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学贵,陈翠玲
(佛山市南海区第五人民医院康复科 广东 佛山 528231)
慢性疲劳综合征有较高的临床发病率,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压力和工作压力的加大,该病的发生率不断升高。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伴有长期疲劳、乏力等症状,症状持续时间在半年以上,患者常伴有健忘、注意力不集中、失眠、疼痛、全身低热等症状,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1]。关于慢性疲劳综合征的具体发病机制,目前尚未明确,认为是由多种因素共同导致的,且可发生于各个年龄段,女性的发病率在一定程度上高于男性[2]。关于慢性疲劳综合征的治疗,主要以缓解临床症状为重点,但尚未形成确切的、统一的治疗方法。中医上并无慢性疲劳综合征的说法,根据发病表现将该病归为“郁证”“虚劳”等范畴,中医上主要采用针灸的方法进行治疗,针灸是传统的中医治疗方法,有扶正固本、运行气血的作用[3]。本次研究共选取我科在2019年1月—2020 年12 月收治的114 例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作为主要对象,旨在深入分析和研究针灸在慢性疲劳综合征治疗上的临床效果,详述如下。
选取2019 年1 月—2020 年12 月在我科就诊的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114 例,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7 例。观察组:男20 例,女37 例;年龄25 ~58 岁,平均年龄(40.14±2.16)岁。对照组:男22 例,女35 例;年龄26 ~57 岁,平均年龄(40.11±2.12)岁。将观察组与对照组各项基线资料进行比较,经统计分析后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①均明确诊断为慢性疲劳综合征;②基础资料完整,治疗依从性良好;③自愿参与研究。排除标准:①随访丢失;②合并意识障碍或沟通障碍;③合并重要脏器功能障碍。
两组患者均给予营养支持、增强免疫和催眠镇痛的药物治疗。
观察组采用针灸治疗:取穴:双侧肺俞、心俞、肝俞、脾俞、肾俞、三阴交、足三里。患者俯卧位,对相应穴位皮肤进行常规消毒处理,使用电子艾灸治疗仪治疗20 min。之后行针刺治疗,得气后,留针20 min。
对照组采用电针治疗:取穴同于观察组,得气后连接电针仪,行连续疏波,频率为2 Hz,电流设置为患者耐受为准,留针时间为40 min。
(1)判定标准:显效:治疗后病症消失≥70%;有效:治疗后病症消失33%~69%;无效:未达到上述标准[4]。(2)评价标准:评估治疗前后两组的中医症候积分,评分范围是0 ~3 分,得分越低说明症状越轻。评估治疗前后两组的疲劳症状,用疲劳量表-14(FS-14)评价,的越高说明疲劳程度越严重[5]。
采用SPSS 25.0 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 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频数和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2.98%,高于对照组的78.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种临床疗效比较[n(%)]
治疗前,两组的中医症候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和治疗前相比两组的中医症候积分均降低,且观察组的中医症候积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中医症候积分的组间和组内比较(± s,分)
表2 两组中医症候积分的组间和组内比较(± s,分)
组别 例数治疗前治疗后tP观察组 572.86±0.15 0.63±0.1190.5120.000对照组 572.84±0.16 1.58±0.2730.3100.000 t 0.68824.600 P 0.4930.000
治疗前评估比较两组的FS-14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和治疗前对比,两组的FS-14 评分均降低,观察组的FS-14 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患者的FS-14 评分比较(± s,分)
表3 两组治疗前后患者的FS-14 评分比较(± s,分)
组别 例数治疗前治疗后tP观察组 578.95±1.23 3.26±0.2834.0540.000对照组 578.94±1.24 5.99±0.4716.7950.000 t 0.04337.674 P 0.9650.000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压力的增大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亚健康”已经成为一种常态。慢性疲劳综合征是“亚健康”状态的主要表现之一,患者伴有乏力、低热、疼痛和消化系统症状,病症持续时间较长,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6]。关于慢性疲劳综合征的具体发病原因和发病机制,西医临床上目前尚未明确,故西医上也尚未形成系统且有效的治疗方法,多采用对症疗法予以治疗,但对症疗法的治愈率相对较低,且治疗后病情容易反复发作。中医上虽然没有慢性疲劳综合征的病名,但认为该病与“百合病”“虚损”“虚劳”等症相似,认为该病的发生与饮食不节、过劳、七情、先天失养等因素有关。因此,对于该病的治疗,应调理脾、肺和肾脏,调节阴阳气血[7]。
本次研究旨在分析针灸用于慢性疲劳综合征的治疗效果,在研究过程中将针灸与电针进行对比,通过对比研究发现针灸的总体治疗效果更显著,治疗总有效率相对较高,患者治疗后的中医症状积分明显降低,且治疗后患者的FS-14 评分显著降低,这说明采用针灸的治疗方法可以有效改善疲劳症状、减轻疲劳程度,对于提高治疗总有效率有积极意义。针灸是在中医理论下指导下降针具按照一定深度刺入相应穴位,并运用提插、捻转等针刺方法刺激特定穴位以达到治疗疾病的最终目的[8]。针灸在中医学疗法中有独特的疗效,且治疗过程中患者无明显的不良反应,治疗操作简单、便捷,近年来,针灸疗法逐渐得到了人们的关注和认可。肺俞穴在是第三胸椎和肩胛骨之间,与肺脏的距离近,和肺部有直接的内外相应关系,针灸双侧肺俞穴,可调节肺脏经气,宣肺理气;心俞穴系心在背之俞穴,内应心脏,是心气转束和输注的主要穴位,针灸心俞穴,可和血理气、安神宁心,调和营卫;肝俞穴属于足太阳膀胱经,具有疏肝利胆,理气明目,补血消瘀的作用;脾俞穴属于足太阳膀胱经,针灸脾俞穴可增强脾脏的运化功能,减少血液中血糖的数值,促进消化吸收;肾俞穴是足太阳膀胱经的常用腧穴之一,有补肾助阳的作用,针灸肾俞穴可温补肾阳,缓解腰痛,增加肾交感神经系统和迷走神经传入纤维放电;足三里位于小腿外侧,是“足阳明胃经”的主要穴位之一,通过针灸足三里,有补中益气、调理脾胃的作用,能够调节机体免疫力,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9-10];三阴交是脾肾肝三条经脉汇聚之处,针灸三阴交穴有养阴生津、健脾益肾的功效,通过针灸可以改善乏力症状。通过针灸上述穴位,可补血益气、扶正祛邪,调节脏腑的阴阳气血功能,从而达到改善临床症状、治疗疾病的目的。
综上所述,采用针灸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的总体效果颇为显著,有利于改善患者的疲劳症状,缓解患者的疲劳程度,从整体上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故具备临床应用的价值,值得在临床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