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 打印导板辅助定位微创软通道引流术治疗小脑出血的疗效观察

2021-12-14 08:05黄文强何金蓉通讯作者
医药前沿 2021年31期
关键词:导板小脑脑室

蒲 波,朱 盛,陈 挺,黄文强,何金蓉(通讯作者)

(1 大竹县人民医院神经外科 四川 达州 635100)

(2 大竹县人民医院医务科 四川 达州 635100)

小脑出血是脑血管病中常见一种疾病,约占脑出血的5%~10%,且病死率和致残率很高。颅后窝容积有限,且与脑干与脑室邻近,早期即可因为血肿压迫脑干或血肿破入脑室导致的脑积水死亡,病死率可达25%~33%[1]。随着微创理念的发展,随着显微镜,内镜及导航技术广泛应用于临床,无论是传统血肿清除,还是显微微创手术,均需要精确定位血肿,颅内血肿定位主要依靠CT 提供影像学资料,但是由于立体定向系统较为昂贵,不适合临床广泛应用,特别是基层医院[2]。本文回顾性分析应用3D 打印导板辅助下软通道穿刺引流术治疗小脑出血的31例患者,并对比同期开颅手术治疗的26例患者,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神经外科2016 年7 月—2019 年7 月行小脑血肿手术治疗的患者57 例,依据患者手术方法不同,将患者分为3D 打印导板组(31 例)和对照组(26 例)。3D 打印导板组男性19 例,女性12 例,平均年龄(57.5±11.3)岁,平均发病到手术时间(5.7±2.9)h,平均血肿量(18.3±4.32)mL,5 例出血破入脑室,伴梗阻性脑积水8 例;对照组男性17 例,女性9 例,平均年龄(60.4±11.2)岁,平均发病到手术时间(5.6±2.9)h,平均出血量(22.4±4.63)mL,9 例出血破入脑室,伴梗阻性脑积水11 例。两组患者在临床特征方面(性别、年龄、发病到手术时间、血肿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①幕下血肿量在10 mL 以上,颅内高压和脑症状明显,或病情呈进性加重者;②血肿临近第四脑室,虽小但易破入第四脑室或压迫四脑室使之变形、移位引起脑脊液循环障碍,造成急性颅内压增高者;③无脑疝、动脉瘤、脑血管畸形的患者;④排除年老伴心肺功能严重或衰竭者。

1.2 方法

(1)3D 打印导板组:采集术前小脑薄层头颅CT(64 排西门子螺旋CT)影像数据,以DICOM 格式导入3D-slicer 软件中,并同时进行血肿以及耳后以及后枕部皮肤的重建,采用布尔逻辑运算,模拟血肿腔引流通道,构建手术导板及导管模型。通过3D 打印机打印出3D 模型。再将模型以耳后为靶点的后颈部的术区,观察模型与后颈部皮肤贴合度,确保位置、皮肤完全吻合后备用。局麻后,常规消毒铺巾后,切开皮肤,用电钻转出约1.0 cm直径的孔洞,十字切开硬脑膜。按3D-slicer 软件术前测量的角度、深度将引流管头端置血肿中心,用20 mL空针缓慢抽吸血肿,血肿量一般不超过术前血肿量一半。术后1 ~3 d 连续每天复查头颅CT,根据血肿残留变化,予以尿激酶3 ~6,每天3 ~4 次,注入血肿腔,促进血肿溶解,血肿残留较少则拔除引流管。

(2)对照组:气管插管全身麻醉,患者取侧卧位(血肿侧在上),血肿较少者采用枕下旁正中行垂直切口;血肿较大者多采用枕下部正中直切口,枕下开颅,骨窗直径约3 ~4 cm,星状剪开脑膜,双极电凝处理小脑表面血管,切开小脑进入血肿腔,显微镜下清除血凝块并彻底止血。血肿腔置引流管一根,人工脑膜或筋膜缝合硬膜。肌肉彻底止血后,分层严密缝合。

1.3 观察指标

术后1 d 复查CT,血肿清除率。术后3 个月采用书面及电话随访形式,评估预后神经功能恢复状况,具体采用GOS 预后评分评估疗果,4 ~5 分为良好,2 ~3 分为不良,1 分为死亡。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 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 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频数和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术后临床指标比较

两组在术后第1 天、术后第3 天,血肿清除率3D 打印导板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D 打印导板组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再出血、术后颅内感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术后临床指标比较

2.2 两组预后效果比较

出院3 月后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lasgow outcome scale, GOS)显示,3D 打印导板组预后良好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预后效果比较(例)

3.讨论

小脑出血多发生于50 ~70 岁高血压动脉硬化的患者,其他少见病因有脑血管畸形、肿瘤卒中等。可通过CT 及MRI 可早期诊断,一旦出血形成血肿,就会迅速产生严重颅内高压症状与体征。同样也可直接压迫脑室、脑干,导致急性梗阻性脑积水,进而形成枕骨大孔疝,导致患者突然死亡。通常认为血肿直径>3 cm 或10 mL以上小脑出血,伴有颅内高压和小脑症状明显,特别是伴有脑干受压和梗阻性脑积水,即有手术指征。早期手术治疗已成为共识。本研究中两组患者血肿均>10 mL,3D 打印导板组平均约18.3 mL,对照组平均约22.4 mL。均存在不同程度意识下降。对于手术时机以及手术方式选择也一直存在较大争议,但一般不主张超早期手术。小脑出血外科手术方式包括神经内镜辅助下血小脑肿清除术、枕下开颅减压术+血肿清除术、立体定向引导穿刺手术等。当前,立体定向引导穿刺手术在幕上血肿的治疗中应用比较广泛。幕下血肿由于位置深且量往往偏小,穿刺角度特殊,准确定位较困难,且血肿多与脑干、静脉窦较近,穿刺风险大,因而对小脑出血慎用。大部分医生采取传统开颅血肿清除术[3]。但是,樊应平等[4]认为穿刺引流手术治疗脑出血,具有医源性损伤小、手术时间短(单管手术过程仅需10 ~20 min)的优势;可在局麻下手术,特别适合年老体弱及心肺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同时穿刺引流具有快速、简洁等优势,目前仍有2.1%小脑出血采用穿刺引流。

小脑出血穿刺的准确性往往影响手术的疗效,甚至达到不可挽回的后果。因此,我科采用3D 打印导板辅助定位下,设计出个体化的最佳穿刺点及穿刺深度,全部患者均一次性迅速而准确穿达血肿中心,手术时间短,较早解除血肿压迫,避免进一步对正常脑组织损伤;而且脑组织损伤小,术后水轻,患者恢复快,可以缩短住院时间、减少并发症,本组患者中穿刺组无术后颅内感染;再出血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恢复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恢复良好率绝对值高于对照组28%,显示出一定的优越性。穿刺引流的关键在于定位准确,并严格把握穿刺方向及深度。我们采用的导航辅助确定穿刺点及穿刺方向、深度,避开静脉窦,靶点选择准确,操作安全。相较于传统开颅手术,脑内血肿穿刺抽吸引流+脑内血肿腔注射尿激酶治疗更有助于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改善患者预后[5]。本研究发现早期血肿清除术3D 打印导板组低于对照组,但通过血肿腔注射尿激酶反复抽吸,术后3 d 血肿清除率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而术后两组病例术后随访3 个月时发现,3D 打印导板组GOS 评分优良率高于对照组。这可能与手术者本人技术水平与副损伤有一定关系。因此,3D 打印导板软通道穿刺治疗小脑出血相对于传统枕下开颅技术简单、快洁且易于操作的特点。当然,该方法有一定的盲目性,穿刺过程中有再出血风险,故术后应严格控制血压,有利于防止再出血。

综上所述,采用3D 打印导板辅助定位,能精确穿刺血肿,在基层医院,特别是没有导航的医院值得应用。

猜你喜欢
导板小脑脑室
裂隙脑室综合征的诊断治疗新进展
宽厚板轧机上导板装置故障分析
新生儿小脑发育与胎龄的相关性研究
动动小手和小脑
颅脑超声在诊断新生儿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的临床应用价值
哈哈哈哈,请跟着我大声念出来
1例以小脑病变为主要表现的Fahr’s病报道并文献复习
液压侧导板在南钢中板厂的应用
早期同期颅骨修补及脑室分流对颅骨缺损并脑积水的治疗效果观察
脑室-腹腔分流术后常见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