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 力
圆与方这两种简单的几何体是紫砂壶艺术的两大基本造型。圆器以珠圆玉润为美,或是玲珑可爱,或是憨态可鞠;方器则追求明快硬朗,或是挺拔刚健,或是踏实威武。两种器型代表了紫砂壶艺术的两种审美风格,在实际创作中,方与圆并不是互不理睬的,在制壶匠人的妙手之中,方与圆能够完美融合产生更为多样的艺术效果,使紫砂壶造型不断丰富。
“飘逸六方壶”就是这样一件融合了方与圆特征的紫砂壶作品,创作者采用这样的方式表现出“飘逸”的特征,在追求稳重、踏实的基础上赋予作品一些柔和与活泼。除此之外,创作者对方与圆的融合也是工艺智慧的呈现,从根本上说明了制壶艺人充分发挥创作能动性对紫砂壶艺术发展起到的重要作用。
六方壶属于紫砂壶方器中的一种,数字“六”在中国文化中有很好的寓意,有了这样的文化背景做支撑,六方壶自然也就成为了比较受人们喜爱的一种款式。此壶在六方壶的基础上又灵活地结合了圆器特征,中和了方器的硬朗,就更加玲珑可爱了。
此壶的身型比较高大,是创作者为了凸显壶身上下结构变化所特意安排的。从筒身部分看,六个面非常清晰,自然地围成了一个立体的造型,每一个面都是完全一致的,在彼此连接中形成了较为硬朗的棱角,凸出了六方壶的基本结构特征。
从上向下看作品就非常的别致了,创作者将圆器的特征融入壶中,壶身中上部是明显向外凸出的,几条棱线也变成了圆弧状,且弧度较大,将壶身上半部分变得圆润饱满起来,与下半部分中规中矩的筒身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圆器特征的出现是作品的特点,也是创作的难点。可以明显看出,壶身上半部是明显大于下半部的,这样就极易造成头重脚轻的不平衡感,创作者对弧度的大小与变化的时机必须有着精确的把握,且上下要成比例,才能使作品呈现出秀气灵动的效果,又能保证作品的稳定。这种结构有对传统花瓶造型的参考,但又保留六方壶自带的“风骨”,很好地展示了外柔内刚的性格特征。
为了“加固”作品,创作者在壶底部边缘加强了线条处理,使作品看上去更加踏实。壶身上方是端庄的壶颈部,其造型与壶身下半部分是相对的,构成了上下对称,也是增强作品平衡性的一种方式。壶颈部与壶身镶嵌,形成了清晰的线条,以衬托壶身上部的圆润特征,强化壶身的线面结构变化。
六方形的壶盖有着圆润立体的边缘线条,与壶颈部完美谦和,顶面圆润且微微凸起,同样实现了方圆统一,壶盖与壶颈部之间具有连续性,使作品上部分的线面更加整齐清爽。壶盖中央镶嵌的捏手状如花苞,底部是方块形的空间,增大了与盖接触的面积,保证了镶嵌的稳定,也使作品整体的层次感更为鲜明。壶身左右两面各镶嵌着弯流与耳状环形端把,创作者将壶嘴与把手调整为四方形,适应了结构需要。壶嘴与把手的姿态十分柔和,与四方结构相配合,也是方圆统一的表现。把手上端小小的“飞”不仅美观,体现了“飘逸”的主题,也进一步增强了作品的实用功能,在处处的方圆统一中,作品以玲珑可爱又稳重成熟的姿态展示了自己独特的“飘逸”之美,亦展现了创作独具匠心的“方圆”智慧。
此壶所用的泥料不是“大红大紫”的,更能体现紫砂壶艺术的温润之美。泥料呈浅浅的棕色,并带有一些红润的色彩,在朴素之中使作品更有气色,又不会太过于张扬。细腻的泥料使壶的表面光滑、干净,光线打在棱面交界处,产生了淡淡的光泽,又使作品多了些精致感,同时也可看出这每一条接缝的严谨与细致。在泥料的衬托下,作品就更加稳重了,流露出那历经百年岁月所形成的底气。
在壶身上,创作者运用陶刻工艺进行了点缀,将最能代表中国的古典诗文装饰于其中,文字分为上下两排,整齐对应,每一个字都非常清晰,字的大小与笔画深度也完全一致,为作品增添了文人气。陶刻装饰展示了紫砂壶陶刻工艺的精湛,有利于提升作品的工艺价值,那“飘逸”的气质也藏在这文字之间,让人们从方圆智慧到精心陶刻中领会“飘逸”之美与“方圆”之智。
创作者在此件作品中将方圆结合的特征进行了“发大”,以巧妙的结构安排体现了“飘逸”之美,陶刻装饰的融入赋予了作品文化感,强化了作品的内涵表达,让作品更具深度。方圆结合是紫砂壶创作的一种方式,提示了紫砂壶造型设计的丰富可能和紫砂壶艺术气质的多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