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银平
(商丘市中心医院 CT室,河南 商丘 476000)
手术是治疗周围型肺癌(peripheral lung cancer,PLC)的有效手段,对早期患者可行根治术以获得较好的效果,中晚期患者也可通过手术减轻肿瘤负荷,且配合术后化疗可延长生存期,但不同临床分期治疗方法不尽相同,且预后存在一定差异[1]。因此,采取有效手段评估PLC患者临床分期有重要意义。目前,PLC临床分期检查主要有影像学及组织学方式,其中组织学检查是诊断PLC分期的金标准,但该方式属于有创检查,对患者造成一定损伤,甚至导致肿瘤扩散,应用受限[2]。而CT灌注成像通过在静脉快速弹丸式注射对比剂,对感兴趣层面进行连续CT扫描,从而获得感兴趣区时间-密度曲线,计算多种灌注参数,量化评估病灶特点,利于PLC诊断及分期评估[3]。本研究着重分析CT灌注参数在PLC临床分期评估中的应用价值。
1.1 一般资料本研究经商丘市中心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选择2018年9月至2020年9月医院收治的90例PLC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52例,女38例;年龄55~76岁,平均(66.90±3.02)岁;病灶直径1.5~5.2 cm,平均(3.26±0.55)cm;发病侧左肺46例,右肺44例;病理类型腺癌52例,鳞癌24例,小细胞肺癌14例。患者及家属已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选取标准(1)纳入标准:①PLC符合《中华医学会肺癌临床诊疗指南》[4]中的诊断标准,并经病理学检查确诊;②均接受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③为单侧发病;④依从性较好,可配合研究。(2)排除标准:①对本次所用对比剂过敏;②肺内转移瘤;③合并其他恶性肿瘤;④合并全身性急慢性感染。
1.3 临床分期评估方法经病理学检查,参照国际肺癌研究学会(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Lung Cancer,LASLC)[5]肺癌临床分期评估,其中Ⅰ期为肿瘤位于肺组织中,未发生转移;Ⅱ期为癌细胞已转移至肺门附近的淋巴结;Ⅲ期为肺癌已转移至纵膈或肺外淋巴结;Ⅳ期为肿瘤出现胸膜转移、胸腔积液或全身多处转移。
1.4 CT灌注检查方法检查前叮嘱患者检查时保持呼吸平稳,使用多层螺旋CT Biograph Vision检查,先行胸部CT平扫,扫描范围为胸廓入口至双侧肋隔平面,参数设置:管电压120 kV,管电流500 mAs,矩阵512×512,时间每周0.5 s,螺距0.891,视野360 mm,准直器0.625 mm,层厚6 mm。平扫结束后,进行CT灌注成像扫描,灌注扫描范围包含整个瘤灶,使用高压注射器HP-D经肘静脉注入碘帕醇注射液50 mL,速率为6~7 mL·s-1,5 s后行灌注扫描,共扫描12个序列,间隔5 s,持续55 s,参数设置:管电压120 kV,管电压100 mAs,矩阵512×512,时间每周0.4 s,准直器0.625 mm,螺距1.140,视野350 mm,层厚5×5 mm,分别以350 HU、40 HU窗宽、窗位的标准算法重建图像。
1.5 图像分析成像后,将图像上传至仪器自带工作站内分析,选取增强图像、血容积彩图,分析肿块的最大层面,勾画感兴趣区(region of interest,ROI)面积需大于肿瘤界面的60%~70%,分别在肿块及主动脉或颈总动脉划定ROI,尽可能减少噪声,同时注意部分容积效应的影响,避开明显强化的血管影、肿块内坏死囊变区域及钙化区,随后记录患者CT灌注参数,包括血容量(blood volume,BV)、强化峰值(peak enhancement,PE)、灌注值(perfusion value,PER)。
2.1 PLC临床分期情况90例PLC患者经病理学检查,其中Ⅰ期25例(27.78%)、Ⅱ期31例(34.44%)、Ⅲ期22例(24.44%)、Ⅳ期12例(13.33%)。
2.2 不同临床分期PLC患者CT灌注参数Ⅳ期、Ⅲ期、Ⅱ期患者BV、PE、PER低于Ⅰ期,Ⅳ期BV、PE、PER值低于Ⅲ期、Ⅱ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Ⅲ期、Ⅱ期患者各参数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不同临床分期PLC患者CT灌注参数比较
2.3 CT灌注参数对不同临床分期PLC患者的评估价值将CT灌注参数(BV、PE、PER)作为检验变量,将PLC患者临床分期分别作为状态变量(Ⅰ期=0,Ⅱ/Ⅲ期=1)、(Ⅰ期=0,Ⅳ期=1),分别绘制ROC曲线。结果显示,CT灌注参数(BV、PE、PER)单独及联合检测临床分期为Ⅱ/Ⅲ期、Ⅳ期PLC患者的AUC均>0.70,均有一定评估价值,其中联合检查价值最高。见表2。
表2 CT灌注参数对不同临床分期PLC患者的评估价值
手术及化疗是治疗PLC的主要手段,不同临床分期患者治疗方法不同,中晚期患者由于肿瘤发生转移,治疗手段受到限制,预后不理想[6-7]。本研究结果显示,90例PLC患者,经病理学检查,中晚期患者65例(72.22%),可见,PLC患者确诊时往往处于中晚期,因此尽早明确PLC患者临床分期十分重要。
CT灌注成像是一种无创可用于定量分析的检查方式,其利用动态增强CT及图像处理,可较好地反映组织血管强化程度及组织器官生理功能[8-9]。PLC的发展及转移均与血管营养供应有关,因此,CT灌注成像可用于PLC病情的评估。BV是对比剂在肿瘤单位组织血管内的具体量,可反映肿瘤毛细血管大小、数量及开放程度;PE为肿瘤的强化峰值,可反映病灶灌注情况;PER是病灶时间密度曲线最大斜率与主动脉强化的比值,是反映肿瘤灌注情况的直接指标。
本研究结果显示,Ⅳ期、Ⅲ期、Ⅱ期PLC患者BV、PE、PER值低于Ⅰ期患者,且Ⅳ期患者各参数低于Ⅲ期、Ⅱ期,且经绘制ROC曲线,结果显示,CT灌注参数(BV、PE、PER)单独及联合检测不同临床分期PLC患者的AUC均>0.70,均有一定评估价值,其中联合检查价值最高,表明CT灌注参数能够有效评估PLC临床分期。分析其原因在于,Ⅰ期PLC患者由于病灶直径较小,坏死率较低,肿瘤处于活血的发展阶段,血管生成较为活跃,因此血流灌注较为充分,BV、PE、PER水平较高[10]。但随着病情发展,Ⅳ期、Ⅲ期、Ⅱ期患者由于肿瘤组织的异常增加,血管生长速度相对肿瘤生长速度低,血液无法到达肿瘤组织内部,使病灶出现低氧及缺氧状态,肿瘤易出现局部坏死,从而导致肿瘤内部血液流出,使肿瘤内部对比剂水平较低,从而导致CT灌注参数下降[11]。同时随着病情发展,Ⅳ期患者炎症因子水平升高,如基质金属蛋白酶9,可有效降解细胞外基质,破坏血管内皮细胞完整性,提高血管通透性,导致对比剂从血管中渗出,使病灶强化程度下降,CT灌注参数进一步下降[12]。因此CT灌注能够有效评估不同临床分期PLC患者。
综上所述,CT灌注参数可有效评估PLC患者临床分期,临床可选择CT灌注参数评估患者临床分期,为临床方案制定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