义。

1 管仲的改革之道

管仲改革是一个完整的体系性改革,主要包括:士农工商是改革主体力量的思想、富民强兵强天下是改革价值目标的思想、中国古代版的“原始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以商止战”与“尊王攘夷”的大国外交战略思想等。

1.1 划分改革主体:士农工商

一是秉持“民为邦本、百姓为天”的改革理念。管仲指出,对统治者来说最珍贵的资源就是“贵天。所谓天者,非谓苍苍茫茫之天也。君人者,以百姓为天。百姓与之则安,辅之则强,非之则危,背之则亡。诗云:‘人而无良,相怨一方。’民怨其上不遂亡者,未之有也”[1]。治国理政的主体力量就是广大的人民群众,人民群众就是“天”;只有民众广泛而充分的参与和支持国家治理,社会才能安定,国家才能强大;民心向背是国家存亡的关键所在。二是开创“四民分业、士农工商”社会阶层划分的原始职业化管理制度和户籍制度。在我国历史上,管仲第一个提出把社会成员按照各自所从事的职业划分社会阶层,以便于管理。他把国民分为军士、农民、工匠和商人四个阶层,各阶层从事不同的职业,聚居在不同的固定地区,社会地位平等,推行专业分工、子承父业制度。这种专业化的模式形成了我国古代户籍制度的雏形。管仲认为这种管理有利于交流经验和提高技艺,有利于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有利于营造稳定的从业氛围和良好的社会教育环境。这种职业化商品经济管理制度让齐国的制造业技术领先于其他国家。

1.2 明确改革目标:富民、强兵、强天下

一是富民。管仲认为治理国家的根本目标就是首先让民众富裕,实现了民众富裕才会使国家治理变得容易,富民是治国的前提和决定性因素。通过富民达到的国家治理就是“善治”,即“治国常富,而乱国常贫。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2]。管仲关于富民的思想丰富和发展了我国原始的民生主义思想。二是强兵。管仲认为“谋得兵胜者霸。故夫兵,虽非备道至德也,然而所以辅王成霸”[2],深谋远虑、用兵必胜可以辅助王业和成就霸业。他所强调的强兵的重要意义,建立军事编制等治兵的内容,出其不意、掌握主动、一战胜敌的用兵之法和出神入化的御兵之道,成为后来兵家学派的思想源头。三是强天下。“强天下”即成就称霸天下的霸业。春秋之前,只有“天下”而没有“国家”概念,公元前771年西周灭亡,各诸侯国混战,称霸天下成了新的时代主题。当时的齐国远离作为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的黄河流域,位于偏远落后的胶州半岛,国力弱小。管仲认为“夫丰国之谓霸,兼正之国之谓王”[2],也就是说国家自身富强才可称为霸业,兼能匡正他国才可称为王业。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进行的一场经济大变革运动,最终使齐国国力强盛,领先于其他各诸侯国,实现了宏伟霸业,齐桓公也成为春秋五霸之首。

1.3 夯实改革基础:提出中国古代版的“原始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一是推行“放活微观、管制宏观”的整体性、配套性、协同性综合改革。改革开放是管仲治国理政的灵魂,“放活微观,管制宏观”的整体性、配套性综合治理则是管仲治国理政的精髓。一方面,“放活微观”就是在国内大力刺激商品经济的发展,对外则降低关税,形成国内与国外双重市场聚集效应。“明道以重告之:征于关者,勿征于市;征于市者,勿征于关”“虚车勿索,徒负勿入,以来远人”[2],管仲推行自由贸易政策,大开国门,开放国内市场,开拓国外市场;规定渔业和盐业在各诸侯国之间实行零关税自由贸易,其他出口商品实行只征收关税的单一税制。另一方面,“管制宏观”就是官府通过对财政、税收和价格实行宏观管理,保障财政收入和经济健康发展。二是开创“盐铁专营”经济改革新局面。管仲最核心的改革就是“盐铁轻重”经商的经济改革,最重要的制度创新就是盐铁专营制度,这一制度对后世政权产生了重大的根本性影响,几乎成为最具中国特色的中国式中央集权制度的经济保障体制。管仲提出了把税收隐藏于商品之中而间接征税的“寓税于价”的办法和“盐铁专营”的思想,指的是开放盐场和矿山让民间自由生产,然后由国家统一收购、统一定价,实行专卖。国家控制着资源所有权,商人行使产销经营权,二者协调分配利润,这就是“资产国有、承包经营”的雏形。管仲变法之后,官府收入由税赋收入和专营收入构成,官府成为一个具有营利任务的“经济组织”,从而也衍生出国家必须控制关系到国计民生的支柱性产业的根深蒂固的治理思想。另外,管仲还按土地分等征税,奖勤罚懒,禁止贵族掠夺私产。他积极秉持鼓励消费、刺激消费和奢靡消费的理念,改进消费方式,优化消费结构,从而调整经济结构,发展平衡经济。这种尊重市场规律的国家干预主义的中国式经济体制,是中国古典市场经济体制的雏形,延续至今,堪称中国古代版的“凯恩斯主义”。

1.4 营造改革环境:推行“以商止战”与“尊王攘夷”的大国外交战略

一是“以商止战”与和平称霸。管仲“以商止战”思想是其治国理政思想的精髓部分,即通过大力发展商贸来防止内战和外战。管仲的“以商止战”思想体现在国家内部治理上,就是“顺民心”,大力发展商品经济,让国民富裕,避免因难耐贫穷而造反或出现内乱,满足老百姓安逸快乐、富足显贵、生存安定和生育繁衍的四种欲望。“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民恶忧劳,我佚乐之;民恶贫贱,我富贵之;民恶危坠,我存安之;民恶灭绝,我生育之。——故从其四欲,则远者自亲;行其四恶,则近者判之。故知予之为取者,政之宝也[2]。”“以商止战”思想体现在与各诸侯国关系的处理上,就是扩大齐国与其他诸侯国的贸易往来,并借助军事的威慑力维持均衡。管仲重视战争,但不主张穷兵黩武,通过实施“以商止战”战略,实现了和平称霸的战略目标。二是“尊王攘夷”与“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周朝末期,周天子权威衰弱,导致诸侯国内外战争不断,边境夷族趁机入侵,华夏文明面临空前危机。此时的管仲建议齐桓公尊崇周天子,以“尊王攘夷”为口号召集诸侯国九次会盟,以霸主身份统一各国的贸易关税,达成关税协定,促进商贸往来,建立古代版的“区域经济关税同盟体”。齐国“九合诸侯、一匡天下”,齐桓公也成为第一个霸主。

1.5 创新改革方法:改革开放和德法协同治国

一是把改革与开放作为治国理政的关键一招。齐桓公尊管仲为“仲父”,授权他主持全面改革与开放。管仲四十年的综合改革与开放,涉及政治、文化、产业政策、军事、法治、财政、物价、税收、消费、对外贸易、大国外交等几乎所有治国理政的范畴,使齐国综合国力直线上升,最终实现了富民、强兵、强天下的宏伟蓝图。二是以“礼义廉耻”“四维论”对人才队伍进行道德规范和道德教化。管仲重视道德规范与道德教化等精神力量对“树人”的作用,提出了著名的“四维论”,认为“礼义廉耻”四个道德要素是人的精神生活的内核,是维系国家安定的关键,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略。“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国有四维:一维绝则倾;二维绝则危;三维绝则覆;四维绝则灭。倾可正也;危可安也;覆可起也;灭不可覆错也。何谓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2]。”在“四维论”的指导下,管仲重视工作作风建设,反对形式主义;设立“士经三审选”的人才选拔制度,把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选拔到国家行政队伍之中,优化人才资源配置。三是以“礼法并举”开创德法协同治国的雏形。管仲在齐国推行法治,即推行“礼法并举”下的“法治齐国”,实质上是把中央集权与宗法制度有机结合起来的封建治理体制。他强调,为了达到天下大治,君上立法、臣下执法、君臣上下不分贵贱都要遵法守法,就是“君臣上下贵贱皆法焉”[2]。“法”是指国君等统治阶层掌握刑赏大权以维护封建等级制度的统治方法,“礼”则是指依赖于全体国民的宗法制度体系和道德规范体系自觉维护封建等级制度的统治方法,“礼”与“法”二者并行不悖,相辅相成,在国家治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管仲“礼法并举”思想是现代德法协同治理的雏形,他完整的法制思想体系对后世治国理政影响深远,管仲也成为历代法家的先驱。

2 管仲改革的当代镜鉴

管仲改革属于针对齐国当时内政外交多重困境下自身调整的新政,对于我国当前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内国际双重格局境况下推进全面改革具有极强的镜鉴意义。

2.1 改革主体要清晰

一是依靠主体。管仲提出士农工商的改革阶层划分和原始民生主义思想,激发了改革依靠主体的活力和创造力。启示我们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改革思想,一切改革都是为了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根本社会矛盾,最终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人民是改革的能动性主体、出卷人和阅卷人,民生问题的解决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根本。二是领导主体。管仲与齐桓公形成改革的坚强领导主体。在齐桓公的强力支持和领导下,管仲不仅扫除了改革道路上的种种阻碍,还保证了各项改革措施的顺利实施,最终收到理想的改革效果。这就启示我们在新形势下推进全面改革,必须增强核心意识、大局意识、政治意识,坚持党对改革的不动摇。党作为改革的领导核心,既要审时度势管全局、集中精力抓大事、协调各方减阻力,以加强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还要善于原则领导、把关定向和科学决策,以加强政治原则、政治方向和重大决策的领导,更要强化领导意识、改进领导方法和锤炼领导能力,以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三是人才为要。改革的顺利推动,必须依靠强大的改革人才团队去精准领导和具体落实。而管仲改革对这个团队建设严重不足,导致齐桓公死后,改革受到灭顶之灾,出现了人亡政息的悲惨结局。这就启示我们在全面改革过程中,不仅要识别任用真正的改革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还要贯彻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竞争的思想,通过大力发展教育,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不仅把牢选人用人标准,加强人才能力建设,把严选人用人关口,还要培养选拔年轻人才、深化人才制度改革,使改革代有人才出、一茬接着一茬干。

2.2 改革目标要明确

一是构建新格局。管仲通过与其他诸侯国建立贸易同盟和开展商贸往来,积极开拓国外市场,发展“国际”贸易,他的古典开放政策成为促使齐国强大的关键一招。这启示我们在新的发展阶段,要坚持在新理念指导下推进改革,形成更高层次、更大范围、更宽领域、布局优化、方式创新、质量提升的全面开放新格局,构建以内循环为主的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发展新格局。二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和谐国家是管仲改革的最高目标,为此他走了一条“原始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改革道路,符合齐国国情也符合时代趋势,引导齐国成为春秋第一强国。当前,我国初步建成小康社会,十九届五中全会确定了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远景目标。这一目标总揽全局、引领方向、凝聚力量。改革创新是实现这一宏伟目标的根本动力,改革合力不仅能够激发发展的新活力新动能,还能够推动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居于核心地位。

2.3 改革方法要科学

一是切入点:整顿吏治。管仲认为“礼义廉耻”“四维论”和“礼法并举”是治吏之要,治吏又是实施改革策略的首要前提。官员大德公德私德的修养、政治作风的清朗、监督机制的完善、法治意识的坚定和执政能力的强大,是领导改革成功的重要保障,整顿吏治成为管仲改革的切入点。要想获得改革成功,就要以自我革命精神全面从严治党,拧紧思想建设总开关、严把干部培养选拔关、以钉钉子精神转变作风、以零容忍态度反腐败,形成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二是方法论:坚持系统性观念。管仲改革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场成功的政治经济社会等全面性的改革。在国际环境进入新变局、国家发展进入新阶段、全面改革进入深水区的历史大变革时期,只有发挥系统力量、做好顶层设计、推动联动发力,才能使各项改革取得成功和实效。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发展要遵循系统观念的原则,这就要求在深化改革过程中,把握系统观念内在规律,坚持系统思维良好习惯,做到以系统认知形成系统判断,进而确立系统思路,最终寻求改革的系统突破。三是引领和规范:法治。改革的难点和关键在于解决人治与法治、效率与公平、政府与市场、集权与分权的关系,都触及现实利益格局的调整和利益固化的突破,就是拿刀割自己的肉,比触及人的灵魂还难。“立法以典民则祥,离法而治则不祥”[2],重大改革必须于法有据,整个改革过程、各个改革环节和每个改革事项都要发挥法治的引领、推动、规范和保障作用。

2.4 改革意志要坚定

一是当前我国改革进入攻坚期、深水区。改革是我党的一次伟大觉醒,是决定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我国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历史当口、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期和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转变的历史新阶段,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需要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已经成为社会主要矛盾,国家治理进入到深层次矛盾的解决阶段,各项改革将会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难,改革深水区、雷区、盲区的出现是必然的,改革进入攻坚克难关键期,顽强的改革意志力成为推进改革的驱动力。二是以顽强意志力推动和深化改革。春秋时期,列国之间征战不休,争强求富成了时代主题。当时,齐国内部国库空虚,外部面临着被征讨的危险,管仲以非凡的勇气和意志取得了齐桓公的重用,克服了重重改革阻力。这启示我们,面对改革的“难”和“险”,要坚持伟大斗争精神,“敢”字当头,敢闯敢试、敢为人先、敢抓敢管、敢作敢为,勇于涉险滩、善于啃硬骨头、敢于拔头刺,拿出危机中育新机、变局中开新局、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顽强意志和有效举措,打好全面深化改革攻坚战。

猜你喜欢
管仲齐国改革
老马识途
远水救不了近火
改革之路
管鲍之交
管仲:我给你们唱个曲儿
齐国强 作品
改革备忘
改革创新(二)
鲍叔牙与管仲
秉笔直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