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明禄 许崇海 宋明 周泉
摘 要 工科专业课程教学中引入课程思政教学,可有效解决校企协同育人实施过程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的新要求。通过分析现行课程思政教学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及形成原因,得出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注意事项和实践路径。以材料力学为例,研究课程思政教学设计过程的特点和注意事项,为校企协同育人背景下高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提供可借鉴的设计思路和理论依据。
关键词 校企协同育人;课程思政;德融课堂;教学改革;材料力学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21)18-0080-04
0 前言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到来对应用型本科高校的人才培养提出新的要求,对高等学校的思政教育也提出新的要求。通过校企协同育人,高校可以实现“生产与教学、学校与企业”的“双精准对接”育人模式。对于企业来说,校企协同育人可使招聘的人才迅速“上手”企业的各项工作,实现员工的“零试用期”,提高效率。在校企协同育人的同时,企业也可利用高校的科研优势解决生产实际中碰到的技术难题,推动技术创新和变革,实现高校与企业共同发展的“双赢”局面。只有实现“双赢”,校企双方尤其是企业的主动性才能被充分调动起来,校企合作的广度、深度才能得到拓展。因此,在校企协同育人理念指导下,明确对预期效果设定基础上对课程计划的研究[2],以及注重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和综合协调能力预期培养的研究[3],已经变成摆在高校教育管理者和教育者面前一个新的研究课题。
课程思政是专业课程教师在各类非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教学过程中有意识、有计划、有目的地设计教学环节,营造思想政治教育氛围,将专业课程涉及的道德规范、思想认识和政治观念有机融入教学过程,使学生成为符合国家发展要求的合格人才的教育教学理念[1]。课程思政是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专业课程教学各环节,实质上是一种课程理念,而不是增开一门新课。融合性是课程思政最突出的特点,该理念一经提出便得到广泛认可,尤其成为高等学校教育工作者探索和研究的热点[2]。正因如此,有的高校在实施过程中亦称之为“德融课堂”,如齐鲁工业大学2015年颁布的《齐鲁工业大学关于落实立德树人要求,开展“德融课堂”工作的意见》,鼓励和指导教师开展“德融课堂”教学。
1 校企协同育人背景下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1.1 课程思政是满足校企协同育人要求的有效途径
在高等教育传统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以知识传授为出发点,而学生则以掌握知识甚至考试及格为出发点。校企协同育人理念的提出要求教师和学生都要从工程的角度转变思想观念,重新审视和设计自己所从事的工作。以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为例,校企协同育人实施过程中给大学生带来新的机遇,也提出新的要求[中国校企协同育人专业认证协会秘书处,《校企协同育人标准解读及使用指南(2018版)》],特别是工程实践能力、工程与社会、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职业道德与社会责任感、终身学习等方面的要求,这些能力不是通过某一门或几门专门的课程就能培养出来的。而课程思政教学理念的提出在很大程度上补充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以及专业课程的相对不足,恰好为解决这个问题提供了办法。因此,在校企协同育人背景下,设立课程思政教学以推进高校培养满足发展要求的合格毕业生就显得尤为重要。
1.2 课程思政是高校教育理念变革的需求
学科和专业分化是科学发展必然需求,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对育人目标产生整体性误解,否则就容易造成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相互分离、同专业各门专业课程衔接有出入甚至相互掣肘、学生不能够学以致用以及服务社会等现象。当前高校中普遍存在的一个现象是:理工科学生对人文社会科学的不屑和人文社会科学学生科学思维的缺失。随着科学的发展和人类认识的进一步深化,跨学科交流、多专业间合作以及交叉学科的渗透已经成为常态。课程思政的提出和实施可以成为一种培育学生精神信仰、塑造学生完善人格的必要手段,可以涵盖并有机融入高等教育的整个过程和各个层面,深入挖掘各类专业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在传授专业知识过程中有机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同时自觉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并认清自身应承担的社会责任。
1.3 課程思政是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手段
校企协同育人背景下,高校思政工作的特点呈现出高度复杂性,对教师、学生、授课内容和教学方法都提出新的要求,单纯依靠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很难适应当前校企协同育人的需求和立德树人的目标。因此,专业课程教师需要结合实际学情,充分挖掘和提炼所授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整个专业培养计划的教学过程,构建适应校企协同育人标准要求的大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格局。相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本身具有相对固定的显性思想政治教育特点,课程思政蕴含的是隐性育人知识和内容,只要充分挖掘和利用,就可成为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和独特优势。例如,学科历史和专业实践中鲜活的教育资源更具有生动性和说服性。另外,从社会发展的需求、教育的本质以及校企协同育人的要求来看,思想政治教育是所有课程本身应包含的内容和任务,而不能仅仅依赖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只有各专业任课教师深刻认识校企协同育人背景下高等教育的本质需求和终极目标,并充分挖掘和利用每门专业课程所具有的隐性教育资源,将课程思政有机融入本科教学的整个过程和各个环节,才能满足校企协同育人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实现高等教育的根本目标。
1.4 课程思政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要求
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实现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的自由全面发展[4]。这就要求现行教育一方面要不断满足学生的精神需求,以实现人类的全面综合发展;另一方面要最大限度实现社会资源和力量的整合,以促进人类社会进步和发展。但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全球化的推进和各种不同文化思潮的冲击,人们的思想变得日益多元化,因而摆在教育者面前的一个新课题就是如何在多元中求统一、在多样性中求主导,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保驾护航,最终实现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的自由全面发展。因此,在保证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根本地位和创新发展的同时,不断挖掘和利用各门专业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鼓励和引导专业课程教师积极开展课程思政教学的探索与实践,是高校课程改革的重要任务。每位专业课程教师都肩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这是每位教育者的使命和担当。
2 课程思政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 学校对课程思政缺乏政策导向
在当前市场经济背景下,部分高校为提高竞争力,为了所谓的“排名”,非常重视教师的学历及科研能力,却偏离了高等教育的初衷,弱化了教师的本职工作。在评价和职称晋升等方面,许多评价指标主要考察教师的科研情况,对教师考核重科研而轻教学,偏重考察教师的论文发表和项目经费等情况,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更简单化为对教学工作量的数量考核,将教学工作量视同教学质量。在这种“重科研轻教学”的政策导向下,高校各专业的培养方案是否合理、执行是否到位等教学环节的检查也就流于形式,对课程思政教学的支持和鼓励更是无从谈起。
2.2 教师对课程思政缺乏正确认识
课程思政作为一种新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理念,注重在“授业”中“传道”,让“冰冷”的專业知识承载“鲜活”的思想价值,在专业知识传播的同时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真正做到春风化雨和润物无声。目前,这种课程思政的教育理念尚未在高校教师中形成广泛共识,更没有转化为高校专业课程教师的自觉行为。教师缺乏正确认识主要有下几种情况。
1)部分专业课程教师在思想认识上对思想政治教育重视不足,认为自己的职责就是把专业知识传授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仅属于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教师的工作职责范围。甚至个别专业课程教师标榜所谓“学术自由”,在课堂上说一些不负责任、误导学生的话语,更有甚者宣传西方价值观和攻击我国现有制度,带来非常负面的影响。
2)部分专业课程教师虽然认同课程思政的教学理念,但是在实施过程中由于思想上不够重视、理解上有偏差或者教学水平有待提高等限制,课堂上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引入显得唐突而牵强,游离于专业知识之外,不能做到有机融入,这就很难引起学生的共鸣,甚至引起学生的反感。这些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的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严重脱节,在专业课堂上看不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存在,课程思政更是无从谈起,甚至连专业知识的教学效果都受到影响。
3)任课教师不能做到知行合一,使得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仅是简单的课堂上言语的说教,更需要任课教师行为上做表率。如果一名教师不能够做到身正为范和知行合一,即使课堂上讲的内容再精彩,也无法得到学生的信服,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更无从谈起。
2.3 学生对课程思政认可度不高
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成功与否最终体现在学生的认可和接受程度上,最终要以其对大学生实际的价值体验与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形成起到多大作用为检验标准。由于学校政策导向偏差和教师认识不足、教学水平不足等方面的原因,一些教师在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实施过程中无法将专业知识讲授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有机融合,使得学生对该教学方式认可度不高,甚至产生抵触情绪,最终无法做到引起学生共鸣,收不到立德树人的最终效果。所以应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学生的专业认知程度,激发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这是课程思政教学实施的重要保障。
3 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实践路径
3.1 制度保障,激励和引导教师开展课程思政教学
在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过程中,理念诞生了、思路清晰了,最终能否实施或有好的实施效果,关键还要靠学校层面的制度来保障和落实。学校层面的保障机制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3.1.1 建立责任明确的管理体制 学校、教务处与相关职能部门、各二级学院要明确义务、落实责任,形成一个完整的管理闭环链条。学校党委应担负起主体政治责任与领导责任;教务处应加强对各类课程授课情况的引导、督促、考核,确保课程思政落实到位;人事处、宣传部、学工部、组织部等职能部门是关联责任单位,肩负着从不同工作角度支撑体制机制建设的职责;各二级学院都是直接责任单位,肩负着开发与挖掘本学院负责课程育人功能的职责。
3.1.2 制定科学的激励约束和评价机制 将课程思政机制建设与实际实施效果纳入各部门、二级学院和任课教师的考核指标体系,将其作为重要指标加以考核和激励。
3.1.3 加大对专业课程教师的培训力度,完善相关师资培训机制 专业课程教师是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最终实施者,能否取得预期的良好效果取决于专业课程教师的育人意识、职业素养和教学能力。注重和加强专业课程教师在内的全体教师的相关培训,将思想政治教育意识与职业素养提升全方位融合于课程思政教学的各个环节,激励和引导广大专业课程教师担负起“传道”与“授业”的责任,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注重塑造学术品格和职业素养,成为学生“德”与“智”同时健康成长的学业导师和人生导师。例如,齐鲁工业大学先后于2015年和2016年发布《齐鲁工业大学关于落实立德树人要求,开展“德融课堂”工作的意见》和《齐鲁工业大学“德融课堂”实施方案》,在工作量计算、年度考核以及职称评聘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鼓励和指导教师开展“德融课堂”教学。
3.2 教师重视,提升自身综合素质
教师是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执行者,更是课程思政教学质量提升的决定因素。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专业课程教师必须具有较强的思想政治教育意识、专业使命感和职业能力,才能确保课程思政教学的实施质量与效果。为了提升自身综合素质,专业课程教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作出努力。
1)采取多重途径强化对本学科、本专业内在价值、本身使命和社会价值的深入认知,认清和增强自身的社会使命感和责任感。
2)专业课程教师应坚持学习党的方针政策与重大决策、政治理论,坚持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知识,注重专业知识、科研积累和思想认知的同步提升,将对学生的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能自觉将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学贯穿于教育教学的整个过程。
3)学校也应提供多种途径和平台,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教师与专业课程教师的交流与学习,帮助教师组建多学科背景互相支撑、良性互动的课程教学团队,从根本上解决专业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无法真正融合的问题。
4)专业课程教师要对课程思政进行理论研究和学习,形成符合实际和可操作性强的理论体系,以便指导解决专业课程设置、教材建设、培养方案以及教师评价体系等一系列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5]。
3.3 精心设计,提高课程思政教学质量
课堂教学过程是课程思政教学实施的关键环节。专业课程教师应着重考虑课程理念的选择,根据实际学情确定课程目标、选择教学方法以及课程评价的效果,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贯穿融合于课程实施全过程。
1)密切关注和掌握实际学情,随时关注实际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密切关注学生的实时思想状态和生活实际,一切教学环节的设计以学生的真实情况为出发点,选择合适的知识点融入恰当的思政案例对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2)任何一门专业课程都能也应该深入挖掘课程思政教学所需的思想政治教育案例,在实施过程中坚持知识传授与思想引领的有机结合,注重情感与态度的共鸣, 使“传道”与“授业”能够有机结合、同步进行。
3)恰当的教学方法可以显著增强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根据学习进阶理论,“学生对某一主题的概念学习需要分阶段(或者学段)进行,每一阶段对该概念的学习都是在前一阶段的基础上进行加深或延展”[6]。因此,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不仅要考虑教学内容的特点和要求,还要考虑学生的学习规律、接受能力以及实际思想状况。
4)对于一名教师来说,课堂教学的结束并不意味着教育活动的终结,每门课程的课时有限度,但真正的教育應该贯穿个体成长与发展的全过程,学生所处的各种客观社会环境是课程思政教育素材的重要来源。
3.4 思想政治教育,身教大于言传
培养高素质的人才需要德才兼备的高质量教师队伍,课程思政教学过程中专业课程教师必须做到知行合一,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不能仅仅是课堂上简单的言语说教,更需要任课教师行为上做表率,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得到学生的信服,教师的言语和说教才有力量。教师的表率作用可从小的细节做起,举例如下。
1)提前10分钟到教室,授课资料齐全,课前关闭手机等。如果专业课程教师能够做好这些小的细节问题,就可以向学生传达一种信息,即“我是在认真对待这堂课”,学生从教师的行为中潜引默化地学习到认真做事的态度,真正实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2)处理突发事件有预案。在实际授课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发生一些突然状况,如教室突然停电、U盘或电脑故障、学生手机突然响、督导组专家来督导听课、学生大声说话或吃东西等。能否正确处理这些突发状况,可以反映出一位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态度,教师对这些突发状况的处理方法和态度都会无形中对讲台下的学生产生影响,这些也应包含在课程思政的范畴之内。
4 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实例
以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材料力学课程为例,说明课程思政教学过程的设计过程和注意事项。在进行该门课程的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之前,任课教师必须充分吃透专业教学内容,分析每一个知识点的特点,恰当地融合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表1是材料力学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情况,可以看出,根据每一章知识点的特点,匹配了相应的思想政治教育切入点。以第7章“应力状态和强度理论”为例,本章讲述内容为材料力学的一般理论,任课教师普遍认为本章相对其他章节较难设置课程思政环节。本章的授课时间节点大约在每年5月1日前后,该时间接近马克思诞辰纪念日,同时考虑到该章内容特点,所以设计本章以纪念马克思诞辰为主题开展课程思政教学,在讲授完相关的专业知识点以后,以“德融寄语”的形式向学生展示和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具体内容见表2。
5 结语
仅仅依靠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教学已经无法满足校企协同育人对大学生提出的新的要求,专业课程教学中引入课程思政教学可有效解决这个问题。然而现行课程思政教学中存在学校缺乏政策导向、教师缺乏正确认识、学生认可度不高等一系列问题。通过分析上述问题形成的原因,得出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注意事项和实践路径:学校应该加强政策导向激励和引导教师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与实践;教师应提高重视程度,加强自身学习,提升综合素质,精心设计课程思政,提高教学质量,并注意做到知行合一,为学生起到表率作用。■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2]何红娟.“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发展的内在逻辑及建构策略[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7,33(5):60-64.
[3]张彦通,韩晓燕.美、德两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制度的特色与借鉴[J].中国高等教育,2006(2):60-62.
[4]王孝如,王立仁.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政治信仰教育[J].思想教育研究,2015(10):13-16.
[5]高德毅,宗爱东.课程思政:有效发挥课堂育人主渠道作用的必然选择[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1):31-34.
[6]孙影,毕华林.科学教育中学习进阶的开发模式研究述评:以ChemQuery评价系统为例[J].全球教育展望,2015,
44(8):104-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