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背景下鲁柘澄泥砚的传习与创新

2021-12-14 02:49董宇飞
陶瓷科学与艺术 2021年10期
关键词:解构文化遗产工艺

董宇飞

山东艺术学院 济南 250300

随着人们生活习惯的变化,文具的样式越来越丰富,使用功能也产生了很大的变化,固体墨越来越多的被液体墨取代,使用者在购买、选择的过程中开始逐渐弱化砚台的研磨功能,更加注重其外观。

1、鲁柘澄泥砚作为非遗的工艺传承

1.1 鲁柘澄泥砚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被重新认识

山西新绛县和山东泗水县早在宋代就以生产澄泥砚久负盛名,由于各种原因澄泥砚的制作工艺在历史长河中失传。1982年和1999年山东考古出土两批宋代抄手澄泥砚(鲁柘砚),证实了山东地区宋代生产澄泥砚的历史。柘沟有悠久的制陶历史,始制澄泥砚应该是受儒家文化和社会需求的推动。

山东泗水鲁柘澄泥砚的复烧研制源自日本友人在一次中国访问中的索取,当时立即引起山东省政府的重视,多方努力下,终于在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将鲁柘澄泥砚复烧成功,一时之间引起了国内外的鲁柘砚收藏热,还曾多次被作为国礼送给各国友人。2007年初,鲁柘澄泥砚被列为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参与鲁柘砚复烧的杨玉祯同志被评为鲁柘澄泥砚的非遗传承人。鲁柘澄泥砚的复烧成功,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被保护和传承,具有深厚的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

1.2 鲁柘澄泥砚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价值

试想宋代文人对砚台的使用与今人的手机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王安石《相州古瓦砚》:“吹尽西陵歌舞尘,当时屋瓦始称珍。甄陶往往成今手,尚托声名动世人”。宋代尚文抑武,成就了文人的“天下”,笔墨习字离不开砚,砚要可用、好用,还要好看、耐看,要深得主人欣赏,一生相伴,还要传世珍藏。如上文所讲,是宋代的文人精神和文化审美成就了澄泥砚。历史长河中朝代更替,帝王异家,但中国文人精神是一直延续的。砚作为文房用具,与笔、墨、纸作为消耗品相比更长久,更能寄托以精神。澄泥砚作为唐宋文人鉴赏氛围下促成的新品种,更能体现中华文脉,拥有深远的文化价值。鲁柘澄泥砚在宋代被创烧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深远的文化意义。

1.3 鲁柘澄泥砚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市场价值和传承导向

鲁柘澄泥砚的传统技艺被列为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为了更好的保护和传承鲁柘澄泥砚(复烧后)的完整制作工艺。一位德高望重的工艺美术研究者曾讲过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大部分物品只适合进博物馆,因为它们在当今社会没有具体的使用价值。当今社会已进入无纸办公时代,砚台的使用越来越少,很多书画家在创作时使用液体墨汁,省去了研墨的过程,盛墨的容器改用更易清洗的带釉瓷盘,砚台的购买成为一种情怀。在与石砚的市场竞争中,澄泥砚似乎已显示出力不从心。鲁柘澄泥砚的市场价值决定了鲁柘砚传承的实质。

2、鲁柘澄泥砚的制作需要在解构中蜕变

鲁柘澄泥砚的复烧是非常伟大的,应该被记录,被保护。但政府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是有限的,仅仅靠非遗保护政策并不能促成鲁柘澄泥砚的长久发展。任何一种商品都是先有市场需求,后有生产和发展的。正如澄泥砚在宋代的发展与文人的喜好、直接和间接的参与有关。宋代文人取汉魏建筑用瓦削制瓦砚,有大量的诗词歌赋,砚铭,砚谱评判砚的品性,使砚的收藏成为一种风尚,砚的审美评判成为一种时尚。在这样一种大的社会氛围下,不只澄泥砚,宋代的制砚水平发展出了新高度。然而时过境迁,当今社会生活中已基本失去对砚台使用的必要性。鲁柘澄泥砚作为工艺性较强的陶砚制品,或许可以从产学研的视角下打开另外一扇窗。

2.1 鲁柘澄泥砚材料工艺的解构与重组

鲁柘澄泥砚的复烧就是历经了从无到有的尝试,多次反复实验终究取得的成功。陶瓷原本就是一门材料+工艺的科学,澄泥砚也不例外,是否可以将鲁柘澄泥砚的制作流程解构,从科学的泥料分析,釉料分析,制作工艺和烧成工艺的解构重组中发现新的生命力,探索新的产品,寻求新的发展呢?

鲁柘澄泥砚的泥料是柘沟当地的制陶粘土,有红、白、青、黄、绿五种颜色又称五色土,粘土经风化、陈腐、粉碎、沉池浸泡后,使用细棉布澄泥,阴干后借助石膏模具模印制砚,不施釉,1000℃左右氧化焰烧成(现在的制作工艺)。欧阳修《砚谱》中曾记载“青州、潍州石末研,皆瓦砚也。”欧阳修讲青州石末砚是瓦砚,也就是陶砚,需要经高温烧成。经多方考证,唐宋时期淄博地区属青州府管辖,此处的“石末”应该是淄博窑生产的茶叶末釉早期产品。如果“青州石末研”是施以茶叶末釉的陶砚,又真如欧阳修所述,其发墨效果很好,那么现代人做澄泥砚为何要靠煮蜡来降低陶砚的吸水性呢?

在产教融合背景下解析鲁柘澄泥砚的制作,可以生成多种可行性实验,如下完成实验(如表1),并将实验结果、试样图片归纳整理,通过科学而系统的分析后,反馈给鲁柘澄泥砚产地,或许可以激励鲁柘澄泥砚的变革。

表1 澄泥砚工艺解构重组实验

2.2 鲁柘澄泥砚设计的延展与创新

乾隆皇帝深爱澄泥砚,曾令人仿造降州澄泥砚,并大量收集古砚、名砚编纂成《钦定西清砚谱》,也正是这本砚谱影响了现代的制砚者。宋人尚古,是追求一种古朴、典雅的文人精神,寄托以精神,而非一味的模仿。如陆游的《杂兴》:“砚传百岁玺阙角,笔擅一时锥出囊。纸欲穷时瘦蛟举,已看雷雨跨苍茫。”从米芾的《砚谱》,苏轼的砚铭中也同样可以体会到,感受到。而现代人拿着砚谱完全的模仿制作却似乎走偏了。

柳宗悦《工艺之道》中讲:“只有民众与美相互交融,美的社会才有可能……”手工艺人日复一日,将工艺做到极致,在生产中自然的表露出的因熟练程度而产生的自然之美,是最朴实无华,最贴近生活的,也是最能让所有人接受,最耐人寻味的。然而当代鲁柘澄泥砚的生产借助石膏模具完成成型,仿照石砚雕刻纹饰时,却并不能完美演绎和表现石与刀碰撞时产生的金石味。

产学研视角下,设计的延展与创新将从鲁柘澄泥砚的形式层和形象层拓展设计(如表2),最终追求符合现代社会审美的“有意味的形式”。

表2 澄泥砚外观设计实验

设计的创新可以与工艺材料的实验同步实施,在了解工艺材料的基础上,完成更贴切鲁柘澄泥砚制作工艺的设计,从而保证制作的实施。设计从市场调研开始,搜索大数据资料,科学合理的调查当代人的需求,确定目标市场,从而完成体现时代审美的设计方案,进一步拓展鲁柘澄泥砚的市场。在设计形式层方面拓展综合材料的设计,打破单一泥料的审美疲劳。通过材质设计、形制设计和体积设计打造鲁柘澄泥砚由内及外的质感美和触觉美,形象层方面着力于提升鲁柘澄泥砚的视觉美和使用美。希望能通过学校实验教学全新打造鲁柘澄泥砚的形象,产生更多种生产的可能性,打破现有鲁柘澄泥砚一味仿照砚谱造砚,缺乏创新,举步不前的现状,为鲁柘澄泥砚的发展带来更广阔的前景和发展空间。

综上所述,鲁柘澄泥砚在当下社会的发展需要注入有创意的设计研发,在产教融合背景下,产学研相结合的视角下,将学校实验教学成果与产业工艺生产对接,通过材料和工艺的解构重组,设计的延展创新,重新打造适合当代消费者审美需求的产品,提升鲁柘澄泥砚的整体形象,探求传统民族工艺的复兴。

猜你喜欢
解构文化遗产工艺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遗产日
某压力容器模拟锻件制造工艺
还原
解构“剧本杀”
与文化遗产相遇
小方坯连铸无塞杆保护浇注工艺实践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工艺的概述及鉴定要点
Tough Nut to Crack
彭涛形而上的现世解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