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大巍(长春市石头口门水务集团有限公司 吉林 长春 130000)
葛氏鲈塘鳢(Perccottus glenii Dybowski) 隶属于鲈形总目(Percomorpha)鲈形目(Perciformes)、鰕虎鱼亚目(Gobioidei)塘鳢科(Eleotridae)鲈塘鳢属(Perccottus Dybowski)[1],俗称老头鱼、沙枯辘子、山胖头、还阳鱼[2]。主要分布于我国东北地区的黑龙江、图们江流域,是一种小型淡水鱼类。
葛氏鲈塘鳢体形为纺锤形,鱼体前部近似圆筒形,鱼体后部侧扁。体背部和体侧黑褐色或绿褐色,腹部较淡;体侧有褐缘色不规则横条纹;第一背鳍有2 行、第二背鳍有6 行浅黄绿色斑点;臀鳍有4 行、尾鳍有6~7 行浅绿褐色斑点;眼后缘及其下方向后有3 条褐绿色条纹[1]。
葛氏鲈塘鳢喜欢生活在江河小支流静水处以及水草丰富的池塘里。适合温度一般在15~30℃,耐缺氧。因其越冬能力强,在水位较浅的泡泽中也可以安全越冬,又被称为“还阳鱼”。葛氏鲈塘鳢喜摄取小型鱼虾、昆虫幼虫等饵料,温度是影响鱼类摄食的重要环境因素,葛氏鲈塘鳢的食性也受温度的影响而改变[2]。葛氏鲈塘鳢喜欢集群摄食,白天全部躲藏在隐蔽物下,傍晚时分,会集群出来摄食。葛氏鲈塘鳢喜食麦穗鱼等小型鱼类,而对投喂的鱼糜几乎不食[3],因此自然捕捞的亲鱼最好采用活饵培育。
葛氏鲈塘鳢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肉量多,无肌间刺,营养价值高,颇受消费者喜爱,市场上供不应求,具有很大的市场空间。由于过度捕捞,野生资源破坏严重,对自然环境造成危害,葛氏鲈塘鳢野生资源已处于濒临灭绝状态。目前有关葛氏鲈塘鳢、沙塘鳢的基础研究还很少,更为深入的分子遗传学研究尚为空白阶段。在生境调查、繁殖生物学、胚胎发育、人工饵料等领域的研究尚粗浅,这直接制约了葛氏鲈塘鳢人工繁育。
目前,葛氏鲈塘鳢养殖方式为池塘主养和池塘套养。一般养殖鲤科鱼类的池塘均可养殖葛氏鲈塘鳢。
1.1 池塘主养
葛氏鲈塘鳢养殖的池塘条件与鲤科鱼类一致,面积667~6 670m2,平均水深在1.0~2.5m 之间,池底淤泥厚度在20cm 左右。
池塘消毒时间一般在鱼苗放养前14d 左右,干法清塘,池塘平均水深10cm 左右,使用生石灰80~100kg/667m2,化浆后全池泼洒。大约2d后,注入池水,深度约为70cm,注水时需要经过密眼网过滤,防止敌害生物等进入,然后往池中投入发酵好的粪肥,用量为250kg/667m2左右,培肥水质。
1.2 池塘套养
养殖条件同池塘主养。充分利用葛氏鲈塘鳢底栖摄食的生物学习性,与其他鱼类套养,充分提高饲料和水体的利用率。一是充分利用池塘的水体资源,二是充分控制野杂鱼的过度繁殖。由于葛氏鲈塘鳢本身就是凶猛的肉食性鱼类,在池塘中投放过多,会摄食其他套养或者混养的鱼种,造成主养品种成活率下降。混养模式需要进一步研究,如混养适宜品种、规格等,优化主养和套养品种的合理化配比,找到合理的科学养殖参数,最大限度的提高养殖效益。
主养鲢、鳙且小型野杂鱼较多的池塘套养效果比较好。每667m2可套养规格30g/尾左右的葛氏鲈塘鳢鱼种150~200 尾。
2.1 养殖技术不完善
目前,葛氏鲈塘鳢没有大面积养殖,养殖技术还不是很完善,小面积养殖依然采用最原始的养殖模式,经济效益不高。
2.2 养殖模式认知不清
由于养殖户对葛氏鲈塘鳢的习性认识不足,不能科学选择养殖模式,造成葛氏鲈塘鳢养殖产业发展不畅。
2.3 鱼苗鱼种供应能力不足
据调查,目前我国人工养殖葛氏鲈塘鳢的鱼苗鱼种供应能力不足。作为一种小型底栖淡水鱼类,其鱼苗鱼种的获得主要方式是通过捕捞野生鱼种以及在市场上购买,其规格不统一;人工繁殖的优良苗种很少,市场供应严重不足。
3.1 采用先进的养殖技术是解决行业问题的关键,依靠合理化的科学养殖技术,建立良种繁育基地、提供技术保障、严格质量检测、打造名牌认定四大体系,实施品种-技术-知识更新三项工程,才能使葛氏鲈塘鳢养殖大力发展。
3.2 加强对葛氏鲈塘鳢养殖户的科普培训,使其加深对葛氏鲈塘鳢习性和养殖技术的了解和掌握,因地制宜选择适用的养殖模式,并进行科学管理。建议渔业推广部门下发相关技术手册,通过现场或电话等技术指导和服务。加大葛氏鲈塘鳢人工繁殖技术的研究,为规模化、标准化养殖提供技术支持。
3.3 建立苗种繁育场,增加养殖面积,保证苗种规格整齐、健壮、体色鲜亮、活力强,提供优良的鱼苗鱼种,以解决苗种供应能力不足的问题。
葛氏鲈塘鳢作为一种淡水性经济鱼类,抗病性强、耐低温、耐低氧,适合开展规模化人工养殖。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提高,营养高的食物越来越受人们的喜爱。葛氏鲈塘鳢刺少,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成为各大酒店的招牌美食。总体来讲,在选择适宜的养殖模式前提下,葛氏鲈塘鳢的养殖前景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