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初中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关键时期,美术课堂是贯彻实施审美教育理论的重要场所。美术教师应当尽早认识到在课堂中渗透审美教育的重要性,通过合理科学的教学方式,创新优化美术课堂,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综合素质。本文分析初中美术教学渗透审美教育的意义及具体实施路径,希望能够为初中美术教师的课堂创新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初中美术;审美教育;实施路径
【中图分类号】G633.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21)30-0035-02
在初中阶段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和艺术素养,对其综合素质的提升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审美能力的培养也是新课标的要求之一。当代初中美术教师应当树立正确的观念,找到切实可行的方案,将审美教育渗透到课堂教学中。
一、初中美术教学渗透审美教育的意义
审美教育不仅是新课标的要求之一,也是素质教育的关键一环。在初中美术课堂中渗透审美教育能够满足学生的兴趣、情感等多方面的需求,帮助学生摆脱枯燥的学科教学。受到了审美教育的学生,能够用发现美的眼光去观察世界,从而在社会中营造美的氛围,也有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
此外,在初中美术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审美能力,学生在教师合理恰当的引导下,能够加强对艺术的感受能力,加深对艺术的体会,而不仅仅停留在对作品呈现形式的美丑高低的評判。总体而言,审美教育是新时代教育中不可或缺的内容,将其渗透于初中美术教学中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艺术作品背后的历史、作者的创作历程,对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具有积极意义[1]。
二、初中美术教学渗透审美教育的实施路径
(一)循序渐进,分层渗透审美教育
根据初中不同年级学生的心理发展状况和审美需求,教师应当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安排不同层次的审美教育课程,帮助学生循序渐进地提高审美能力。七年级的学生初入初中校园,教师应当注重引导其适应初中美术教学。八年级学生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美术教学环境,教师就可以着重培养其感受和鉴赏艺术的能力。九年级的学生有了一定的艺术鉴赏能力,此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具体的艺术创作,在具体创作过程中体会审美的意义。
以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课“什么是美术”为例,这是初中的第一堂美术课,教师应当引起重视,帮助学生理解什么是美术、美术有哪些分支、美术有哪些形式等基本问题,使七年级学生首先意识到学习美术的重要性,为日后更高层次的审美教育做铺垫。七年级上学期的审美教育不必深入艺术作品,而应当引导学生放眼校园,观察校园中有哪些建筑、绿化有哪些、它们是如何分布的、是否构成了和谐格局等,从现实生活入手渗透审美教育。
面对已经有了一些美术理论基础的八年级学生,美术教师则可以适当培养其造型、色彩的能力和想象能力,鼓励其进行手工制作,如做书签、藏书印等。同时鼓励学生观察和思考环境中的艺术之美,以及是否有不合理的、值得改进的地方,帮助学生将学习到的审美理论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带领学生由观赏艺术走向创造艺术。
针对心智相对成熟、审美能力有所提高的九年级学生,教师应当将教学重点放在引导其体验外国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上。以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的美术教学为例,教师可引导学生体会传统文化中的纺织、蜡染等艺术,提升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荣誉感,感受民间艺术的美妙。在学习和对比中外美术异同之后,教师则可鼓励学生创作自己的文化人物,将理论应用于实际,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像古今中外的哪个人物,然后通过画笔创作出来,为初中美术教学画上一个完美的句号。
(二)借助多媒体技术,活跃课堂氛围
在科技高度发达的当代社会,多媒体逐渐成为课堂教学中不可或缺的元素。尤其是在初中美术课堂中,很多艺术作品通过多媒体展示出来比课本展示的效果更好,并且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能够活跃课堂氛围,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相关美术知识的理解,比传统的教学形式更有趣、更生动、更直观[2]。
以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古镇和风俗”一节为例,教师可以为学生展示古镇的相关视频,学生通过多媒体投影感受动态的古镇,观察亭台楼阁如何构建、旗帜如何飞扬。教师也可以通过解析视频向学生展示蜡染等传统工艺的操作过程,鼓励学生跟随视频指导自己进行实践尝试。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能够加强学生的感受,使其体会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这一点是课本上静态的图片和文字解说所不能达到的效果。
教师还可以通过多媒体将中国艺术作品和西方艺术作品进行对比。如郑板桥的画和莫奈的睡莲,鼓励学生讲出他们之间的异同,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感受亚非拉艺术与西欧艺术的差异,体会艺术形式的多样化,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综合思考能力,引导学生辩证地看问题。
(三)突显学生在审美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从根本上看,审美教育中教师的作用固然重要,但学生才是审美教育的主体。审美是主动的、难以强加的艺术行为,只有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才能达到理想的审美教育效果。教师在初中美术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的过程中,应尽可能地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创作,在艺术活动中潜移默化地提高审美能力。
以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一节“插花”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在课前准备相关问题,并且鼓励学生自己去观察和学习插花艺术。学生在课前自主思考什么是插花、插花有哪些分类,并且在课堂上真实地体验插花活动。在充分准备的前提下,教师可以在课堂中鼓励学生走到讲台上做小老师,向其他学生分享自己准备的相关内容,其他学生可以做补充。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只给予适当的引导,并且在插花活动结束后引导学生进行小组互评,评出最漂亮的作品,这种教学方式的效果要比教师单方面教学和指导的效果更好。
在“古镇和风俗”的教学中,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走上讲台讲述自己见到的古镇是什么样子,跟自己的生活环境有什么异同。让学生讲述古镇的相关内容,这样对其他学生来说更容易接受,并且容易产生参与讨论的兴趣和冲动。教师还可以将学生分组,让学生讨论自己心中向往的古镇是什么样子的,然后再寻找我国是否有相对应的古镇存在,以此帮助学生获得艺术思考的满足感。
(四)鼓励学生拓展想象空间
初中生的思维相当活跃,其想象力和创造力远超成年人。在学生进行美术创作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尽可能地给予支持和鼓励,帮助学生拓展想象空间。为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是初中美术教师的重要任务之一。教师让学生在美术实践中得到了锻炼,释放了天性,对于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也有很大的帮助[3]。
以七年级下册“校园艺术节”一章为例,学生在设计自己的校园海报时,可能会有各种天马行空的想象,如会飞的房子、会跳舞的扫把等。教师需要观察和注意的并不是学生的作品是否合乎常理,而应当关注作品中所蕴含的想象是否丰富、学生是否有发展进步的空间。教师要努力跟上学生天马行空的想象,而不是带领学生沿着自己的思路走。
综上所述,初中美术课堂是学生审美教育的关键一环,应当得到足够的重视。初中美术教师需要树立正确观念、转换角色定位、创新审美教育形式,以当代的眼光、当代的形式培养当代初中生的审美能力,帮助学生不断进步,不断发展,成长为综合素质过硬的新时代青年,为在全社会营造审美氛围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杜晨晨.浅析初中美术鉴赏教育中的审美价值[J].艺术科技,2019(2).
[2]徐丽娜.初中美术欣赏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6.
[3]李瑞霞.谈初中美术欣赏课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对策[J].才智,2020(7).
【作者简介】
陈萍(1982~),女,汉族,本科,中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中学美术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