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三种理论与模式审视当代教师权威

2021-12-13 13:25:19吴思静
快乐学习报·教师周刊 2021年29期
关键词:当代

摘要:教师权威经历感召、法理、消解与重建,在当代,由于知识和科技的更新、“学生中心”理念的兴起,教师权威日渐式微。本文通过对马克斯·韦伯权威源泉的理论、科耶夫的权威理论和布劳交换理论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审视当代教师权威,认为在对待教师权威上,应该考虑师生主体双向性并厘清教师权威与自由、教师权威与权力的关系。

关键词:教师权威;当代;教师权威理论

教师权威是一个既赋古典内涵又具现代价值的话题,不论是社会学经济学还是哲学领域,都有学者对“权威”与“教师权威”做出过理论分析和模式建构;它经历了从“感召”到“法理”到“消解”再到“重建”的过程,不断随着时代与新理念变化、更新。科技与知识迅速发展,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代表,也不是向学生传递知识的唯一途径;自由、个性化与“学生中心”等理念兴起,师生互为主体在教学原则中确立,愈来愈多学者开始探讨当代教师权威。我们可以从古典理论中探寻关于教师权威的观点,挖掘对当代权威有用的思考。

一、教师权威的几种理论与模式

(一)马克斯·韦伯关于权威源泉的理论

提到权威,必然会想到韦伯,其影响之大,使至今许多关于权威的理论未走出他的理论框架。[1]韦伯将权威的来源分为三种类型:1.传统的权威(traditional authority),即在长期的传统因素影响下形成的权威;2.人格感召的权威(charismatic authority),即由个人魅力所获得的权威;3.法理的权威(rational-legal authority),法理的权威具体分为两类:一类是法定的权威,一类是专业权威。克利夫顿与罗伯兹根据韦伯的思想,阐发了教师权威来源的四个层面:法定权威与传统权威源于教育制度,称为教师的制度权威;而感召权威和专业权威源于教师的个人因素,可称为教师的个人权威。其中传统权威与法定权威又被称为外在权威或形式权威,专业权威与感召权威源于教师个人因素,故又被称为内在权威或实质权威。[2]韦伯关于教师权威源泉的理论,在当时广受关注,影响颇深,是权威理论中较为出色的理论之一。同时,韦伯理论存在“迷雾”,因为韦伯并未对权威本身的含义做出足够清晰的界定,他对权威本身的价值正当性默而不言。教师权威来源分类终究只是对教师权威的鉴别思维,而不是关于教师权威正当性的论证思路。因此不能囿于韦伯理论,如果只陷入韦伯理论,通过分类论证教师权威正当性并试图重建当代教师权威,这可能导致逻辑不通或者理论不够丰富。

(二)科耶夫的权威理论

科耶夫是辩证哲学家,其哲学思辨中夹杂着对人思想光辉的追求以及对教师权威的思考。科耶夫将权威定义为:“权威是一个施动者对一些其他人(或者一个其他人)产生影响的可能性,这些其他人却不反过来对他产生影响,尽管他们能这样做。”[3]他认为权威必然是一种社会关系,是一种属人的社会历史现象。他的权威理论比较重视人格领袖,重视内在的生成性的权威,要求教师不断追求真理、完善自身。科耶夫的权威思想对教师要求很高,要求教师不断阅读永恒之书,对真理保持虔诚的态度,这与雅斯贝尔斯的存在哲学思想相契合,雅斯贝尔斯认为“对终极价值和绝对真理的虔敬是一切教育的本质”。在当代,如果仅靠外在的制度和外赋的权威形象,可能会加剧师生之间紧张的关系;而教师人格魅力和不断追求真理的智慧形象,会指引和吸引学生,对学生产生教育影响。

(三)布劳交换理论

交换理论是一种社会学理论,该理论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行为看作一种交换行为,交换的事物可以是食品等实在的有形之物,也可以是认同、怜悯等内在的无形之物。其中布劳的交换理论对审视教师权威有启示作用。教师权威可以看作一种师生交换的产物,是教师借助“制度支持”和“个人努力”获得尊敬和成就感,而学生开阔眼界、提高能力的过程。其内在逻辑关系为:教育期待是教师权威的触发机制;互惠原则是教育权威的生成基础;公平原则是教师权威的支撑因素;教育信任是教师权威的理想状态。[4]教育期待是学生对教师产生的,他们认同教师,并希望通过教师的教导学到知识,由此触发了教师权威;而教师权威必须是基于师生关系的,必须能给师生双方带来“收益”,学生的收益是知识技能情感等,教师的收益是受到学生的重视、收获令人尊敬的地位,能更好的指导学生,做学生的引领者和示范者,而这种互惠互利是教师权威的生成基础,没有双方的互惠互利,仅仅只是学生或者教师单方面的受益,教师权威会逐渐削弱。这种情况在当今是很明显的,如果学生获得了受益,教师却未得到应有的地位和尊敬,教师权威的影响力会消解;公平原则是教师权威的支撑因素,如果教师对待学生不秉承着“公平公正”的原则,只偏爱少数学生,没有面向全体学生,那么学生对教师的期待感会降低,教师的权威形象会受损。

二、基于理论审视当代教师权威

(一)审视教师权威需考虑师生主体双向性

主体双向性是审视教师权威的充要条件,当代教师权威必须是基于师生关系产生的,教师权威要依靠学生的承认和认可方才生效,它是关系性的产物,离开师生关系,教师权威没有意义。在当代有三种知识类型,不同的知识类型产生不同的师生关系:客观知识之学,让学生与教师成为功能化的存在,致使疏离型师生关系的产生;而建构性知识之学,要求教师自身有所“游”,并在教育交往中使得学生“从游”于自身;面对整全知识,教师是与学生一样的学习者,这要求教师作为学生的友伴,“共游”向整全之知。可见师生关系在不同知识类型下发生了变化——疏离、“从游”、“共游”。[5]整全知识下,学生与教师亦师亦友,相互信任,共同学习,这是师生关系的一种理想状态。在这理想状态下,教师会焕发出人格的魅力和感召,学生对教师会生发出朋友的亲近感以及教师的尊敬感。當代各个层次学校——中小学开设综合实践课程,大学重视通识教育-----都表明它们越来越重视整全知识,由此也会产生更理想的师生关系。可见,教师权威与是师生关系离不开,一个理想的师生关系,会使得教师权威更加连续、稳定。

(二)审视教师权威需厘清其与自由和权力的关系

厘清教师权威与自由的关系是审视教师权威的重要方面,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一书中表示自由经由权威获得,权威也必须经由相关的自由才能建立,他认为“本真的权威只有经由与它相关的自由才能建立”。可见,教师有教育权威不代表学生失去了相应的自由,两者应该统一起来。涂尔干认为,自由,并不是去做人们喜欢做的事情;而是要成为自己的主人,知道怎样合乎理性地行动,履行自己的义务。确切地说,教师的权威,就应该用来赋予儿童这种自主性和理性。真正的自由不是随心所欲,而是要在理性指导下行动;学生作为未完成的个体,无法树立正确的自由观。[6]自由是有界限的,没有界限的自由会沦为放纵,教师权威可以引导学生走向真正的自由之境。在确定了自由的本真之后,我们可得教师权威与学生自由的关系:教师权威是学生自由的手段,学生自由是教师权威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汪求俊.关于中小学教师权威的几点思考[J].教育科学研究,2008(11).

[2]郑锦松.教师权威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

[3]亚历山大·科耶夫.权威的概念[M].姜志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1:7.

[4]毕钰.基于布劳交换理论的教师权威审视[J].教学与管理,2019(15):56-58.

[5]刘艳侠.不同知识类型学习中的师生关系——大学师生关系三题[J].高等教育研究,2014,35(08):82-86.

[6]黄庆丽.教师权威的丧失与重建[J].教师教育研究,2016,28(03):18-23+93.

作者简介:吴思静,女,1998.01,江西景德镇人,研究方向为美国基础教育。

猜你喜欢
当代
当代中国芭蕾舞剧的民族化探析
论室内环境设计中的三个转向
山东青年(2016年9期)2016-12-08 16:55:01
关于当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和发展分析
论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及其对当代中国的启示
人间(2016年24期)2016-11-23 17:21:54
中国当代女性文学的女性意识研究
中国中产阶级音乐的人文观察
论当代女摄影师作品中的个人视角
“《当代》文学拉力赛”2016年第五站读者来信选登
当代(2016年6期)2016-11-03 18:09:25
“《当代》文学拉力赛”2016年第一站冠军揭晓
当代(2016年2期)2016-02-26 13:32:19
《当代》长篇小说论坛“2015年度论坛”在京举行
当代(2016年2期)2016-02-26 13:3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