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璐
《技术史》(全八卷)是由牛津大学出版社推出的世界技术与社会发展通史,涵盖自远古至20世纪中叶人类技术的历程,是目前世界上最具权威性、篇幅最大、资料最全的技术史类丛书。全书1000万字,拥有3000余幅珍贵的照片和专门绘制的插图。全书各章由相关领域的200余位国际知名学者撰写,内容翔实,材料丰富,观点新颖,富有思想性。英文原版图书分为八册,在30余年间出齐。
《技术史》的一大特色就是语言简练平实,充分注重可读性,让技术史学者和普通读者都能够通过阅读了解人类技术发展的历史进程,了解技术与经济、社会、政治的相互作用,为读者提供技术发展的背景知识。这套丛书的引进出版,有助于普及科学技术知识、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是一套具有较高学术价值而又普遍适用的科普读物。
2021年6月,经过4年的编辑工作,《技术史》全译本即将上市,与广大读者见面。2018年,中国工人出版社决定引进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技术史》(全八卷)。笔者有幸参与了引进、编辑的全过程,遇到很多在一般图书编辑工作中不会出现的问题,在远远超出三审三校的编辑工作中,走了一些弯路,但也积累了不少大型引进丛书的编辑经验。
《技术史》是由英国著名科学史专家查尔斯·辛格等主编,牛津大学出版社推出的世界技术与社会发展通史,涵盖自远古至20世纪中叶人类技术的历程,在1954年—1984年陆续出版。全书共8卷,前7卷为正文,第8卷为索引,共1000万字,拥有3000余幅珍贵的照片和专门绘制的插图,是目前世界上极具权威性、篇幅甚大、资料甚全的技术史类图书。全书各章由相关领域的200余位国际知名学者撰写,内容翔实,材料丰富,观点新颖,富有思想性。《自然》(Nature)杂志认为,这部“著作构成了一座学识纪念碑”。
《技术史》中译本曾先后两次出版。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哈尔滨工业大学等6所工科院校共同翻译、出版了第5、6、7卷。但由于经费等问题,印量很少,未能产生较大影响。本世纪初,随着国家改革开放的深入,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国内学术空气空前活跃,出版界开始注重出精品。2004年,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正式推出《技术史》(1-7卷)。
至此,牛津《技术史》已经以较为完整的面貌,呈现在中国读者眼前。但是,由于第8卷索引卷没有翻译出版,使之前的中译本留有一些问题,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人名、地名、术语的翻译,没有进行跨卷统一。这就为全译本《技术史》的编辑出版工作指明了主攻方向。笔者将就全译本《技术史》编辑过程中最为重要的几点经验,浅析大型引进学术丛书的编辑方法。
《技术史》第8卷索引卷收录了前7卷中所有重要的人名、地名和术语,由于前7卷已有译文,我们根据每个词条的页码,回到对应卷的正文中,将此词条的译文提取出来。若其他地方此词条的译文相同,那么就可以确定此词条的译文;若其他地方此词条的译文不同,则把不同的译文标记出来,由责编跟译者、专业审读确认后,进行卷内或跨卷统一。这项工作耗时很长,需要译者、责编、专业审读通力合作,并结合责编单独审稿、各卷责编共同审稿、责编与译者开会等各种编辑形式,才能高质、高效完成。虽然这项工作在《技术史》全译本的编辑工作中占了很大分量,却也最大程度提升了图书的质量,使得《技术史》全译本与之前的譯本有了全然不同的新面貌。
如果初次翻译大型引进学术丛书,应考虑先行翻译索引卷(部分),依据索引对全(套)书的内容进行统一。并妥善运用原书页码(边码),便可大大提升编译效率和准确性。
作为一套严谨的学术巨著,《技术史》内容种类多样,文前文后部件繁多,包括序言、历史注释、年表、撰稿人、期刊名称缩写、参考书目、相关文献、索引、译后记,正文中有章、篇、节等各级别标题、大量图片和表格、边码。另外,正文中数字、缩写、标点符号等,都需要进行统一。2019年6月,牛津《技术史》编译委员会会议在京召开,组织编译委员会成员和责编对编译规范进行了探讨,对之后的编辑工作形成了重要指导。
虽然在编辑工作之前已有编译规范,但是由于编辑时间跨度大、编辑内容卷帙浩繁、参与人员众多,难免会有变动之处。在各卷编辑工作进入尾声后,需要对以上提到的格式进行跨卷统一,以确保编译规范落到实处。
《技术史》翻译难度高、专业难度大,若像一般图书一样,仅仅经过译者交稿—三审三校—专业审读这一次流程,是远远不够的。出版社应充分发挥译者、编辑、专业审读等各方的力量,在不同阶段对图书内容进行完善。《技术史》的译者均为国内顶尖高校技术史领域的专家学者。在初审结束后,编辑提出的改动,第一次由译者进行专业审读,确保改动的准确性。在各卷编辑工作进入尾声,进行跨卷统一时,第二次邀请编译委员会没有参与翻译工作的专家进行审读,确保跨卷统一时选取正确的翻译方法。
另外,还可以在图书相关专业译者完成翻译后,请外语专业译者对译文进行校译。这样,可以在保证图书准确性的同时,更符合汉语读者的阅读习惯,提升图书品质。
在《技术史》的编辑过程中,各方面的资料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若没有这些资料,编辑效率和质量将大打折扣。
第一,要准备好英文原书的相关资料。《技术史》英文原书出版年代较早,牛津大学出版社无法提供电子和纸质图书。我们从编译委员会那里获得了1-7卷英文图书电子版,并且可检索,这在后期进行跨卷核查时,大大提升了效率和准确度。与此同时,托国外朋友购买了二手英文版图书,寄回国内来,成了编辑工作中重要的参考资料。
第二,要准备好核查人名、地名、术语的参考资料。非约定俗成的人名、地名按照《辞海》《大百科全书》《大不列颠百科全书》的顺序,确定译名。若以上词典查不到,可按新华通讯社译名室编、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出版的《世界人名翻译大辞典》翻译人名,按中国地名委员会编、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外国地名译名手册》(中型本)翻译地名。
能够在职业生涯中遇到《技术史》这样一套书是编辑之幸。以上浅见是一个编辑的获益良多,需要做的、能够做的,还有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