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希,龚 轩,郭小珊
(吉首大学法学与公共管理学院 湖南 吉首 416000)
武陵山片区是少数民族聚集多、贫困人口分布广的集中连片特困地区。2021 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如期完成,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易地扶贫搬迁任务全面完成,消除了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后2020 时期,防止返贫、巩固扶贫成果成为我国减贫事业的工作重点。
一是因老返贫风险。武陵山片区贫困地区的人口大多是劳动力输出型的农民,主要分为外出务工和在家务农。随着年龄增加,劳动能力减弱,收入减少,再加上有些家庭劳动力数量少,成员数量多,微薄的收入逐渐无法满足家庭的负担。
二是因病返贫风险。武陵山片区贫困地区绝大部分位于山区,自然环境和生存环境比较恶劣,片区人员患病概率高,高昂的医疗费用使脱贫人口有重新返贫的风险,尽管有医疗保险,可以报销大部分费用,但对脱贫脆弱户造成的伤害仍然是巨大的。
三是因意外事故返贫风险。火灾、交通事故等意外事件会导致人身损害和财产损失,使原本就不富裕的脱贫人口重新返回贫困状态。
四是因教育返贫风险。武陵山片区脱贫户缺乏教育,普遍存在文化程度低、缺少相关就业技能的问题。同时,片区脱贫脆弱户由于经济条件拮据,无力供养子女上学,深陷“贫困—教育落后—贫困”的循环困境,导致贫困代际传递现象严重。
五是因思想观念返贫风险。武陵山片区部分脱贫户思想观念落后,“等靠要”思想严重,自身发展动力不足,缺乏脱贫意愿。因此,国内学者普遍认为只有提高贫困人口内生动力才能彻底解决返贫问题[1]。
一是产业风险。武陵山片区农村产业扶贫成效显著,是促进片区农民持续增收,实现全面脱贫的重要保障。在特色农业方面,武陵山片区扶贫的重点是特色农业,但在发展特色农业扶贫的过程中,一些农村地区缺乏外部市场信息,使扶贫产业雷同,农产品同质化严重、市场竞争压力大。一旦农产品市场供给大于需求,就会导致农产品价格下降,甚至滞销,直接影响片区脱贫户的经济收入,容易造成脱贫户返贫。在文化旅游方面,武陵山片区有丰富的土家族、苗族、侗族、仡佬族等民族文化资源,近年来乡村旅游发展势头迅猛,是不少村寨的主导产业,带动了当地村民脱贫致富。在调研中发现,武陵山片区内不少村寨普遍存在旅游开发同质化、民族文化流失、环境破坏的问题,这些问题很大程度上会使游客对村寨缺乏好感度和记忆点,导致群众口碑不佳,逐渐丧失客流量,严重影响村民的经济收入,造成返贫。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各地积极响应党和政府号召在家抗疫,武陵山片区旅游产业因此进入“冰封期”,从事乡村旅游相关产业的脱贫户缺少经济来源,容易大规模返贫。
二是政策风险。武陵山片区作为集中连片特困区之一,国家对其高度重视,于2011 出台《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011—2020 年)》(以下简称《规划》),并在财政、税收、金融、投资、产业、土地、生态等方面提供了优惠政策。《规划》为武陵山片区脱贫攻坚指明了方向,为其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助力。现今武陵山片区脱贫攻坚战已取得全面胜利,国家政策向武陵山片区倾斜的程度极有可能会减轻。政策导向对行业的影响较大,以限塑令为例,限塑令限制了塑料袋行业的发展,但为环保型塑料袋行业提供了发展机遇。片区贫困人口脱贫后能够继续享受在资金方面、扶贫项目方面等政策倾斜的优待减少,对于过分依赖国家“输血”的脱贫户,缺少自身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抵抗风险的能力弱,再次返贫只是时间问题。此外,武陵山片区政府部门大多注重贫困户的政策帮扶,却忽视了对脱贫脆弱户及边缘户生存状态的重点监测,不能在返贫之前消除返贫风险,缺少防止脱贫户再次返回贫困的预警机制。
三是自然风险。武陵山片区农村贫困地区依靠经营农业产业获取经济收入的脱贫户较多。农业受天气、气温、降水、病虫害的影响大,部分脱贫脆弱户“靠天吃饭”的现象严重,且应对自然风险的能力弱。一旦气候条件不佳或发生干旱、洪涝、蝗灾等自然灾害,就会严重影响农业的正常生产,导致歉收甚至颗粒无收,造成脱贫户经济损失,甚至是集体返贫。同时,武陵山片区自然灾害具有多样性、高频性的特点[2],会严重影响贫困人口的生产生活,给他们带来生命财产损失,也使扶贫成果付之东流。此外,与其他富裕地方相比,武陵山片区贫困地区大多生存环境恶劣、自然资源匮乏,且位于山区,地理位置较为偏僻,交通不便,基础设施薄弱,经济发展缓慢,再加上自然灾害、疫情等不可控因素影响,脱贫脆弱户极易返贫。
一是建立内部环境预警机制。内部环境预警机制主要针对因老返贫、因病返贫、因意外灾害返贫、因教育返贫、因思想观念返贫等来自脱贫户自身的风险。采取村民互评互议的方式,将具有返贫风险的人员名单上报政府部门,政府部门根据相关名单精准判断有返贫趋势的脱贫户,并识别其可能导致返贫的风险,提前干预,消除内部返贫风险。同时,建立大数据库平台将返贫个人及其具体信息存档,实行动态监测,以便后期巩固脱贫成效。
二是建立帮扶机制。国家政策帮扶、重点监测脱贫脆弱户,针对因老返贫、因病返贫、因意外事故返贫等不可控因素造成返回贫困的情况,制定帮扶政策,提高脱贫脆弱户对返贫风险的承受能力。社会力量帮扶,将因老返贫、因病返贫、因意外事故返贫纳入救助保险范围,积极探索“国家主导+大数据+扶贫+社会协助”返贫帮扶模式,消除返贫风险,实现稳定脱贫。
三是建立激发内生动力机制。在思想观念层面,建立健全脱贫户奖励教育机制,对积极脱贫致富的群众,加大扶持力度;对主动脱贫意愿不大的群众,通过开展思想宣传教育,弘扬榜样力量,达到克服懒汉思想的目的。在就业层面,为贫困户提供技能培训及资金支持,确保贫困户掌握一门除农业技术之外的实用技术,增加收入渠道,实现增收就业。在教育层面,“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国家发展的根本,也是贫困地区发展的根本,政府部门要注重贫困地区贫困人口子女的教育问题,避免农村教育资源“空心化”,防止贫困代际传递。
一是建立完善的外部环境预警机制。外部环境预警机制主要针对来自产业、政策、自然灾害等外部环境的返贫风险。这些返贫风险的影响一般范围较大,容易造成集体返贫,并且这些风险脱贫户无法识别,需要依靠政府部门提前预判,提前干预,消除外部返贫风险。
二是在农业层面,通过产业创新市场化方式,依托“互联网+”模式,利用电商平台、直播带货助力农产品销售。面对产业同质化的现象,应积极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合理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全面发展。在乡村旅游层面,挖掘其特色人文历史、民族文化、自然风光等,打造具有传播力和影响力的村寨品牌。此外,在面对疫情等传染性疾病时,不仅要提供脱贫户医疗卫生方面的保障,也要扶持受影响的产业[3]。
三是在政策层面,坚持落实“四不摘”,保持政策的稳定性。同时,重点监测在政策撤出之后再度返贫的人口,已有的政策对这类返贫人口的作用不大,应制定新的政策帮助这类返贫人口脱贫。此外,提高基层干部社会治理能力,树立防止返贫意识,注重返贫的事先防控。
四是在自然环境层面,实施扶贫产业保险救助,建设自然灾害防御工程,成立专业防灾队伍,制定救助补偿标准,增强脱贫户对自然灾害的抵抗能力,防止因自然灾害返贫的情况发生。此外,返贫人口切不可因“金山银山”,忘记“绿水青山”,优美的自然环境是经济得以长足发展的必要条件,必须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发展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