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首都北京畜牧兽医战线,有个把鸭市场做得风生水起的人,他就是国家水禽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研究员侯水生博士。
侯水生从事肉鸭遗传育种研究20余年,为我国肉鸭遗传育种研究、种业与产业发展做出了开拓性贡献。他先后创建了先进的肉鸭遗传育种理论与技术;主持育成了3个肉鸭新品种,“Z型北京鸭”(农10新品种证书第4号)、“中畜草原白羽肉鸭”(农10新品种证字第6号)和“中新白羽肉鸭”(农10新品种证字第7号),分别适合加工烤鸭、白条鸭和分割鸭,该品种全国市场占有率2017、2018和2019年分别达到24%、28%和37%,打破了国外品种的垄断。其成果“北京鸭种质资源创新与应用”获2010 年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010 农-1-001-01))、“北京鸭新品种培育与养殖技术研究应用”获2013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13-J-203-2-01-R01)。2016年侯水生被评为全国农业先进个人,2017年获全国创新争先奖。“中畜草原白羽肉鸭新品种”被评为中国农业科学院2017-2020年十大科研进展,被农业农村部定为主推品种,获中国农业科学院2020年科学技术成果奖。
侯水生从“十五”开始主要从事肉鸭育种和养殖技术研究。当时,引进的“英国北京鸭”已经垄断了我国肉鸭品种市场,并严重威胁着本土肉鸭品种乃至整个肉鸭产业可持续发展。针对发达国家垄断我国肉鸭品种市场的事实,侯水生带领科研团队将如何培育先进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肉鸭品种、打破发达国家对我国肉鸭品种的垄断确定为自己科研的目标,并潜心开展研究。经过20多年的持续研发,采用远缘杂交、近交、双向选择等技术,成功培育了生长快慢、体型大小、饲料转化效率(FCR)高低、繁殖性能、胸肌率与皮脂率等性状显著不同及抗3型鸭甲肝病毒等肉鸭专门化品系39个,创制了肉鸭品系资源库,为品种创新与遗传机制解析奠定了扎实基础。以此为素材,研究发现了21个与鸭肌肉发育、脂肪沉积和繁殖性能相关的候选基因或miRNA及肝脏调控鸭能量与蛋白质代谢的主要蛋白质。2012年分别将4个瘦肉型品系的使用权转让给国内两家国家产业化龙头企业,转让收入与技术服务收入1 610万元,这是国内畜禽育种方面科技成果首次实现成功转让超过千万元的范例,并依此为基础建立了“产业-科研”紧密合作关系,为成功培育我国肉鸭产业急需的肉鸭新品种奠定了基础。他还首次发现决定鸭体重和饲料转化效率(FCR)的主效基因与羽色基因,该成果2018年发表于《Nature Communications》,并被推荐为本期亮点论文。IGF2BP1基因已用于肉鸭的育种工作,获发明专利。
有志者事竟成。侯水生数十年如一日率领团队攻坚克难,终于结出了沉甸甸的硕果,2010年,“北京鸭种质资源创新与应用”获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013年“北京鸭新品种培育与养殖技术研究应用”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侯水生持之以恒瞄准目标进行科技攻关,用他20年的研究成果为我们岌岌可危的民族产业打了一针“强心剂”,让中国水禽产业有了与国外品种进行抗衡的资本。
北京烤鸭驰名中外,传统北京烤鸭以填鸭为原料。侯水生针对填鸭损伤鸭健康(增加死淘率5%~10%)及浪费饲料等问题,持续6年高强度选育,成功培育了“Z型北京鸭”新品种,2006年获“国家新品种证书”。其肉脂型北京鸭配套系在持续选育12代后,自由采食肉鸭40d体重达3.20kg,皮脂率约36%,肌间脂肪5.2%,达到了北京烤鸭品质需求,颠覆了传统填饲方式,养殖效率提高5倍以上。2019年北京烤鸭专用新品种的出栏量达到8 000万只,成为全国烤鸭市场非填饲肉鸭的主导品种和北京烤鸭市场的两个主要品种之一,饲养方式的改变,每年减少死残鸭超过500万只,增收1.6亿元。
采用剩余饲料采食量(RFI)、FCR、活体准确估测肉鸭胸肌率、皮脂率、肌胃率等技术,每年测定约7万个肉鸭样本的体重、体型、RFI、胸肌和皮脂率等表型值。经8年系统选育,育成了生长快、胸腿肉率高、皮脂率低,适合整鸭食品加工的“中畜草原白羽肉鸭”新品种,2018年获“国家新品种证书”;育成了胸肌发达、皮脂率极低,适合分割类食品加工的“中新白羽肉鸭新品种”,2019年4月获得新品种证书。2019年两个瘦肉型肉鸭新品种推广量达到12亿只,占全国市场的34.7%,打破了国外肉鸭品种的垄断。
侯水生围绕北京鸭遗传育种、饲养技术先后发表科技论文185篇(含75篇SCI);并培养博士生20人,硕士生80余人。
时光荏苒,30年的岁月已将侯水生青丝染成白发,可他心中一直坚定振兴中国水禽产业的梦想却没有丝毫磨灭。这位一直奋战在农业科研一线最可爱可敬的人,必将带领中国水禽产业不断腾飞并创造新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