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镜与开腹胆囊切除术治疗老年胆石症的效果比较

2021-12-14 08:05孙桂海通讯作者
医药前沿 2021年31期
关键词:胆石症开腹胆囊

孙桂海,周 峰(通讯作者)

(泰州市第三人民医院普外科 江苏 泰州 225300)

胆石症属于临床常见疾病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及健康。研究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患胆石症的风险升高,加之近几年人们饮食文化结构的转变,胆石症患病率呈现逐年递增趋势[1]。目前临床治疗胆石症多采取手术方案,但传统开腹手术对患者伤害较大,术后患者容易出现多种并发症,预后恢复较慢。随着腹腔镜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完善,被广泛用于多种疾病的手术治疗中,凭借其创口小、安全性高、术后患者恢复快等优势倍受认可。特别对于老年胆石症患者,由于身体各项机能的逐渐退化,手术治疗对其造成的影响更为明显,合理选择治疗措施值得医疗界深入研究[2]。本文选择2018 年2 月—2020 年11 月我院收治78 例老年胆石症患者为例探究不同治疗方法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 年2 月—2020 年11 月我院接诊治疗老年胆石症患者78 例,以随机抽签结果分作两组,对照组共计患者39 例,其中男性20 例,女性19 例,年龄60 ~85 岁,平均年龄(74.1±1.3)岁,病程1 ~6 年,平均病程(3.1±0.5)年,其中30 例患者为单发结石,9 例患者为多发结石。观察组共计患者39 例,其中男性21 例,女性18 例,年龄61 ~87 岁,平均年龄(74.3±1.4)岁,病程2 ~7 年,平均病程(3.2±0.4)年,其中29 例患者为单发结石,10 例患者为多发结石。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①所有患者年龄均超过60 岁;②所有患者均确诊为胆石症;③患者均同意参与并配合本次研究治疗。排除标准:①手术不耐受患者;②凝血功能障碍患者;③抵触配合研究患者。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传统开腹手术治疗,指导患者取平卧仰卧位,实施全身麻醉诱导。作斜向切口,长度控制在7 ~10 cm,逐层切开皮下脂肪、肌肉层等组织,对腹直肌实施钝性分离,待切开腹直肌后鞘、腹壁膜后直接进入腹腔。采用肉眼直视下对腹腔内情况进行探查,寻找胆囊的准确位置,确认胆囊和周围其他组织、器官等是否存在粘连。充分对胆囊管、胆总管等微小结构进行暴露,在距离胆总管末端0.5 cm 处对其进行夹闭和离断,确保胆囊组织被完全摘除。确认无任何残留胆囊组织后,对胆总管断端进行封闭式缝合,充分止血后使用适温0.9%氯化钠溶液冲洗腹腔,检查是否存在活动性出血点,如完全止血后常规预留引流管,并对切口进行缝合。

1.2.2 观察组 为观察组患者选择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手术,同样指导患者取平卧仰卧位,通过全身麻醉方式诱导,取脐下1 ~2 cm 位置为手术区,充分消毒后作长度为1 cm 的横向切口,作为观察孔。经由观察孔向患者腹腔内注入二氧化碳气体,形成气腹,待气腹稳定后拔出气腹针,并将直径为10 mm 的套管针置入,并经由套管置入腹腔镜,确认胆囊是否和周围组织、器官等存在粘连。选择剑突下缘1 cm 位置作横向切口,将其作为主操作孔。再选择右侧锁骨中线和肋骨下缘1 cm 交汇点作横向切口,将其作为辅助操作孔。

腹腔镜观察下如发现胆囊和周围存在粘连情况,则可使用抓钳进行钝性分离,再选择电凝钩沿胆囊壶腹部切开组织,直至切开浆肌层后再沿胆总管方向实施钝性分离,进而对Calot 三角区给予充分暴露。进一步确认胆囊组织周围的解剖关系,对胆管和周围组织予以充分分离,使用钛夹对胆管末端夹闭,然后彻底切断胆管。钝性分离胆囊时需先对胆囊动脉进行夹闭和离断,避免切除时造成大出血。提起胆囊颈后,选择距离肝脏0.5 cm的位置进行离断,并在剑突处主操作孔取出。手术完毕后将腹腔内二氧化碳气体完全排出,并使用0.9%氯化钠溶液冲洗腹腔,确认是否存在活动性出血点。待确认无出血点后缝合三处切口,并在切口外覆盖创可贴进行保护。

1.3 观察指标

记录并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手术指标,观察并统计两组患者术后出现并发症的总概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5.0 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 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频数和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临床手术指标比较

观察组患者手术用时、术后患者恢复用时均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手术指标比较(± s)

表1 两组临床手术指标比较(± s)

组别 手术用时/min 术中出血量/mL术后肛门排气用时/h住院总时间/d观察组 59.14±5.95 35.01±3.33 10.42±2.014.55±1.12对照组 86.13±5.94 70.94±3.34 20.02±2.028.13±1.13 t104.12447.57521.03814.052 P0.0000.0000.0000.000

2.2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例)

3.讨论

胆囊结石属于发病率较高的胆囊病变之一,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其发病率也会有所增加。针对结石体积较大者推荐使用外科手术的方式摘除胆囊,以免造成更为严重的病变[3-4]。其中开腹胆囊切除手术应用时间较早,其操作相对简便,临床医生可以在肉眼直视下完成所有操作,手术视野相对较好。但实际应用时会对患者身体造成较大手术切口,切口较大不仅影响术后的恢复速度,还会使感染概率大幅提升,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质量。而腹腔镜手术则是给予现代微创技术下的手术方式,创伤相对较小[5]。术后恢复周期相对较短,感染等并发症概率也相对较低,因此当前国内医学界认为,在患者满足腹腔镜手术指征的情况下,应首推使用腹腔镜技术治疗胆囊结石病变[6]。

传统开腹手术治疗胆囊结石时,所作切口需选择在右侧肋骨下缘,或右侧上腹部直肌位置,这种切口对于人体肌肉和周围血管的损伤相对较大,加之手术切口本身较长,因而会导致术中出血量增加。如选择胆囊结石清除手术,则很容易造成结石残留的情况,术后会出现阻塞胆管的情况,继而形成黄疸性病变[7]。造成这一情况的原因在于临床医生操作不当,因此需采取胆囊切除手术,但开腹下胆囊切除手术造成的创伤更加明显,加剧了术后恢复的难度。腹腔镜手术本身为患者带来的创伤相对较小,有利于促进术后肌肉功能的恢复,加快创口愈合速度,从而减少并发症发生率[8]。且患者对腹腔镜手术操作的适应性普遍较高,可用于多年龄段患者治疗当中。通过控制外部创伤的方式降低应激反应情况,从而为胆囊切除创造更稳定的基础条件。同时根据相关研究指出,利用腹腔镜手术后有利于对剩余胆囊的收缩功能进行保护,从而可使患者术后消化功能恢复速度加快。且开腹手术后容易导致人体内酸碱度平衡失调,其中消化道内pH 值明显下降,使得高碳酸血症的发病率明显提升,进一步发展可影响肝脏细胞的供氧,从而引发肝脏损伤或病变。而腹腔镜手术对于患者机体的损伤和影响均相对较低,虽然需要通过建立二氧化碳气腹的方式保证手术视野,但术后可排出体外,因此患者术后体内酸碱度平衡的恢复速度较快,血液当中二氧化碳分压相对较低,高碳酸血症发生概率也会随之下降。

综上所述,老年胆石症患者采取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具有效果确切、安全性高等优势,能够促进患者预后恢复,减少并发症,值得临床应用。

猜你喜欢
胆石症开腹胆囊
教您如何防治胆石症
胆石症预防有对策
胆囊切除术后胆囊残株内钛夹超声误诊结石1例
胆石症术后T管引流蛔虫堵塞2例
腹腔镜下肝切除术中转开腹的相关因素初步分析
腹腔镜与开腹术治疗胆囊息肉的对比分析
腹腔镜脾切除术与开腹脾切除术治疗脾脏占位的比较
胆囊切除术中经胆囊管胆道造影的临床意义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并发症防治
中西医结合治疗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6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