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胡祖航(昆明理工大学 艺术与传媒学院)
此苏州私人园林数量急剧攀升,开启新时代。六朝后的豪族南迁使许多高阶层人士发现苏州秀美山水和舒适环境,许多人也纷纷慕名落脚苏州构筑属于自己的私人园林,苏州的私人园林从质到量上皆反超皇家园林。此外,南朝时期佛教兴盛,为园林景观添加了一个新的类别:寺观园林。
经过南北朝发展,园林营造的规范逐渐完善,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使唐朝能够吸取大量外来文化养分,园林的样式也有了多种选择。
园林类别进行系统性划分从唐代开始: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和寺观园林。山水、花木、水体、建筑等要素已成为园林构筑的重要因素,将这些要素按照“因”的技巧和“借” 的艺术构筑而成的唐代园林,不可避免地成为文人书写或描写的对象。构园赋诗和纪实之作、园林落成和酬和之作、离别赋别和忆念之作等
古典园林是古人的心血,是留给后世的珍宝,苏州园林作为其中的一块宝石闪闪发亮。园林是被时代所凝固的艺术品,也留存着时代的印记。苏州园林的审美和手笔都是现代人很难普及化的,这些园林或多或少都浸泡于文化的滋养中,毕竟文人墨客才是私人园林的主力军。宋朝以后,中国文人们受理学的影响用洞察天地与人性的眼光丈量土地,将自己的理念传达给工匠,物质的发展使工匠具备将文人的奇思妙想汇聚一起构筑出古典园林的条件。也正是受文人天人合一的影响,苏州园林构筑和自然景观和谐融合,这是现代建筑很难做到的地方。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带来的快速城市化加剧本土文化与自然景观的消失,这是必然出现的问题。苏州园林具有很高的文化内涵与价值,研究苏州园林文化与自然景观的和谐关系,可以为如何缓解甚至解决这个问题带来一些建议和启示。
苏州园林最早起源于西周时期。春秋时苏州园林开始萌芽,且以皇家园林为主,当时奴隶主与帝王手中掌握着大量人力物力资源和大片土地资源,园林是他们休憩的场地、身份的象征。人们耳熟能详的吴王夫差就曾利用苏州的自然山水构筑姑苏台、馆娃宫、梧桐园和鹿台。馆娃宫是历史上保存较完好的一个早期皇家园林。汉初刘濞、三国孙权皆在苏州营造了皇家园林。这些皇家园林主要标志就是规模庞大宏美,对后期苏州园林影响很大。
东晋时期文人地位提升,苏州最早的私家园林辟疆园也随之出现,辟疆园“林泉池馆之胜,吴中第一”为苏州私人园林带来好的开始,自层出不穷的作品给园林景观赋予了一种意境和文化内涵。园林的产生和发展开始出现两个特点:园林营造正式意识原景的作用,将园景与原景相结合,达到水乳交融的效果;绘画能力与意识不断强化使得文人能够更好和工匠沟通交流,加速了造园艺术发展。构图、排列、层次各种组合丰富了造园技巧,良好的绘画技术使这些设计能够更直观展现出来。文学的发展也赋予了古典园林更多的历史韵味,唐朝已经出现诗景结合,原来的自然山水园发展成为写意山水园,无数脍炙人口的景观文学涌现出来,苏州私人园林也在这个时候获得进一步提升。直至唐代,苏州园林就已经有不少有名景观:枫桥、灵岩和洞庭东山、西山等园林景观赫然成为风景优美的游览胜地。
宋朝在唐朝的基础上全面发展。人力物力资源更为丰富,文人墨客地位达到高峰。象征着文人交流地的园林如雨后春笋般冒出,且技术更为成熟,苏州写意园林也随之出现。写意园林蕴含着文人深厚感情,这种园林如同文人写意画般,它们都包含着文人的特性与情感。宋朝著名诗人苏舜钦在遭贬谪后,于苏州取《孟子》“沧浪之水清兮”营造沧浪亭,这是典型的写意文人山水园。
明清时期为苏州园林鼎盛时期。元朝海路的扩通使中国更大程度上与海外文化交流,可供选择的建筑形式增多。明清的苏州园林无论从质上还是量上都是空前绝后的,只明朝时期有记载的著名园林就有拙政园、芳草园、留园等。明清的园林已经具有功能全、形式多、高艺术化特点。功能包括听政、宴会、读书、礼佛。明清园林的借景手法已臻化境,明崇祯时期的《园冶》对园林进行了系统性的总结,对后世中国造园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明清时,苏州可谓“城里半园亭”,由此可见苏州园林之盛。苏州也被曹雪芹称赞为“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只可惜,鸦片战争爆发,清末民初苏州园林饱经战火摧残,大批园林随战火消失,只余小部分园林留存至今。所幸之是,前人所撰写的名园之记得以保存,这使后人得以充分了解研究苏州园林文化,为苏州园林的修补与再现提供良好蓝本。
“沧浪亭”为宋诗人苏舜钦因政治风波被贬为民,以四万贯钱买下的废园,所以又被戏称为“四万贯园”。苏氏族人将此园加以修整,修整后占地面积1.08公顷(10800平方米)。在提名时诗人感于古歌谣《沧浪之水》“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提名构筑。作为苏州至今为止年代最早的宋式园林,沧浪亭具有十足代表性。
苏舜钦的《沧浪亭记》充分表现了沧浪亭中的山石、水体、植被,这些代表着诗人的审美主体。沧浪亭坐落湖心,湖内造景主要由假山奇石、复廊和亭榭侧面环绕一圈。园中山石为主景,上植古木,下凿水池,山水之间也是以曲折的复廊相连(图1)。山石四周环列建筑,通过复廊上的漏窗渗透作用,沟通园内、外的山、水,使水面、池岸、假山、亭榭融为一体。沧浪亭中的小桥,架于一池绿水之上,复廊蜿蜒如带。以诗入境,托物言志,诗词与植物相互融合,营造出诗意的园林意境,表现出文士高洁的人格形象。对于文人来说归隐园林也不失为一个好的归宿。
图1 沧浪亭
园林营造四要素中山石、建筑、水体、植物都与文人墨客之诗相关联,以此创造文化意境。“清风明月本无价,远水遥山皆有情。”造园要素与诗词意境互通,从而达到诗与园交融的境界。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寒山寺占地面积约1.3万平方米。寒山寺几经损毁重建,现存建筑多为后来翻修建筑。寒山寺最有名的便是被誉为“天下第一佛钟”的仿唐式古铜钟,总重量108吨,钟上铸着九幅秀美的飞天图及六铣口裙边。此外大小不一的钟也有许多,这些钟声与美丽的景观一起创造了《枫桥夜泊》。诗和景观是美的,但诗的背景是悲哀的。它的背后是安史之乱后的流离岁月,张继是天宝年间(公元742-756年)进士,怀才不遇,适逢安史之乱,漂泊到姑苏,半夜被钟声唤醒,心有所感写下了这首游子诗。
《枫桥夜泊》改变了张继的命运,刘晏因为《枫桥夜泊》认可了张继的才华,提携于他,主宾相得,成为一桩美谈;《枫桥夜泊》也提高了寒山寺的名气。张继之后,历代文人雅士游幸寒山寺,纷纷赋诗题字,雕刻碑诗,刻于寒山寺碑廊之中,为寒山寺积累人气。
明昔通人和长舆之论余也。固曰:‘拙于用多。’称多者,吾岂敢;言拙,则信而有徵。方今俊乂在官,百工惟时,拙者可以绝意乎宠荣之事矣。太夫人在堂,有羸老之疾,尚何能违膝下色养,而屑屑从斗筲之役?于是览止足之分,庶浮云之志,筑室种树,逍遥自得。池沼足以渔钓,舂税足以代耕。灌园鬻蔬,供朝夕之膳;牧羊酤酪,俟伏腊之费。
图2 寒山寺
正德年间,曾担任御史的王献官场失意,在原大弘寺的废址上重新营造园林,取晋朝诗人潘岳《闲居赋》中句意,提名为“拙政园”。《闲居赋》作者潘岳与王献的境遇类似,仕途浮沉,故而虽相隔时代却产生共鸣。初建园时,其景色与自然相互融洽,水体清澈,建筑疏密恰好,文豪大家文徵明曾为拙政园绘图撰文。
后康熙初年,吴三桂婿王永宁接管拙政园,在原有基础上增添大量建筑、假山,使拙政园格局样貌大变,且一直延续至今。后世统计的拙政园占地面积共5.2公顷(约52000平方米)。现代留存的拙政园主要有两个部分:中园和西园。
拙政园中园为主要景观且保存较为完好,保留了早期一些布局风格。中园占地面积十八亩半(约12300平方米),中园全园以水池为核心,主建筑皆靠水构建,与水体相融。拙政园中园的主堂为“远香堂”,建立在早期主堂“若墅堂”原址之上,“远香堂”地理位置较好,建筑通透呈亭子状,放眼望去四周皆为美景。“远香堂”北面正对着中园主景,对面又有观景平台临池,中隔水体假山,是标准的“堂台池山”的景观格局。主景有两座山,以东西方向命名划分,其中西山为主山主景,东山与西山间有一条溪涧,溪涧中构筑物假山石梁立于水面,使中园园景跌宕起伏层次分明。
西部部分为补园,为何为补园?后些年,拙政园被分成三块,其中西侧被荒废,直到清末一名富商获得该园重新翻修。与其他园不同,补园返修的时间更晚,其作为主堂的“三十六鸳鸯馆”采用了彩色玻璃,这在其他苏州园林上非常少见。“三十六鸳鸯馆”颇为别致,平面为方形,中间用槅扇与挂落分为南北两部,采用鸳鸯厅形式,内用卷棚四卷。又因富商独爱昆曲,四隅各加暖阁耳室,可作宴客、演戏时侍候化妆之所,此设计全国园林只此一例。不仅如此,主馆中顶棚采用拱形设计,曲面设计保证架构稳固且美观的同时还能隐藏房屋梁架,弧形的房顶具有回弹声音的效果,就如同一架大型的古代扬声器。
拙政园是苏州最具规模的古典园林,其建筑恢弘大气,同时对细节的把握又非常到位,让人流连忘返。
图3 拙政园-远香堂
图4 网师园
网师园于乾隆年间营造,建于南宋“万卷堂”原址之上,和拙政园正好相反,网师园占地面积只有半公顷(约5000平方米)。原址中保留“万卷堂”中至今有八百年的柏树与“槃涧”石刻。网师园自乾隆开始数次改建,直到光绪年间江苏按察使李鸿裔进行最后一次改建。此后网师园多次易手,却并未进行大型改动,民国期间名家张善子和张大千住于园中,后被一收藏家买下。之后,收藏家后代将网师园捐给国家,至此网师园得以修整向外开放。虽几经波折,网师园得以保存,实属万幸。
网师园以“彩霞池”为主景,园内亭台楼榭依水而筑,正映衬“网师、渔隐”之意。池中并未多种植物,园内廊坊与碧蓝天空明晃晃地倒映水中,使园景相对空旷,慕然远眺不由产生一种空灵感。网师园主堂已毁,遂园中并无明确的主次景序列,区域小却数量多的亭榭星星点点散落园中已成为各角度都适宜的景观视点,这也是网师园与众不同之处。网师园景小却精致。如园景东北侧住宅后的五峰书屋,该书屋自成庭院一区,区中亦有不同亭景:南庭石山水景完整,其排列方式颇有庐山五老峰神韵;后庭夏景为主,点缀花石,幽静闲适。
网师园,以水为主。以建筑手段将亭台楼榭与山水相连,其景小巧优雅,院内小庭依靠小径小景相互关联,层峦叠嶂。由此看来,网师园不愧为苏州中小型园林的代表作,但也存在着一些缺陷,后期旧园改造时将原景东部主景改为住宅,这不免稍稍有些遗憾。
先秦时期的文化较为稚嫩,园林也刚开始萌芽。直至西周时期,《诗经》出现,此书中山水景观着墨较少却已涉及到部分常见植物,为人们对自然与景观的认知打下基础。这也造就了苏州园林。随着文化发展,早期的苏州皇家园林逐渐被私人园林代替,文人墨客登上历史高台,他们需要形象比喻作为精神寄托,被赋予了象征人格的植物成为了文人雅士装点自身园林的中坚力量。苏州园林也悄然转变。
宋朝是苏州园林勃兴的重要时期,宋代园林特别是文人园林的数量和质量远超前代,整个苏州园林的风格也在此大体成型。宋代商品经济的高度繁荣以及文人雅士的高度推崇也对园林的兴盛有着推波助澜的作用。对园林和文化来说,构成各自意境的基本符号在美感和文化内涵上是相似相通的。士大夫文人在园林中赏石、观水、赏梅、听雨、闻香……俱可以将园林小品行诸诗歌,并使其以文字的样态,散发出无尽的意蕴,也是对园林美的再创造,诗与园是相辅相成的。这也与宋人崇尚文人的风气有关,这也是苏州园林的风气。
宋代诗歌和苏州园林,都体现着中国士大夫阶层的趣味,文人在园林环境中雅集吟咏,在以诗词为主的文学艺术中描写园林,并用品赏园林的眼光去描写自然。在宋代,园林是文人聚会交流文采心得的必备之所,只要具备一定经济能力,营建园墅就是大多数士大夫的最终归宿,像苏东坡、苏舜钦一般。众多园林中,苏州私人园林无疑是最具有墨香味的。
文人墨客描写园林,并用品赏园林的眼光去描写自然,是对园林美的再发现与再创造,这些创造又影响园林美的再发现与再创造,在艺术的链条上呈双螺旋上升式。意与境、情与景、神与物的关系都在园林营造和品赏的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直至康乾盛世,数以千百年记的经验积累,航路开拓带来的中外交流,中国经济的高度繁荣,使那个时期的园林景观达到了巅峰。虽然在当时主要园林中,文化的重要性相对减少了,但苏州园林依旧保留着浓厚的文化内涵,就是在先代基础上进一步营建而成,样式丰富,景色秀美,却不失文化内涵。
一直以来,中国古典园林和传统文化一直密不可分,苏州园林亦在此列。古典园林与文人墨客意境相通,相辅相成。文化在园林艺术中的作用就在意境的营造上,它可以使园中的景象升华到精神的高度,从而给予观赏者由物及心的美感体验,让人产生共鸣。文化内涵本身也会给园林带来附加价值,影响园林的构造。
中国园林中含蓄蕴藉、空灵清远的意境与苏州园林的审美特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感受园林时不由对未来进行展望: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须保留城市原有的经典老式建筑,一个城市的文脉莫过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