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到了某一个阶段,是知道自己想做什么,不想做什么,喜欢什么,讨厌什么。下一个阶段,就是看到自己“也可以做什么”。人越大,变化的余地越大。
别急着拿锯子把自己一分为二。
我不想做这样的人,我看不起那样的人,就是把自己一锯两半。
因为说不定,你偶尔也需要做那样的人。
比方说,有人坚决不吃生肉,不喝生水,这是健康的习惯,值得好好遵守。但如果落难到原始森林,面对不干净的水,坐等饿死渴死,那就是跟自己过不去。
所以,就算说不喝生水,也不要太上纲上线。最好加一句,急的时候也说不定。
人具有太多的可能性。你满意现在的自己,也是出于适应现在的环境。环境一变,选择就随着变,无所谓好或糟。十年前这样是好的,十年后那样更好;这个语境里正确,换一个语境说不定就成了谬论。抛开环境变化,抽象地定义一半是善的,一半是恶的;一半是美的,一半是丑的;一半是你想成为的,一半是你坚决排斥的……你就封锁了自己一半的变化空间。
精神治疗大师米纽庆指导他的学生做治疗,常常推动他们采用他们自以为“不可能”的工作方式:温和的人学会跟来访者吼叫,严肃的人学会开玩笑,讲话多的人要保持沉默,只讲道理的人偶尔也要跟人胡搅蛮缠。
你会说胡搅蛮缠也是好的吗?当然不好了。按照大多数人的判断,不如讲道理好。但大多数人的判断就可以限制你吗?
问题根本不在于好不好,在于“只能”两个字。一旦你觉得自己“只能”如何,你就在限制自己,就会在某些时刻,比别人少一些求生工具。我们需要多一些工具,以适应不同的环境。
你在态度上允许不一样的“可能”,这就是成长。成长就是不断拓宽,让自己具备更多的可能。
可能性是好東西,不要拒绝它。
你一直很有个性,你喜欢这一点,就先保留。同时你还可以从“流水线上制造的人”身上学点东西。在《喜剧之王》里,跑龙套的演员太有个性抢戏,会拖累整个团队;反倒是像流水线一样毫无花哨的基础表演,是另一种敬业。
你心胸大度,就保留,同时还可以从那些“浑身带刺的人”身上学点东西。你在和多数人交往时,大度带来善意的回报,但也有的人会得寸进尺,让你吃亏。
遇上后面那种人,你说不定就要让自己看起来不好惹。
你从不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勤恳工作,需要保留。同时你也可以从那些厌烦和懒散的情绪里学点东西。你做的有一些工作没那么带劲,你只是出于惯性不敢拒绝。说不定你需要放弃一些完美主义,才能专注在更有价值的工作上。
你看到的越多,成长的空间才会越大。
所以在没想清楚之前,多留一些可能不碍事。你想怎么做都好,但不要急着说“不想”。我不想做这样的人,也不想做那样的人……最后剩下“我只能成为某一种人”。无论这种人多么好,一加上“只能”两个字,就已经在无形中束缚了自己。
每当你想到“我不想做这样的人”,不妨换一个句式,叫“我还不理解这样的行为”。我不理解,这是我的局限。我会学着理解,去调查、发现、成长、学习。
那些我还不理解的行为身上,说不定就有我还未打开的可能。
(摘自“李松蔚”微信公众号,张云开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