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美育教育的研究进展及困境

2021-12-13 09:52肖凯文
江苏广播电视报·新教育 2021年32期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

摘要:阐释了美育的相关理论以及内涵,从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两个方面论述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美育教育的重要性,分析了当前高校美育教育所取得的进展以及遇到的三大困境,为未来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美育教育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关键词:高校美育教育;优秀传统文化;美育理论;美育价值

美育即审美的教育,自古以来艺术教育就是人类从生存层面上升到精神层面的重要途径。在古老的中国,先贤孔子强调“礼乐文化”,周王朝也提出用“君子六艺”中的文学艺术来教化子民。20世纪初,美育成为中国现代教育内容之一,与“德育”、“智育”、“体育”并列,致力于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针对审美教育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重大政策。2015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成为我国第一个专项指导美育工作的政策文件。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对高等学校的美育工作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指明学校美育承担着“培养具有崇高审美追求、高尚人格修养的高素质人才”的责任。

一、高校美育理论及其内涵

在美育理论方面,西方主要有席勒的美育理论、马克思主义的美育理论,我国影响力最大的主要有蔡元培的美育理论和李泽厚的美育理论。在美育本质的探讨中,国外基本达成一致,认为美育就是审美教育和美感教育。而我国从数千年传统文化出发,试图将国外的美育理念中国化,以全新视角来定义美育。

在美育内涵方面,姚军(2003)认为,“大学美育以美学理论为指导,以文学艺术教育为主要途径,通过对中外文学艺术精品的赏析、人類优秀文化遗产的把握和美的创造活动,来培养大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念、审美情趣、审美想象和审美情感,使之形成崇高的审美境界和理想”。

二、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美育价值

中国是拥有五千年传统文化的文明古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指向,更是美育教育的核心内容,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美育价值。

在理论价值方面,将优秀传统文化纳入美育资源,从多维度进行转化,让美育教育在优秀传统文化的氛围、情结、活动中收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进一步充实和丰盈美育的精神内核、外延,创新美育培养的模式和路径,培养大学生的文化认同感,使当前高校的美育教育更具中国美。

在应用价值方面,当前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普通高校基本遵循以市场为导向的原则,在课程设置、教材选择和授课方式上均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的,存在着功利性的办学倾向。因此,如何让学生提高审美能力和判断力,如何满足精神需求等问题亟待解决。从我国丰富多彩的优秀传统文化角度出发,能够有效提升当前大学生的人文内涵,真正做到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铸魂,重塑大学生的精神人格。

三、当前高校美育研究的进展以及困境

近年来,关于高等学校美育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美育培养和路径分析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也发现了当前美育的困境和路径难题。在已有成就中,陈晶指出(2020),当前高校通过构建“一校一品”格局,实现了高校美育文化的创造性转化。

在困境和难题方面,主要体现在高校固有课程和国家顶层设计不匹配、美育评价指标构建和专业师资缺乏等方面。王樱指出(2012),高校美育开展不平衡、不稳定、课程建设滞后、师资和教材匮乏。赵聪认为(2014),当代大学生审美能力弱化、审美价值偏离,高校美育实践活动严重缺失。当前,高校美育教育主要面临以下三大困境:

(一)国家顶层设计和当前高校美育课程之间的矛盾

主要表现在当前高校的校园人文环境建设不尽如人意,例如缺乏高雅的人文内涵,高校的历史基因没有得到很好的凸显。由此可见,高校在跨界设置审美课程开发、校园文化氛围营造、审美条件保障等方面的资金和精力投入远远不足,没有达到国家顶层要求和社会的期许。

(二)“大美育”体系构建和美育评价指标量化之间的矛盾

当前高校的美育教育模式基本以“美育渗透”方式,单项提升大学生的审美能力,但是基于“大美育”体系的构建和探索,美育评价量化体系是必然任务也是重要课题。因此,如何制定美育定性、量化、分解等制度,如何构建实现高效美育渗透的教学方式和“大美育”体系建设同心同行,是较为困难且庞大的复杂工程。

(三)高校美育发展的迫切需要和专业师资缺乏之间的矛盾

高校美育工作的开展,人才市场第一位的。但是由于历史传统、社会发展、教育水平等多方面的原因,当前高校普遍缺乏教师,专业人才团队人数要求难以满足,美育名师工作室建设和培育的工作举步维艰。

面对以上困境,学者们也提出了相应的策略方法。邱地、谢朝辉(2015)指出,应把高校美育提升到法律地位,深化课程体系改革,在课堂教育中渗透美育。赵伶俐(2019)认为,高校应推进“大美育五圈课程模式”,开设公共专业艺术课程提升学生审美素养,设置专业美育课程激发学生专业潜能,创设审美跨界综合课程提升美育境界。在今后的高校美育培养教育研究中,应以将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美育工作进行深度关联融合,完善补充当前美育理论,进一步丰富美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参考文献:

[1]梁柱.(2003).蔡元培的美育思想及其在北京大学的践行.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06),5-11.

[2]徐林祥.(2002).论美育的目的和任务.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6(2),5.

[3]徐娜.(2021).高校美育三议:本质意义,价值指向与实践路径.江苏高教(6),4.

[4]吴威.(2019).新时期高校美育发展模式研究.大观:论坛(3),2.

[5]苗郑.(2021).新时代背景下美育渗透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和路径探析.教学方法创新与实践,3(15),21.

作者简介:肖凯文(1993.6-),女,汉族,山东潍坊市人,毕业院校:苏州大学,毕业专业:心理学专业,工作单位:潍坊学院,教育学硕士,助教,研究方向:教育学、心理学、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优秀传统文化
优秀传统文化对青少年人文素质教育的促进作用浅析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友善”核心价值观
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创新
思想品德教学渗透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探究与实践
国际化背景下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研究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探析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高学历人才思想政治的启发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研究
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的意义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