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发达国家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对我国体教融合的启示

2021-12-14 08:01田维维
体育时空 2021年18期
关键词:竞技体育

田维维

中图分类号:G812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21)09-020-01

摘  要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比较分析和逻辑分析等方法进行研究,旨在使学校、社会、政府三者更好地发挥其各自独特优势,形成更加完整的教育链条。本研究的目的是想通过国外发达国家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模式来探讨“体育融合”在我国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基于“体教融合”的现状,本文以全新的视角来看“体教融合”中存在的问题,并为进一步深化体育与教育融合发展而提供新思路和路径。

关键词  国外发达国家  竞技体育  后备人才培养  我国体教融合启示

一、引言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有更多的时间参加体育锻炼,同时竞技体育也得到公众普遍的关注。近年来竞技体育的相关文献逐渐增加。当前我国处于新时代发展中,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是体教融合的根本導向所在,也是贯彻新时代新发展理念的重要举措之一。

二、国外发达国家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发展现状

(一)美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特点

美国是一个体育文化认同感极高的国家,体育氛围和社会价值观契合度较高。同时美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是以“学校体制”为中心,从小学到大学构成“一条龙模式”,学校给予竞技训练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同时高校的教练一般是采用聘用专职的方式,其待遇也远高于普通体育教师,但其压力和失业风险业也较高。美国发展竞技体育培养后备人才的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和思考,特别是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学校体制、法制化运行机制、成熟的市场运作和实体化的协会的宏观控制和微观协调等。

(二)德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特点

德国青少年体育管理框架分为两条主线与三个层级。两条主线主要指政府管理机构与社会组织分别形成的垂直管理系统;三个层级是指在国家、州市、区各层面形成的管理网络,使各个部门协调发展,共同促进学校体育蓬勃发展。德国的学校体育课与其他学科并驾齐驱,其他学科不能占用任何体育课,并且设有体育周来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德国在体育制度上采取淘汰分流制,体育和文化课一样采用课堂考试的形式,尽量做到体育和教育双重发展。合理处理好学训矛盾,最大化挖掘学生的体育潜能。

(三)英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特点

英国运动员教育有两个明显的特点:一是标准与国民教育统一,二是重视个性发展。项目培养不应只是局限于运动员还包括教练员科员人员等。同时在教育的标准问题上,体校教育系统要融入大教育体系中,进一步促进“体教结合”与“体教融合”,高等教育要严格执行国家教育标准,不仅要提高运动员文凭的含金量,还要促进运动员的全面发展。其主要表现在运动员专业选择要结合自身特点,并为运动员制定课程方案与学习计划。同时从国家层面要建立运动员助学基金,各个高校会制定优秀运动员助学计划,这样能更好地帮助运动员系统完成学业,全方位提高教育质量。

三、体教融合的理念

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在第十三次会议颁布的《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中提出,首先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第二要推进青少年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协调发展;第三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完善青少年体育赛事体系;第四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锻炼意志;第五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体教融合”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锻炼意志,从而更好促进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

前期所提出的体教结合的面向对象是运动员,它更多强调使高水平运动员接受更好的文化教育,也试图培养更有知识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当前提出的“体教融合”着重强调是全体学生,更多强调发挥体育的“育人功能”,从而培养全面发展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体教结合”“体教融合”最终都是为了促进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

从教育的角度看,首先体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德智体美劳“五育”并重;其次缺少体育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不重视体育的教育不是好的教育。从体育的角度看,首先体育是培养人的一个手段和途径;其次竞技运动也强调“竞技育人”。

四、结语

竞技体育回归学校体育是必然趋势。体教融合是让体育回归教育且加以磨合之后的一个健康状态,体育与教育共同作用在学生身上,促使学生形成一种螺旋上升式的发展趋势,这体现了教育的本质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现如今,体教融合的重难点在于中小学阶段如何培养学生的体育锻炼意识、增强体质。大方向听从国家的政策引导,在高等教育阶段要加强大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和“健康第一”的思想的引导,增强体育教师的综合能力,以此为培养国家竞技体育后备人才提供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张红松,张锡庆.中美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比较[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3,23(06):36-38.

[2]胡安义,吴希林,蔡开明.德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与启示[J].体育文化导刊,2013(09):67-70.

猜你喜欢
竞技体育
浅析青少年拳击爱好培养的重要性
兴奋剂对中国女子竞技体育的影响
我国竞技体育管理体制研究
探究竞技体育科技服务模式及影响因素
高职院校田径教学面临的困境与对策探讨
“产权困境”下我国运动员培养模式探究
生理学视角下减量训练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