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慧
【摘 要】 素质教育越来越重视学生的深度学习,要让学生体会数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能够用数学方式进行思考,用数学思维解决问题。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新课标的核心理念,面向全体学生,关注每一位学生;因材施教,注重每一位学生的成长,发展每一位学生的个性。
【关键词】 真实 深度 以生为本
在新课改的背景要求下,素质教育越来越重视学生的深度学习。何为深度学习?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到:数学学习要让学生在掌握所必需的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的基础上,体会数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能够用数学方式进行思考,用数学思维解决问题。
现代教育观点认为:谁获取知识谁就是课堂的主体。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新课标的核心理念。面向全体学生,关注每一位学生;因材施教,注重每一位学生的成长,发展每一位学生的个性。课堂应将促进学生的发展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它应该成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主阵地,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在数学学习中主动自觉,体验数学学习的成功,发展数学思维,提高数学素养。
接下来,我将结合具体教学案例进行分析。
案例一:教学分数除法
教师在黑板上写出三道分数除法计算题÷3、3÷和÷
课堂上,学生呈现了三种证明方法一是化小数,二是用乘法验算,三是画图。
案例二:
课前,老师把首次执教时呈现给学生的三道题目÷3、3÷和÷以“前测单”的方式发给了学生,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独立完成。
学生完成之后,教师进行批改和统计。
基于前测结果,教师展开教学。
接着教师逐个分析算法,师生总结得出原来分数除以整数可以用整数除法的意义来解决……
对比之下,不难发现,第二位教师的教法更胜一筹,他立足于学生对上课班级的学生进行了前测并把前测的结果做成课件展开教学,层层深入,用商不变的性质打通了分数除法三种类型的算理,简洁、深刻又生动……
在课堂上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发挥好这种教学资源的价值。教师可以将学生分组,针对基础性问题,把不同层次的学生分在一个学习小组,让他们组成学习共同体,互相帮助。学优生讲给他人听,有了用武之地;学困生可以听到不同的想法,既提高学习质量,又增进学生的合作意识。
数学教学除了课堂教学之外,练习教学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数学练习对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培养是非常重要,是学生学习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通过练习不仅可以让教师了解到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还能发展学生智力,挖掘学生的潜能。精心设计的练习能够让学生的学习更上一层台阶。配置的练习不宜过难,要分层练习、个别辅导、精准帮扶,争取让每一名学生都获得学习的成就感!例如:
一、为新知识做好认知准备。准备性练习主要有基本练习和铺垫练习两种。基本练习指的是在课堂教学中,通过长期的分散训练,让学生切实掌握小学数学中一些最基础的知识,同时也为学习新知识做一些知识准备。这类练习设计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要紧扣新知识,在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的“固定点”和“生长点”;二是要重视数学学习方法和数学思想方法的铺垫;三是要尽量引导学生通过练习在原有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提炼和概括。例如在教学“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时,可以先进行这样的一组口算练习:
2.4÷8= 0.18÷2= 3.06÷3=
15÷5= 150÷50= 1.5÷0.5=
口算中的前三题为学生学习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找到认知的“固定点”;后三题中,通过前两题的比较可以复习商不变的规律。而最后一题意在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为新授内容做准备。
二、在教学的过程中有内化性练习的设计,例如在教学长方体的体积时,根据学生需要经历动作思维、表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的认知规律,我们可以设计以下组练习,让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不断发展数学思维,内化对新知的理解。 1. 直观操作练习。要求学生用6个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观察由小正方体拼成的长方体,记录下长方体的长、宽、高和体积;2. 表象形成练习。要求学生观察标有长、宽、高的长方体直观图,依次说出它们的体积;3. 抽象形式练习。
三、新授完成后还有巩固性练习的设计。巩固性练习的目的主要在于巩固学习的知识,并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启发学生的数学思维。巩固性练习的设计要注意以下四个方面。1. 根据教学的重点内容编制;2. 进行适度的变式练习;3. 加强辨析练习;4. 重视综合练习。
素质教学下的儿童学习,我们要把重心落在儿童的身上。不能滿足于简单的知识技能的掌握,更要关注儿童的更高一层次的思维生成,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的生成。只有真正做到这一点,才能说是儿童在真的学习。当然,让儿童数学学习真实发生,我们一直在努力,从未止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