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创客课程生态进化探究:描述性与探索性案例研究法的结合

2021-12-14 20:34武滨宋晔
电化教育研究 2021年12期
关键词:案例研究

武滨 宋晔

[摘   要] 针对我国中小学创客教育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不知该向何处”的焦虑,文章从整体、联系、动态发展的生态学视角,以中小学创客课程生态为研究对象,首先,依据斯宾塞的社会进化理论,初步构建了中小学创客课程生态进化理论模型,包括基本规律、特征及进化过程。其次,采用描述性与探索性案例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三个典型案例进行交叉对比分析,验证并进一步对中小学创客课程生态进化三个阶段的主要特征、现实困境及建设经验进行提炼总结。最后,指出中小学创客课程生态在初步发展阶段应充分关注创客教师专业化发展,积极探索创客课程有效教学模式;在整合发展阶段需要建立有效组织保障措施,不断提升课程管理运作有序性;在融合创新阶段应促进创新教育理念的深度融入,努力构建特色化课程生态体系。

[关键词] 创客课程; 课程生态; 生态进化模型; 社会进化理论; 案例研究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志码] A

[作者简介] 武滨(1988—),男,陕西汉中人。讲师,博士,主要从事教育技术基本理论、创新教育、技术支持的教与学研究。E-mail:wubin@mails.ccnu.edu.cn。

一、引   言

创客教育作为教育改革中的新秀,被公众寄予了颠覆传统教育的期望[1]。然而,当理想照进现实之时,众多“摸着石头过河”的学校在创客教育实践上虽已遍地开花,但在质量上却参差不齐[2],尤其是“虚假繁荣”背后不知该向何处的焦虑,已成为困扰中小学创客教育发展的瓶颈问题。综观目前关于创客教育的大部分研究,主要集中在基础理论构建、空间建设、课程建设、教与学的实践探索等方面,也有部分学者从学校视角[3-5]或区域整体推进视角[6-8]建构了创客教育的实践框架或推进策略,却鲜有从系统整体性视角廓清学校创客教育发展或进化规律的相关研究。“规律是事物、现象之间普遍的、本质的联系,决定着事物发展的方向和趋势。”[9]因此,在我国教育研究者和实践者近十年的不断探索与实践中,中小学创客教育的发展大致要经历哪些阶段,不同发展阶段有哪些主要特征或现实困境,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学校应如何持续性整体推进学校创客教育……这些可能是当前中小学管理者或创客教师尤为关注的话题。

二、中小学创客课程生态进化理论模型:

社会进化理论的视域

创客课程作为学校创客教育落地生根的重要载体[10],它的发展不仅受教师、学生、学校管理者等多主体要素的直接影响,而且还会受教育政策制度、社会支持保障及课程管理运作等诸多外部因素的间接影响,因此,从整体、联系、动态发展的生态学视角去考察学校创客课程的发展,有助于更全面地了解与审视学校创客教育发展的实际状况。

英国学者斯宾塞(Hebert Spencer)作为西方社会学奠基人,在《第一原理》中详细论述了“普遍进化法则”和“社会进化论”的基本思想,并强调其适用于社会的进步乃至任何事物的发展[11]。中小学创客课程生态作为一个包含多主体、多层次、多要素的社会生态子系统,社会的“普遍进化法则”可為其进化提供一定参考。与此同时,斯宾塞的社会进化理论以有机整体论为理论基础,主张以动态平衡的思想去看待事物的发展,这与生态哲学及教育生态学思想具有较强的适切性。因此,本文将首先依据斯宾塞的社会进化思想,从理论层面勾勒出中小学创客课程生态进化的基本规律、特征及过程,并以此作为后续个案选择的依据。

(一)理论基础

在社会进化的基本规律方面,斯宾塞在《第一原理》中阐述了社会的普遍进化法则,主要如下:(1)进化思想具有普遍性,即进化的规律或思想不仅适用于生物学,而且也适用于社会的进步乃至任何事物的发展;(2)进化的必然进步性,即进化必然是“从简单到复杂,从无序到有序,从均一到不均一,从不确定到确定”的向前发展的过程;(3)进化的阶段性,即事物的发展都要经历一个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最终趋向均衡的过程;(4)进化的异质性,即事物的发展是从同质到异质的进步过程;(5)进化的线性化,即社会进化是一个逐渐演化的过程,不存在突变和飞跃;(6)进化的原因在于“外力”作用,即优胜劣汰或适者生存[11-12]。

在社会进化的过程及特征方面,斯宾塞认为,社会的进化过程即是事物从分散的“同质”向分化的“异质”“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事物之间依赖性逐渐增强的过程,并将其大致划分为以下三个阶段,具体见表1。

虽然斯宾塞的社会进化思想对整个社会学领域产生了巨大影响,但同时也存在着一定局限,尤其是应用到学校创客课程发展方面需要注意以下几方面:(1)进化过程的非线性。社会进化理论简单地将生物进化思想“社会化”,忽略了人的主体性与创造性,所以,社会的进化或学校创客课程的发展并不一定是一个线性、渐变的过程,还可能在某些“力”的作用下会出现突变、衰退,甚至是消亡。(2)进化的动力问题。优胜劣汰或适者生存思想只注重了外界环境对社会发展的作用,而学校创客课程发展必然是内外部多个因素不断相互作用与影响的结果,所以,应注重其整体性、联系性与动态性。

(二)中小学创客课程生态进化理论模型构建

1. 基本规律

生态系统进化的本质在于要素及其关系的变化,而外在表现为基本样态的变化。依据社会进化理论,并结合创客课程生态系统的结构、特征及实践样态,其进化规律大致归结如下:(1)从基本样态而言,学校创客课程发展总体呈现规模(如师生参与、教室数量)由小到大、管理从无序到有序(如相继建立课程规划、评价方案)、教学从同质到异质(如课程种类、教学内容、教学模式走向特色化)的过程;(2)从生态要素进化而言,主体要素从单一主体到多主体协同(教师—学生—助学者)、环境要素从“硬”(物理环境)到“软”(创新文化);(3)从生态要素关系而言,逐渐从单向度的知识或技能传达系统发展到多向度的“反馈环”(平等对话中的“多向度交互”)。换言之,在生态思维关照下的要素之间绝对不是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而会逐渐发展为一种协同共创、共生共荣的关系。

2. 基本特征

学校创客课程生态的进化是一个从简单到复杂、从初级到高级、从同质到异质的发展过程,具有生态进化性、整体协同性、非线性、阶段性、异质协同性等特点。其中,生态进化性主要体现在其复杂性、有序性、异质性等逐渐提高,总体呈现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发展过程;整体协同性主要指主体要素之间、主体与环境要素之间是一种协同发展、价值共创、共生共荣的关系,亦即生态的进化并不是某一要素或关系的变化,而是所有要素及其关系的整体性和谐发展;非线性主要体现在创客课程生态的进化既有可能是一种线性发展过程,也有可能由于“内外力”的作用发生突变或衰退;阶段性主要体现在创客课程生态在不同发展阶段具有不同发展特征和问题;异质协同性主要是指不同主体或要素间应以一种协作共创、共生共荣的生态思维来促进生态的整体发展。

3. 进化过程

基于以上分析并结合中小学创客课程发展的实际情况,大致可将其进化过程划分为以下三个阶段:(1)在初步探索阶段,学校创客课程主要解决“从无到有”的问题,课程种类较为单一、课程(与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其他创客课程)关联性弱、同质性较强、课程管理运作处于一种无序状态;(2)在整合发展阶段,学校创客课程是由分散到集中的整合过程,主要解决“由少及多”、由“分散”到“集中”的问题,总体特征表现为课程规模快速扩大、物理环境逐步优化、课程种类丰富化、课程关联性逐步增强、课程同质性逐步减弱、课程管理运作处于一种部分有序状态;(3)在融合创新阶段,学校创客课程是由集中的“同质态”而逐渐分化进入“凝聚”的“异质态”的过程,主要解决“从多到优”、从“同质态”到“异质态”的问题,总体特征表现为课程主体要素协同化、环境要素人文化、课程内容融合化(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和创客课程高度融合)、课程教学创新化、课程管理运作有序化,如图1所示。

三、中小學创客课程生态进化的案例分析:

结合描述性与探索性案例研究

(一)案例研究设计

1. 研究方法

因为中小学创客课程生态进化具有情境性、长期性和复杂性,并不能通过简单问卷数据而一探究竟,而案例研究是依托多数据来源、多种数据收集方法来对现实中某一复杂事件不予控制或干预的“复现”或“还原”[14],更适合用来探求创客课程生态“怎么样”及“为什么”[15]进化的问题。同时,多案例研究不仅可以描摹出学校创客教育发展的“纵深感”与“立体感”,而且一般会比单案例研究更有说服力、更可靠[15]。除此之外,由于目前相关研究较少,且本部分不仅要对理论模型进行验证,还需进一步探索学校创客课程生态不同发展阶段的特征、问题及建设经验,因此,文章将选取多个案例并采用描述性案例[16](为某一理论提供实证支持)与探索性案例[17](对已经研究的课题需要提供新鲜的观点)相结合的方法。

2. 案例选择

Robert K.Yin、Feagin、Stake等学者认为,理论抽样(寻找最有可能呈现概念变异情形的人、事或地[18])对于案例研究具有更强的适切性[19],依据上文所构建的理论模型,并兼顾典型性、特殊性和普遍性原则,选取了不同教育发展水平地区、不同学段、不同发展阶段的三所学校作为研究对象(见表2)。

3. 资料搜集与分析

对于案例研究而言,资料搜集方法主要包括访谈法、参与性观察法、档案记录、直接观察法、文件法等,而研究者在资料收集过程中需要把握相关性、丰富性、深入性等原则。在搜集完资料以后,质性资料分析的过程总共分为三步,即先说出某种情境中的一手“故事”,然后将“故事”的元素抽出构成一张“图”,最后再通过分析变量间的关系建立一定的理论或者模型[20]。具体到本研究而言,首先要综合运用多种数据(访谈、课堂观察、档案文件),分别从课程概况、软硬件环境、课程教学、课程管理运作、存在问题等方面,逐一描绘出学校创客课程发展的现实境遇;其次,提炼总结出每个案例各维度的特征与问题等;最后,通过三个案例的交叉对比分析验证并进一步完善进化模型。

(二)案例分析

1. 案例一:初步探索中的“知”与“不知”

咸宁市W小学作为当地教育行政部门与碧桂园集团携手打造的一所公办创新型、现代化示范学校。2016年,偶尔在一次航天科普会议中,W小学徐老师第一次接触到了“创客”这个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的他便从此开始了创客教育的探索之路。他用自己对创客教育的热情、执着和信念不仅说服了学校领导,而且还获得了教育行政主管部门领导的大力支持,W小学也从此成了该地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经过四年多时间的探索与发展,学校创客课程由原来的1门发展至目前的3门,参与课程的教师由1人增加到现在的4人,参与课程的学生从原来不足10人到现在的近70人,课程内容由原来对科学课程的微改造到目前课程内容的逐步丰富,具体见表3。

通过深度访谈与观察,W小学创客课程的开设主要是因为校长重视、外部支持(中小学航天科普教育联盟)及教师兴趣使然,而后续发展的主要动力在于外部因素驱动,例如外部考核(联盟对学校考核并决定是否继续资助)、学校影响力提升(如特色学校、学生获奖)。同时,W小学在创客课程建设经验方面归结如下:(1)在资金缺乏的情况下,通过整合原有的功能教室解决学校没有创客空间的问题;(2)通过购买企业咨询服务,从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初期师资缺乏这一现实困境;(3)通过让学生参加各类比赛,逐渐获得领导、家长的支持与认同。除此之外,目前W小学主要面临缺乏资金与专业教师、家长支持与认同度不高、课程管理无序化、教学重“技”不重“创”、功利化思想较明显等现实问题。值得一提的是,W小学管理者和教师目前仅认识到了影响课程建设的外部因素(资金、教师和家长认同),而对课程本身存在的问题(如课程管理、课程教学、课程评价)却毫无察觉,如教师T21所言:“我们学校的老师不是想不出来、做不出来,主要还是没钱……”

2. 案例二:整合发展中的“经验”与“困惑”

E中学属于渝中区重点打造的示范学校,自2015年以来,学校把创客教育作为课程改革的重要抓手,构建了以“千校教育云”(无处不在的学习场)为基础、以“蚂蚁梦工厂”(梦想加工的实验室)为依托、以“慧学工作坊”(未来教师的孵化器)为驱动的智慧校园环境,并探索出了以“两梯度四板块”为特色的创客课程体系,具体见表4。

E中学创客课程由1.0发展到2.0阶段的主要原因如下:(1)创客教育的价值理念与学校办学理念相契合,领导重视与支持。学校坚持以“双新”(新思想、新技术)驱动“慧学”的教育信息化发展理念,而创客教育恰为其提供了有效的实践路径。(2)名师引领、组织管理是关键。罗主任作为E中学信息中心和创客教育课程部主任,兼任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专家组成员、教育部教育信息化理事会理事等,曾获全国师德先进个人、重庆市先进工作者等多项荣誉称号。在他的组织与管理下,学校不仅成立了创客课程建设领导小组,而且还建立了一系列师资保障与激励机制(如评优评先、鼓励教师外出交流)、多方协同机制(学校、政府、企业、高校)等。(3)以研促教,为创客教师专业化发展搭建平台。在罗主任的带领下,通过不断外出参观学习、开展常态化教研、撰写教学实践反思与学术论文、编撰校本教材及参与培训等活动,不仅让教师在内部认知上有所获,而且还使教师在物质激励方面有所得。(4)以空间重构(如图2所示)和课程整合(如图3所示)为两翼,助力创客教育跨越式发展。然而,E中学目前也面临教师职业倦怠、教师创新素养有待提升、激励措施和组织机构建设有待完善、缺乏专家引领、学科教师支持度不高等问题。

3. 案例三:融合创新中的“超越”与“反思”

C中学是一所武汉市示范学校,学校以课程改革为重要举措,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进行了重构和特色化,逐步构建了以核心课程为主体,以学习力课程、生活力课程、信息力课程为主要支撑,通过项目式学习来推动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启能”课程体系(如图4所示),其课程建设具体见表5。

C中学创客课程由1.0发展到3.0阶段,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1)课程改革立足长远,基于实情。2016年,C中学在深入分析美国“21世纪学生必备核心素养”“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基础上,以“启发潜能”相关理论为依据,通过SWOT分析构建了“启能”课程框架体系(如图4所示)。(2)全员共智,凸显特色。C中学的创客课程由原来少数零散的选修课程发展为三类整合课程,再到如今门类丰富、体系完善、独具特色的“启能”课程,并不是简单的课程“堆砌”,也不是部分教师协作的结果,而是全员参与、共智共享、课程融合创新的结果。(3)以“启能”文化为核心,从课程整合到课程融合创新。C中学依据学科特点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学科间的渗透与融合为手段,通过基础课程校本化以及校本课程项目化完成了学校课程的融合与创新。然而,目前C中学仍面临缺乏资金支持、教师创新素养有待提升、激励保障措施有待完善、缺乏专家引领等问题。

(三)反思与总结

通过对以上三个案例的分析,不难发现:(1)所选取的三个案例在学校创客课程生态进化规律方面(过程及特征)与理论模型中的假设总体一致,即通过案例分析初步驗证了理论模型的合理性;(2)通过对以上三个案例的交叉对比分析,不仅进一步丰富了学校创客课程各个发展阶段的主要特征,而且还对其现实困境及建设经验进行了探索与总结,进一步提升了进化理论模型的有效性与丰富性;(3)三个案例既有所差异,又存在一定的共性,可以适当借鉴其经验、策略或措施,助力学校创客课程的建设与发展。

四、中小学创客课程生态进化模型与优化路径

结合上文提出理论模型及三个案例,对中小学创客课程生态进化的基本阶段、主要特征、现实困境及建设经验进行提炼与总结,以求更加全面、系统地阐释其进化规律。

(一)进化模型

1. 初步探索阶段:从“无”到“有”

在初步探索阶段,学校创客课程建设主要解决“从无到有”的问题。在课程建设方面,以基础类课程为主,课程种类单一,呈分散化,同质性较明显;在教学实践方面,教师创新素养一般相对较低,主要以“讲—练”模式来推动学生知识和技能的习得,学生缺乏自由创新空间,总体呈现重“技”不重“创”;在课程管理运作方面,学校一般并未建立课程规划、课程方案、评价方案等,也未成立专门的组织机构,激励制度暂未建立,师生参与人数也相对较少;在软硬件环境建设方面,以简单改造原有的功能室为主,硬件资源单一且不足,学生、教师、家长未正确认识创新的价值,学校创新文化暂未形成。此阶段,学校主要面临缺乏资金与专业教师、教师参与度不高、家长认同度不高、管理无序化、教学重“技”不重“创”等问题。

2. 整合发展阶段:从“分散”到“整合”

在整合发展阶段,学校创客课程建设主要解决“由少及多”、由“分散”到“整合”的问题。在课程建设方面,以创新整合课程建设为主,课程种类逐步丰富、课程内整合度逐步增强、课程异质性逐步增强;在教学实践方面,教師以项目式学习或任务驱动式学习为主,注重真实情境的融入与实际问题的解决,教学活动具有一定的发散性,师生互动较多,教师对课堂的控制性相对较弱;在课程管理运作方面,学校一般成立了专门的组织机构,建立了部分师资保障制度和课程设计方案,师生参与人数不断增多,但一般暂未建立课程规划及评价方案等,总体处于部分有序状态;在软硬件环境建设方面,学校较为重视硬件环境建设,购置了较为丰富的新技术或产品,建立了规模化、特色化、体系化的功能室,但学校创新文化建设仍待加强。此阶段,学校一般会面临以下问题:(1)缺乏专家引领,即学校往往不知道下一步继续怎么走、自己走得对不对等问题;(2)教师参与积极性有待加强,由于创客课程往往需要花费教师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如若激励保障措施不够完善,教师在这一时期往往会表现出一定的倦怠;(3)教师创新素养仍待进一步加强;(4)课程融合度有待进一步提升;(5)激励保障措施有待进一步完善;(6)学科教师参与程度不够高。

3. 融合创新阶段:从“同质”到“异质”

在融合创新阶段,学校创客课程建设主要解决“从多到优”、从“同质态”到“异质态”的问题。在课程建设方面,学校以创新融合课程为主要内容,课程种类丰富、融合度高、异质性增强;在教学实践方面,由于学校创新文化的影响,教师更加注重对学生创新意识、思维及实践能力的培养,一般以项目式探究学习为主,综合使用发现式、探究式、体验式等多种教学方法,采取过程性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的多元主体评价方式,教学活动的发散性较强,师生互动较多,教师对课堂的控制性比较弱;在课程管理运作方面,学校一般成立了专门的组织机构,建立体系化、特色化的课程规划、课程设计方案、实施方案、评价方案、师资保障与激励制度,构建了“虚实结合”的创新实践共同体(高校学者、管理者、教师、学生、助学者等),总体处于协同推进的有序状态;在软硬件环境建设方面,学校围绕校园文化(如办学理念、发展目标)建设了规模化、特色化、体系化功能室,通过开展各类创新活动及课程,形成了“软”“硬”相融、独具特色的学校创新文化。在此阶段,学校主要会面临以下问题:(1)资金支持缺乏持续性;(2)缺乏专家引领,如课程体系如何迭代升级、教学如何优化创新;(3)激励与保障措施有待完善,如教师协同机制、动力机制等。

(二)优化路径

1. 初步探索阶段:关注创客教师专业化发展,探索有效创客课程教学模式

在初步探索阶段,学校创客课程建设主要解决“从无到有”的问题。由于学校师生参与人数相对较少,课程管理无序一般并不会成为影响课程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该阶段优化发展的侧重点在于教师,即如何让创客教师摆脱学科化思维的束缚,如何提升教师创新素养,如何探索出创客课程教学的有效模式等。鉴于此,处于此发展阶段的学校可从以下几方面做起:(1)发挥校长的课程领导角色,树立正确的创新课程观;(2)鼓励教师参加培训教研,提升教师创新教学理念;(3)组织学校领导和教师外出考察,开阔学校课程建设思路;(4)探索校企协同创新模式,破解师资缺乏的现实困境;(5)合理使用技术以支持教学,探究创新课程教学模式。

2. 整合发展阶段:建立有效组织保障措施,提升课程管理运作的有序性

在整合发展阶段,学校创客课程建设主要解决“由少及多”、由“分散”到“集中”的问题。该阶段人、事、物等由少及多、由简至繁,课程管理运作的无序性逐渐凸显。因此,该阶段优化发展的侧重点在于提升课程管理运作的有序性,即如何通过建立组织保障措施以提高教师的积极性与协作性,如何进行课程整合,如何构建良好的校园创新环境等。鉴于此,处于此发展阶段的学校可从以下几方面做起:(1)融合学校文化,构建特色化创新空间;(2)发挥协同效应,打造体系化创客课程;(3)制定激励措施,增强教师参与的积极性;(4)开展创新活动,营造创新性校园文化;(5)组织常态化教研,提升教师的创新素养。

3. 融合创新阶段:深度融入创新教育理念,构建特色化课程生态体系

在融合创新阶段,学校创客课程建设主要解决“从多到优”、从“同质态”到“异质态”的问题,这一阶段优化的关键在于生态化创新课程观的深度融入,即如何构建生态化创客课程体系,如何激发师生的创新活力与潜能,如何保障生态化创新课程的可持续发展。鉴于此,处于此发展阶段的学校可从以下几方面做起:(1)加强专家引领,构建生态化课程体系;(2)教师赋权增能,激发教师教学创新活力;(3)教学尊重差异,鼓励学生发挥创新潜能;(4)实现专业管理,保障课程可持续发展;(5)加强多方协作,构筑开放化创新平台。

[参考文献]

[1] 祝智庭,雒亮.从创客运动到创客教育:培植众创文化[J].电化教育研究,2015,36(7):5-13.

[2] 王同聚.走出创客教育误区与破解创客教育难题——以“智创空间”开展中小学创客教育为例[J].电化教育研究,2017,38(2):44-52.

[3] 杨现民,李冀红.创客教育的价值潜能及其争议[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5(2):23-34.

[4] 钟柏昌.学校创客空间如何从理想走进现实——基于W中学创客空间的个案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5,36(6):73-79,86.

[5] 张立国,王国华.学校中创客教育的实践框架[J].现代教育技术,2018,28(8):106-112.

[6] 杨金勇.县域普惠式创客教育实施模式与推进机制研究——以云南省沧源县为例[J].中国电化教育,2021(5):118-123.

[7] 杨刚.创客教育:我国创新教育发展的新路径[J].中国电化教育,2016(3):8-13,20.

[8] 申静洁,赵呈领,李芒,等.聚合型学习:区域创客教育发展模式研究——基于武汉市创客教育联盟的探索[J].现代远距离教育,2021(1):71-77.

[9] 卢之超.马克思主义大辞典[M].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1993:253-254.

[10] 杨现民.建设创客课程:“创课”的内涵、特征及设计框架[J].远程教育杂志,2016,35(3):3-14.

[11] SPENCER H. First principles[M]. London: Th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9: 388-441.

[12] 赫伯特·斯宾塞.斯宾塞教育论著选[M].胡毅,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197-198.

[13] SPENCER H. The principles of sociology[J].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1920(4): 139-154.

[14] YIN R K.案例研究方法的应用[M].周海涛,等译.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4:3-5.

[15] YIN R K.案例研究:设计与方法[M].3版.周海涛,等译.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4:137.

[16] TELLLIS W M. Application of a case study methodology[J]. Qualitative report, 2015(3): 26-30.

[17] EISENHARDT K M, GRAEBNER M E. Theory building from cases: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2007, 50(1): 25-32.

[18] EISENHARDT K M.案例研究方法:理论与范例[M].李平,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36.

[19] STRAUSS A,CORBIN J.质性研究入门:扎根现论研究方法[M].2版.吳芝仪,等译.嘉义:滚石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1:205-220.

[20] MILES B M,HUBERMAN M.质性资料的分析:方法与实践[M].2版.张芬芬,译.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8:129.

猜你喜欢
案例研究
高中力学中定量功能关系的探索
高层建筑暖通空调设计的案例研究
小学体育课堂教学器材“一物多用”的案例研究
工商管理学科的案例研究方法的几点思考
开发初中语文教材中写作资源的案例研究
企业债务违约研究
有关小学数学课堂智慧理答和优质提问的案例研究
农村职校留守女生的典型案例研究
生物学课堂活动教学的设计与案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