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君
今天你愤怒了吗? 回想一下,很多时候答案是肯定的,因为愤怒实在是太常见了。那你有没有自省过,我们最容易对谁发火?
首先,我们易对最亲近的人发脾气,而且关系越亲近,越无所顾忌。
有一天,孩子在屋里抛球玩,不小心碰到天花板上莲花形吊灯的玻璃叶片,叶片落地瞬间摔个七零八碎。爸爸听到声响跑过来,顿时怒目圆瞪,一把夺过孩子手里的球,咆哮道:“你究竟在做什么?!不许玩了!”孩子吓得不知所措。事后,我问他爸:“如果你的同事来家里做客,和孩子做游戲,不小心弄坏了你的吊灯,你也会这样大吼吗?”他没有回答我。
我解释说:“我想你难过和遗憾的情绪应该大于愤怒,而且你会故作轻松地安慰同事——没关系的,不用放在心上;另一个声音也会说服自己——坏了就坏了,‘碎碎平安。对不对?下次想对孩子发火时,你可以换个角度想想,如果是朋友、同事做了这样的事,你会如何反应?”
其次,我们很容易对陌生人发怒。基于互相不认识,我们倾向于将陌生人的行为解读为是针对“我”的,于是立马汗毛竖起,摆出一副本人也不是好欺负的架势。“路怒症”是典型的与陌生人互动时情绪的肆意宣泄。驾驶时的环境满足了让人爆发愤怒情绪的很多条件:一方面,开车时人的情绪状态是中度或高度紧张的,即便前方车辆一个简单的变道不打灯行为,都可以向驾驶人释放出“对方威胁了我的生命安全”这样的信号;另一方面,大家都坐在自己车内,无法了解对方的状态,也缺乏任何有效沟通,我们的“小我”就会演化出很多判断:“这人懂不懂开车啊,上路简直就是害人害己!”
接下来的惯常剧本很有可能是这样的:你怒气冲冲地追上这辆车,摇下车窗,对其一番言语攻击,之后一脚油门把对方甩在后面,那时心情才觉爽快几分。
当然,故事也可能会有另一个脚本:你怒气冲冲地追上这辆车,看到驾车的是你的邻居,且是你孩子同学的妈妈,对方似乎已经意识到自己刚才忘了打灯,主动摇下车窗,笑眯眯且谦恭地跟你打招呼。你那一冲而上的怒气,瞬间烟消云散了。
这让我想起《庄子·山木》里记载的一个故事。河中有两条船,其中一条是空船,碰撞过来,这个时候即使是心胸很狭隘的人也不会发怒。但如果有个人在那条船上,那就一定会引来大声呵斥,如果对方不回应,那很可能导致骂声不绝。
都知道愤怒的情绪对泄愤者和被泄愤者都不好,那我们该怎么办?对待愤怒更好的方式是看到愤怒的源头,搞清楚愤怒背后有哪些根深蒂固、原本深以为然的信念。所有发泄愤怒的人,都有一颗受伤的心。如果这颗受伤的心能被看见、被探寻,愤怒就会自然化解。
回想一下,每次你感到愤怒,背后总是有一个包括“应该/ 不应该”与“必须”的深层信念,例如,他“不应该”用这种语气和我说话,他“不应该”怀疑我的人品,等等。找到你思想中这些愤怒的根源,接着反躬自问,质疑这些我们习以为常、不假思索的信念。
通过对愤怒情绪背后信念的刨根究底,你会发现之前义正词严的那些想法都会松动,甚至轰然倒塌。那么,还有必要生气吗?
(摘自《世界博览》2021 年第10 期,张云开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