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玉彪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成为2020年最大的一只“黑天鹅”。根据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发布的实时统计数据,截至2020年11月上旬,全球新冠肺炎累计确诊病例数超5 000万例,累计死亡超120万例。牛津大学的研究证明,新冠病毒早已存在于多个地区,在全球范围内处于休眠状态,可能被某种环境条件激活。也就是说,除非研制出有效可靠的疫苗,新冠病毒将长期存在,疫情随时可能反弹。
新型冠状病毒给世界造成了史无前例的危机,它不仅使各国采取封锁边境、限制往来、保持社交距离等各类隔离措施,也迫使交通中断、餐饮旅游影视等停业、外贸停滞、失业率大幅上升,对世界经济造成了沉重打击。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全球经济在2020年将出现4.9%的萎缩,将面临“大萧条”以来最严重衰退,除个别国家外,几乎所有经济体都将陷入衰退,170个成员国的人均收入因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而减少。
尽管中国有效地控制住疫情的传播,但受到全球疫情和经贸形势不确定性的综合影响,我国发展面临着一些难以预料的影响因素,财政整体上面临着减收增支压力,中央和地方财政运行仍将处于“紧平衡”状态。正如财政部部长刘昆所言:“财政收支形势严峻程度前所未有。”
鉴于目前及今后一段时间的形势,高校的收入近年来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减少,高校的正常运转面临压力和挑战。各高校收入减少的程度虽说会有所差别,但基本都会在以下几方面有所降低。
据教育部网站公布的《教育部2020年部门预算》,为落实过“紧日子”要求,考虑到受疫情影响推迟开学,教育部压减了部属高校的有关经费,安排普通教育(款)高等教育(项)2020年预算数1 058亿元,比2019年财政拨款执行数减少128亿元,减少了10.79%。除个别高校外,60余所部属高校财政拨款收入较上年均有所下降,下降总计超过120亿元。其中,北京大学财政拨款收入预算比上年减少了10.69亿元,清华大学和浙江大学分别减少了8.12亿元和4.08亿元。
受疫情影响,去年春季学期,大部分高校推迟开学甚至没有开学就放暑假了,导致学生推迟返校或没有返校,虽然高校通过网络授课方式解决了学生学习问题,但学生没有正常返校住宿。教育主管部门已经明确,疫情防控期间,学生住宿费按照实际在校情况合理退减。同时,由于疫情影响不能开展线下教育,很多培训、来华留学、成人教育等项目被迫取消,培训费、留学经费及相关学费减少,使得教育预算收入锐减。
科研事业收入是高校事业收入的重要来源,除科研经费拨款收入外,接受企事业单位委托,开展科技协作,转让科技成果,进行科技咨询,成为高校科研事业收入重要的来源。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企业停工停产,外贸受阻,收入锐减,有的企业甚至面临倒闭,无力投资进行研发,从而影响高校的科研事业收入。
受疫情影响,学生未能返校,高校后勤部门经营的食堂、小卖部、打印店等基本处于关门状态,不仅没有任何收入来源,还要支付相应的人员费用、租金、税费等,使得经营收入骤减。同时,由于校办企业、附属医院等经营困难,上缴利润也会相应减少。
2020年以来,为应对疫情影响,央行采取了相对宽松的货币政策,存贷款利率下调,使得高校的利息收入降低。校园物业出租对象较多的餐饮、娱乐、文印等行业受疫情影响严重,很多企业倒闭,导致高校物业无法出租,租金收入减少。很多校友企业也受到疫情冲击,各行业为了自保,减少了对外捐赠支出,从而导致高校的捐赠收入减少。
为应对疫情影响,各高校采取多种措施,加强校园疫情防控,如采购口罩、红外体温仪、消毒液等,增加了疫情防控支出。有的高校还对来自疫区的学生进行各种慰问,增加慰问费用。同时,为使学生停课不停学,各高校开发各类网络授课平台。系统开发和课程上线,均增加了办学成本。
针对严峻的财政形势,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党和政府带头过紧日子,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出:“各级政府必须真正过紧日子,……各项支出务必精打细算,一定要把每一笔钱都用在刀刃上、紧要处。”财政部、教育部也多次召开会议,研究部署如何过“紧日子”。高校作为国家重点投入的领域,理应与国家和人民同甘共苦,积极响应国家号召,采取措施,过好“紧日子”。高校如何提高治理能力,过好“紧日子”?笔者认为,各高校应该做好四个方面:节流、开源、增效、提质。
高校要过“紧日子”,首先必须做到节流,保证不该花的钱一分不花,让每一分钱花到最需要的地方。主要从压缩一般性支出、严格控制基本建设支出、保障重点支出三方面入手。
1.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各高校要严控公务接待、因公临时出国和公务用车运行维护支出等“三公”经费支出,确保全年“三公”经费预算只减不增。要严格控制差旅费、会议费和培训费,公务出差要选择经济实惠的交通工具和住宿条件,会议要创新形式并降低会议成本,教职工培训要充分利用校内资源。要严格控制办公费用,严控水电费支出,提倡电子数据传输、加快推行无纸化办公,提倡办公家具、办公设备的重复利用和校内流转。要严格控制节庆、展览等大型活动费用支出,严格控制宣传视频制作费支出,严禁超标准、超范围发放劳务费,严格控制工会经费、福利费支出,严格控制委托业务费支出。
2.严格控制基本建设支出。校园规划和单体建筑设计要坚持经济、实用、简约、朴素的原则,正确处理好近期建设与远期发展的关系、新建资产与存量资产的关系。严格项目立项审批程序,立项前要对项目的可行性、必要性进行充分论证。要严格控制基础设施、基本建设等投资计划与规模,把握好建设节奏。要严格控制基本建设标准及造价,做好工程造价控制和管理,有效控制工程造价。
3.加强资金统筹规划,统筹保障重点支出。坚持全校“一盘棋”,加大对学校各项资金的统筹力度。要加强“双一流”学科建设专项、教育教改专项、改善办学条件等财政专项资金的统筹规划,避免小而散、撒胡椒面式的投入。要集中财力办大事,在一流学科、人才培养、重大科研项目上给予重点支持,将有限资金集中用于民生项目、运行保障项目、安全稳定兜底项目。要优先保障疫情防控支出,严格落实财政部和教育部的要求,把疫情防控作为当前重要工作来抓,将预算资金优先统筹用于疫情防控保障,根据疫情防控情况调整预算安排,及时足额保障疫情防控所需资金。
过好“紧日子”,仅仅采取节流措施是远远不够的,还应在做好减法的同时巧妙做好加法,开辟更多新的渠道弥补财政经费的缺口,节流与开源并举,多维度、多渠道筹措资金。
1.努力增加科研事业收入。科研和教育事业收入是高校收入的重要来源,在教育事业收入无法增加的情况下,必须发挥高校的科研优势,积极承接科研项目、开展科技协作、转让科技成果、进行科技咨询,充分将现有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以争取行业资金投入和企业资助,弥补高校发展经费的不足。
2.积极引导社会力量捐资助学。社会捐赠是世界一流大学办学经费的重要来源,也是国家“双一流”建设的重要指标。因此,高校应建立专业募捐和资金管理机制,完善高校基金会功能,积极向社会和企业募集资金,管好用好捐赠资金,提升大学声誉和社会形象,进而吸引更多捐赠资金投入。
3.不断增强高校社会服务能力,关注政府、企业、社区发展需求,通过人才培养、资源知识输出、技术转移等途径,满足不同主体的新需求,与政府、企业达成战略合作协议,争取更多优惠政策。
4.不断提升高校对当地经济社会建设的贡献度,实现高校与当地经济社会协同发展。高校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融入地方建设各个领域,为地方发展贡献力量,地方政府反哺高校,为高校提供相应的资金支持。
高校过“紧日子”,在有保有压的同时,要让每一分钱花出最好的效果。为此,必须将绩效管理实质性嵌入到预算管理全过种中,提升绩效目标质量,加强绩效评价结果应用,真正做到花钱必问效,无效必问责,坚决削减低效无效资金,优化预算支出结构,使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效益。
1.绩效目标设定要符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与相应的财政支出范围、方向、效果紧密相关联。党中央明确提出过“紧日子”的要求,各高校要做好对形势的研判,认清疫情的严峻性,全面贯彻勤俭节约精神,过好“紧日子”。各级领导干部要提高政治站位,牢固树立“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面对挑战,团结一心,带头全面贯彻落实过“紧日子”要求,不仅要以身作则、以上率下,还要对分管领域和分管单位资金预算申报严格审核把关。
2.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绩效评价指标和标准。高校要按照相关、重要、可比、系统、经济的原则设定绩效评价的共性和个性指标,建立符合高校实际且简单实用的评价标准。
3.强化事前、事中、事后过程监管,加强预算绩效评价工作。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意见》,以预算绩效管理为抓手,以此作为资源配置支点,做好规划,突出重点,做好内部控制,及时进行调整,推进预算和绩效管理一体化。同时,要运用成本效益分析、比较分析、最低成本法等,对实施项目的预算执行情况和绩效情况进行全面客观评价,建立长效整体绩效评估考核机制。
4.做好绩效评价结果运用。对新出台重大政策、新安排资金开展事前绩效评估,未开展评估或者评估结果不佳的,不进入预算安排程序。强化预算安排同执行、评审、审计、绩效挂钩机制,对执行进度较慢、评审审减率较高、存在屡查屡犯审计问题的部门,按一定比例压减其项目支出预算;对绩效评价结果较差的项目,适当调减或取消安排预算。建立评价结果公开、向学校学委会或校长办公会报告、重大问题督办等机制,将评价结果作为安排预算、完善政策和改进管理的重要依据。坚持“花钱必问效、无效必问责”的原则,对存在绩效差、进度慢、造成资金浪费损失的单位和个人,依法追究相关责任,绝不姑息。
高校过“紧日子”,还要以此为契机,推动改革创新,建立长效机制,提高治理能力,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协调发展。
1.建立过“紧日子”的长效机制。李克强总理指出,过“紧日子”是长期的方针政策,并不是短期的应对措施。高校立足实际,着眼长远,可从四个方面构建长效管理机制。一是加强制度建设,从制度上建立差旅、会议、培训、公车使用、因公出国等事项的审批手续,从严控制次数、规模、人数、天数。完善各类经费支出标准体系,建立定额标准与上级财政部门文件、物价水平及财力状况等因素挂钩的联动机制,构建完整、科学、规范的支出标准体系,严格执行支出标准,从而强化标准约束。二是建立集中采购体系。针对高校项目分散、资金使用分散、支付主体分散的特点,建立集中采购体系,增强高校采购集约优势和对外议价能力,从而节约采购成本。三是推进高校校内资产资源共享,建立资产资源共享平台,减少重复购买,做到仪器、设备、资产调剂使用。对于所有资产,坚持“共享不买”、“能调不买”及“能租不买”。不同高校也可合作建立共享平台,减少资产购置支出。四是建立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惩戒制度,曝光铺张行为,做好信息公开,推动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制度有效落实。
2.规范预算编制约束。高校年度预算编制、执行、调整以及决算,对全校各项活动具有组织、调节、控制、监督作用,因此,高校必须加强顶层设计和监督,完善预算工作机制和程序。要强化校内各单位预算管理意识,落实预算管理责任,严格执行学校审议批准的年度预算。要坚持先有预算、后有支出,严禁超预算或无预算安排支出;坚持“先谋事、再要钱”,严禁先做事再找钱、倒逼财务付款的“先斩后奏”行为;严控年中新增支出,坚决纠正年中随意要求追加预算等问题;要做好预算执行跟踪管理,推进加强对各类财政性项目有效执行,加快预算执行进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确保各类经费按照目标任务、时间节点有序推进,有效控制财政拨款结转结余资金规模。
3.提高学校资源统筹和运用能力。针对高校资金来源分散、部门属性和项目发生较多的特点,要切实优化资源配置,加强经费统筹,集中力量办大事。要统筹各项规划,把学校整体建设中期目标、学科发展目标与学校年度经费总量统筹起来;统筹各方资源,把财政拨款、事业收入、社会捐资办学资金及其他收入统筹起来;要统筹各类项目,按照“全面规划,整体推进,总体考评,综合投入”的思路,把学生培养、队伍建设、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等各项建设统筹起来,做好项目库建设,根据轻重缓急安排项目建设;统筹重点建设,坚持“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的原则,把重点项目建设与预算投入精准化统筹起来,量入为出,集中力量解决学校发展全局性、关键性、基础性的问题,多办一些让师生有获得感、安全感的大事;要加强学校、学院和职能部门三个层面统筹,做好资金使用力量的协调和沟通。
4.推进高校治理能力现代化。纵观高校发展史,横看当今世界各国高校现状,我们可以发现高校获取资源具有一定规律性,也越来越呈现出差异化的趋势。因此,我们应遵循高校发展的规律,借鉴世界一流大学探索实践的经验,结合各高校发展阶段、区位特点、学科特色等因素,构建差异化的资源拓展模式。
获取办学资源的能力与高校自身人才培养质量、教学科研水平、服务社会能力,以及政府、社会、家庭对高校的认可度紧密相关,因此,高校必须提升自身治理能力,加快学校内涵式高质量发展,以自身优势对资源形成“虹吸效应”。同时,高校要主动适应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围绕自身发展战略,提升自身资源筹募能力,健全资源筹募与管理体系,探索资源拓展的新路径、新方式,多维度、多渠道筹措办学资源,从而达到资源支持高校发展,高校发展吸引更多资源投入的良性循环,最终达到提升我国高等教育整体水平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