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茜诺(河北科技大学 河北 石家庄 050000)
大马哈鱼属于冷水性洄游鱼类,幼年期在海洋度过,性成熟后进入生殖期回到江河产卵,广泛分布于中国黑龙江省境内,主要产地为黑龙江、乌苏里江、绥芬河、图们江及松花江流域,渔场主要集中于乌苏里江下游河区。这些流域风光美丽,拥有丰富的矿物植被、奇珍异兽、水产资源,为大马哈鱼的生存提供了基础条件。
随着近年来的捕捞强度增大以及河流水环境质量下降,我国大马哈鱼产量急剧下降,资源极度匮乏,目前国内已无适合大马哈鱼生存的水环境。面对大马哈鱼不容乐观的生存现状,我国许多环保人士付出了大量努力,建立了许多大马哈鱼产卵场,将大马哈鱼孵化率由野外的1%~10%提高至养殖场内的80%,大大增加了大马哈鱼的成活率,为大马哈鱼重返我国水系提供技术力量[1]。
大马哈鱼一生产卵一次,一次产卵4 000 粒,野外成活率低于10%。大马哈鱼成活率受到其存在水域中环境因子的控制,其中主要影响因子为温度、盐度以及该水域中的理化因子[2]。
关于温度、盐度对大马哈鱼生存影响的调查研究较少, 2015 年,李建生等[3]研究测定了长江不同水域中,温度与盐度的变化对于鱼卵和仔鱼出现概率的影响,各水域是否出现鱼卵及仔鱼不仅取决于鱼类本身自身特性,河水的表层温盐度变化也是影响鱼卵及仔鱼成活的重要因素。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河水温度升高,河水表面含氧量降低。全球变暖导致赤道地区降水量增加,中高纬度地区蒸发量增大,这都是导致河水或海洋表层温度、盐度变化的重要因素,大马哈鱼的野外生存变得尤为困难。
随着黑龙江省重工业的发展,黑龙江省29条主要江河流域中,50%以上的河流存在污染,近20%的河流存在严重污染,已丧失生态与水产价值。
以松花江流域为例,松花江作为我国的七大江河之一,是我国水生态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表明,松花江流域五类水质和劣五类水质居多,而大马哈鱼鱼卵生存所需水质为二类水质,水环境污染严重地影响大马哈鱼的生存。因此,保护大马哈鱼产卵地水流域的环境,改善水体质量,可为大马哈鱼的繁殖提供保障[4]。
滥砍滥伐、污水排放、过度捕捞等人为因素改变了生态环境,造成生态失衡。森林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以及草地退化等因素,造成了严重的水土流失,而水土流失直接造成河流水质的污染,破坏了大马哈鱼的生存环境,导致鱼卵及仔鱼难以生存。
由于全球变暖,受到大气环流的影响,降水量大幅度减少,河道水量日益减少,导致大马哈鱼栖息地水域面积大范围缩小,产卵地环境受到严重破坏。加上非法捕猎者在禁渔期非法捕捞,以及当地渔民采用有毒有害渔具过度捕捞,大马哈鱼种质资源岌岌可危。农药的不合理使用也影响了大马哈鱼的生存,大量的农药化肥随着农田灌溉水一同流入河流,造成水质严重污染,严重影响了黑龙江流域内河流的生态安全与平衡,导致大马哈鱼种群数量急剧减少。
2015 年,黑龙江省环境保护教育协会成立,旨在引导公众关注身边环境,开展及推动本地环境状况改善、物种保育等工作,如成立“让中国大马哈鱼回家(TAKE ME HOME)”公益项目。该公益项目通过多种手段,使黑龙江、乌苏里江的大马哈鱼种群得到保护,并希望以保护大马哈鱼种群为切入点,向社会大众宣传我国黑龙江和乌苏里江的生态环境保护。
公益组织的成立对当地居民的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有所助益。当地居民自发组成了环保小队,沿河清理塑料垃圾等污染物。在禁渔期,当地居民也自发举报违法捕捞现象,对当地的水质保护以及生物多样性的维护都具有积极意义。
黑龙江省环境保护教育协会组织志愿者,在已经拥有了大量大马哈鱼产卵场的情况下,仍在黑龙江流域、绥芬河流域及图们江流域一次次地寻找现今可能存在适合大马哈鱼的产卵场。2020年,黑龙江省环境保护教育协会放生了205 万尾大马哈鱼鱼苗。
2016 年黑龙江省环境保护教育协会投入增殖放流款,购买孵化等设备。2018 年提升技术人员能力,开发增殖放流工具包。2019 年完成工具包撰写,并在抚远、东宁试用。
增殖放流对改善水体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可充分利用鱼类活动,增加水体的含氧量,完善生态链条,增强生态能量的传递,实现大马哈鱼的增收[5]。通过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社会群众、渔民的渔业保护意识等措施来宣传渔业资源增殖放流。加强执法队伍的建设,增设禁渔期渔民志愿者巡回队,完善执法体系。根据所选增殖放流水域的生产需求及环境情况,选择性进行大马哈鱼的增殖放流,避免因增殖放流造成水环境的破坏。在保护水环境的前提下,促进渔业增收;加大资金投入,扩大增殖放流的规模,联系企业资助、寻求政府支持。
生存环境及生存领域遭到极大地破坏,大马哈鱼种群在我国境内已濒临灭绝。解决环境问题,改善大马哈鱼在我国的生存现状,增加种群数量,保护大马哈鱼种质资源迫在眉睫。改善水域环境并非一朝一夕能成之事,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和坚持。进一步大力宣传环境保护思想,为我国水生态安全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