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科研育人的内涵、特征及价值

2021-12-13 14:22杨兆强翟家慧
中国农业教育 2021年3期
关键词:科研活动育人大学

杨兆强,翟家慧

(山西农业大学,山西 晋中 030801)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培养大批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的必由之路。高校肩负着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重要使命,而科学研究是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高校科研不仅是一种研究性和创造性的活动,而且还具有十分重要的育人意蕴。大学科研必须担当起育人的神圣使命[1]。当前,高校科研育人已成为学界关注的焦点和研究的热点,科研育人既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时代呼唤,又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高等教育变革的动力所在。可以说,科研育人越来越成为教育教学本身的内在要求,越来越成为大学生培养的场合和途径[2]。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深入剖析高校科研育人的相关概念,深度把握科研育人的内在特征,深刻探寻科研育人的潜在价值,显得尤为必要和紧迫。

一、科研育人概念的解析

要准确理解科研育人是什么,首先要厘清科研育人的相关概念。科研育人是一个复合词,由科研和育人两个部分组成。科研,是科学研究的简称,在《辞海》中是指运用严密的科研方法,从事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认识客观世界,探索客观真理的活动过程。也就是说,科研是采取一定的技术、手段和方法去探求反映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等客观规律的创造性活动。而创造性的活动是一种创新,其本身就具有研究属性。育人是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是指通过一定的载体而达到培养人的目的,其更侧重于人格的塑造、品德的培养和素养的提升。科研育人作为一个整体词汇,也就意味着要把科研作为新的载体进而达到育人的目的。大学科研具有育人的意蕴,这给科研育人提供了生长基因[3]。由于知识是大学教育的基本材料,而这种基本材料的发现与创造离不开科研,可以说大学科研是制造这种基本材料的主要技术。大学科研不仅要对现有的知识进行更新和创造,更要探求事物的内在本质与客观规律。大学科研与社会中其他科研机构的本质区别在于,大学科研不仅要发现新的知识和产出新的科研成果,还要承担着人才培养的重任和落实育人铸魂的职责。大学科研有着天然的育人意蕴,这是大学科研育人的生长基因。

通过对大学科研育人意蕴的分析,能够准确理解科研育人是什么。关于科研育人的概念,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有益的探讨,并形成了一定的见解:柳太平、李淑清等人认为,要通过科研这种特殊的载体使学生获取知识,提高学生的能力素质[4-5];骆郁廷、刘建军等人认为,应把科研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学生在科研活动中即能够掌握科研基本知识,又能够提升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质[6,2];黄秋燕等人认为,科研的教育性与教育的科研性应是内在统一的关系,教学促进科研,而科研反哺教学[7];潘广炜、赵亚楠等人认为,要从不同的维度来理解科研育人[8]。科研育人的关键在于深挖科研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将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观念贯穿于科研全过程[9]。基于已有的科研育人研究进展,结合科研育人被提及的时代背景,可以说,科研育人的现实紧迫性正愈来愈凸显出来。准确地讲,科研育人是指高校教师依托科研成果或科研活动等载体,通过科研熏陶和科研训练等环节,激发学生浓厚的科研兴趣,传授学生基本的科研方法,培养学生应有的科研能力,在丰富和拓展学生科研知识和提高学生科研水平的同时,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质,从而培养学生至诚报国的理想追求,敢为人先的科学精神,开拓创新的进取意识和严谨求实的科研作风,努力使学生成为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和能够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二、高校科研育人的特征分析

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十大”育人体系之中,科研育人与课程育人、文化育人、网络育人、心理育人、管理育人、组织育人等其它育人方式相比,有着突出的内在特征。目前,学界对科研育人的特征有一定的研究成果,学者们从多个角度深入挖掘科研育人的不同特征:王李金、杨彩丹等人认为,大学科研具有综合性、基础性、前沿性等基本特点[10];李小平、刘在洲等人认为,大学科研具有人性的完整性、探索的超越性、活动的体验性等三大特征[3]。基于已有的研究成果,结合科研育人的构成要素、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需求,经过进一步凝练与总结,将科研育人的特征归为鲜明的实践性、突出的主体性、深入的探索性和潜在的引导性。

(一) 鲜明的实践性

传统的教书育人以课堂为主渠道,而课堂教学最大的优势在于教师可以在固定的时间和场所将已有的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在课堂中浑然一体。但是传统的教学过于注重理论的灌输,结论性知识过多,教师在教学中更多的是结合自己的理解,对书本知识进行“二次表达”,学生参与式、发散性和实践性的训练较少。一流人才主要不是课堂上教出来的[11]。科研育人与传统的教书育人相比,最大的不同在于教师需要通过科研这一载体来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科研道德、科学精神和科研作风等。而科研载体能否有效实施,关键在于学生能否参与科研实践。教师在科研育人的过程中,要充分运用好实施载体,做好常规性的科研训练活动,抓好竞技性的科研比赛活动,开展好创新性的科研实践活动,开发好优质的课程科研资源,使科研与教学深度融合;学生在科研育人的过程中,要提高科研认知能力,积极参与各种科研活动,走进实验室了解实验操作,由浅入深地参与到教师的科研课题之中,经过科研氛围的感染与科研活动的训练,逐渐培养自己的科研兴趣,锻炼科研思维,挖掘科研潜能,遵守科研道德,弘扬科学精神。本质上来看,科研活动是一种特殊的人类劳动,而人类劳动最基本的特征便具有实践性。由于科研过程的不确定性,学生在参与科研活动中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搜集、整理、加工和分析相关的文献资料,需要对各种实验进行反复的操作与演练,最后经过自己不断的实践而得出的结论更具有成就感。可以说,学生在科研实践过程中,经过多次艰辛的探索与努力,既有科研成果的获得感,也有自己人格上的提升和精神上的满足。

(二) 突出的主体性

科研育人是一项主体性很强的活动,具有双向互动性,必须要注重科研育人中教师主导性与学生主体性的作用发挥。在现有的科研环境与氛围以及科研管理体制与评价下,教师的科研热情高涨,拿项目、发论文、出成果、评职称等是教师做科研的主要动力,重科研、轻育人的现象越来越普遍,甚至有少部分教师为了自己的利益,存在不同程度的抄袭剽窃、篡改数据、一稿多发、不当署名等学术不端行为,功利思想严重。在一项关于大学师生科研状况的调查中发现,教师从事科研的动机,排名第一位的是“完成科研任务,通过考核进而晋升职称”,占到调查人数的55.9%;教师在科研活动中更注重培养学生科学的研究方法与技能以及学生的学术诚信,均占到调查人数的70%以上,但是教师在科研活动中对学生的科学精神培养偏少;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的比例偏低,有53.9%的本科生没有参与一般的科研活动,参与科研活动的学生大多从事的是简单地文献资料收集与整理等工作,学生参与科研的深度不够[12]。教师做科研不仅没有起到育人的作用,反而与育人渐行渐远,甚至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着育人目标的实现。从教师这个教学要素看,科研育人能够激活教师在科研中的主导性,一方面教师通过规范操作、言传身教、榜样示范等可以引导和感染学生;另一方面,教师在科研中能够进一步反思自己做科研的初衷,增强做科研的本领,牢记教师的育人职责,增强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进一步提升教师的优良品德。教师必须要参加科研活动,要对本学科前沿发展状况有自己的体会[13]。当然,科研育人对教师所起的积极作用,不论是教师科研初心的回归,还是科研本领的增强,其最终目的仍然是通过科研来培养学生,以达到育人的目的。从学生这个教学要素看,科研育人能够激发学生的主体性,一方面学生在科研方向、选题依据、资料收集、项目论证、实验操作等方面需要自己主动去做;另一方面,学生在科研过程中能够锻炼各方面的素质,比如科研进展中的抗压与抗挫折能力以及科研成果产出的获得感与自信心等。总而言之,科研育人在提升教师科研水平和增强教师育人职责的同时,能够激发学生在科研过程中的主体性,更有助于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三) 深入的探索性

科学研究是大学的重要职能,大学不仅要传播知识,更为重要的是要发现知识和创造知识,而发现知识和创造知识离不开科学研究。做科研有最基本的学术规范和学术表达,有一定的规范性和程序性,比如科研项目选题时要了解和掌握所选课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现有的研究基础、创新点、实施的方法与步骤、技术路线图、实施的内容以及实施的路径等,这是做科研比较通用的规则与程序,也是做好科研的必备环节。当然,在掌握了科研最基本的规范性与程序性的基础上,科研更为重要的特性是不确定性与未知性。因为科研本身就是一种探索,是对事物内在规律探究的一个过程。科研育人既增强了科学性和信息量,又增加了自主探索的特点[14]。科研选题的方向、研究思路的形成、研究方法的运用、研究方案的设计与实施、研究结果的预测与说明等一系列科研过程,都充满着不确定性,都非常具有探索性的意蕴。当前,科技创新被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知识更新速度加快,科研育人能够很好地解决知识增长的无限性与学生学习时间有限性的矛盾,学生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根据自己的科研方向,经过多种方式与途径获得新的知识。比如,有的学生在确定一个科研课题时,可以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研究课题的合理性,这种育人方式要比传授已有的知识更能深入学生心中,而且学生经过艰辛探索得出的结论印象最为深刻。总体上讲,科研育人的探索性特征十分明显,这也是科研育人与其他育人方式最为明显的不同。

(四) 潜在的引导性

大学的一切工作,包括科研在内都应围绕着人才培养而展开[10]。人才培养是大学的根本任务和基本职能,而科学研究既是大学的重要职能,又是大学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科学研究本身就是一种效率很高和非常有力的教学形式,应当成为高校学生一个重要的基本学习模式[15]。德国著名的教育学家威廉·冯·洪堡在创建柏林大学时就确立了大学的科研职能,在对大学科研进行定位时强调到大学科研的育人作用,并提出了“由科学而达致修养”的科研教育观。也就是说,大学的科研不仅要发现未知,还要在科研过程中使学生“献身于不含任何目的的科学,从而也就是献身于他个人道德和思想上的完善”[16]。科研育人的潜在引导性主要体现在教师的个人魅力和优良品质对学生的教育引导以及教师通过系列科研活动对学生的教育引导这两个方面。具体来说,一方面,教师在从事科研活动时能够通过亲身示范、榜样引领、实践锻炼、自我修养等对学生产生积极的暗示,培养学生对科研的兴趣,坚定学生做科研的信心;另一方面,学生在参加科研活动时教师要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于学生科研训练的全过程。教师在科研育人的过程中,必须要把思想价值引领作为科研育人的核心,把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培养作为科研育人的重点[17]。通过科研这一载体,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确立科学报国的远大理想,坚定崇高的理想信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发扬科学研究中的钻研精神、奉献精神、艰苦奋斗精神和吃苦耐劳精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术导向,规训学生恪守学术道德,坚持实事求是,严格遵守学术规范,自觉抵制学术不端;引导学生注重能力的培养与素养的提升,着力塑造学生良好的科研态度与意志品质。

三、高校科研育人的价值追求

科研育人的核心在于科研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融合,科研与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相融状态;科研育人的关键在于深入挖掘科研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在科研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和高等教育变革的需要,现如今,高校科研育人被摆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地位和价值日益凸显,成为高校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成为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突破口。在深入剖析科研育人的相关概念以及科研育人显著特征的基础上,高校科研育人的价值追求应从个人层面、学校层面、社会层面和国家层面等多个维度进行阐释。

(一) 个人层面:促进学生优良品质的形成和人性的完善

人具有劳动性,人的整体性是在劳动中生成的,人的优良品质也是在劳动中形成的。而科研育人是一种特殊的人类劳动,它更能激活人的主体性和促进人性的完善。科研育人的主要对象是学生,其主要目标在于:一是在科学研究中培养学生最基本的科研能力,使学生掌握科研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对科研的兴趣,在教会学生做科研的同时,进一步提升学生做科研的能力,多种方式与多种途径锻炼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分析力和思维力,使学生具备文献检索能力、资料分析能力、归纳演绎能力、调查研究能力、数据处理能力和问题思考能力等。二是在科学研究中培养学生优良的品质。科研探索的是自然界未知的奥秘以及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领域规律性的认识,科研的探究属性也就决定了科研工作并不是一帆风顺的,面对失败与挫折而是一种常态。科研育人的核心是通过理论思维、逻辑思维、抽象思维、辩证思维等科学思维方法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科研育人能够激起学生专心致志、攻坚克难的决心与勇气,增强学生大胆质疑、理性批判的问题意识,锻炼学生吃苦耐劳、愈挫愈勇的坚强意志,培养学生矢志不渝、勇攀高峰的科学精神,陶冶学生甘于奉献、求真务实的高尚情操。三是在科学研究中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研育人就是要结合科学研究过程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在提高学生科研水平和能力的同时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6]。科学本身并无国界,但科学家是有祖国的。科研育人的最终目标在于,培养的创新性人才具有过硬的思想政治素质,既有崇尚科学的理想信念又有至诚报国的理想追求,能够掌握马克思主义科学的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能够树立科学报国、服务人民的崇高理想。

(二) 学校层面:促进学校优良学风的形成和竞争力的提升

随着科研在大学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当今衡量一所大学的综合实力越来越看重该学校能否凝练一流课题、产出一流成果、引育一流师资和培养一流人才。科研是大学优良学风形成的催化剂,也是大学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尽管大学按照现有科研规模大小分为研究型、研究教学型、教学研究型、教学型等类型,但不论哪种类型的大学都有科研的需求,都需要科研的助推。大学与中学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中学教师的教学方式与学生的学习方式具有演练性和习得性,而大学教师的教学方式与学生的学习方式具有开放性和探索性,大学教师只有在教学内容中融入本领域学术前沿知识和最新的科研成果才能进一步启发学生。大学教育最为看重的不是学生掌握了多少已有的知识,而是学生看问题的角度和思考的方式,以及所培养的学生是否有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科研育人是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突破口,是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有机结合的一种特殊的教学模式。科研育人不仅能够规范教师的科研行为,提升教师的科研能力,增强教师的育人本领,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能够培养学生争创一流、勇攀高峰的创新精神,勤奋刻苦、顽强奋斗的拼搏精神,敢为人先、敢于质疑的科学精神,不骄不躁、再接再厉的坚强意志,严谨求实、团结合作的优良品质。科研育人对教师和学生的双重作用,有助于在学校形成浓厚的科研育人氛围,推进学校优良学风的形成,增强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三) 社会层面:培养更多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和推动社会进步

在科学社会化和社会科学化的今天,大学已成为教学中心和科研中心,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互为支撑的协同效应使大学科研逐步发展成为经济社会的发动机[1]。随着科技创新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引擎,我国对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需求比以往更加强烈。大学是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摇篮,而科研育人是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大学科研育人在推动社会进步方面主要体现在:一是大学科研形成的最新研究成果,可以通过专利技术转让、科技成果转化、技术转移服务等多种形式转变为生产力,直接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二是大学科研育人既能够教会学生做科研的方法,使学生掌握做科研的基础知识,又能够培养学生追求真理的求实精神、勇于创新的批判精神、吃苦耐劳的奋斗精神、团结协作的拼搏精神和敢为人先的科学精神,能够为社会源源不断输送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三是大学科研育人理念的提出及落实,在塑造学生正确的科研价值观和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良好的科研道德以及科研精神的同时,有助于在全社会形成科研育人的浓厚氛围,在科研育人理念的助推下推动社会的进步。

(四) 国家层面:能够实现国家科技创新的发展和建设科技强国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我国曾在人类科学技术发展史中有过辉煌的时期,取得了瞩目的成就,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和印刷术深刻改变了世界原有的面貌,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向前发展。当前,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需要建设世界科技强国[18]。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正在加速发展,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新设备层出不穷,科技竞争日趋激烈,谁占据了科技创新的制高点,谁就能走在科技发展的前沿,进而掌握主动权。随着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相继实施,我国科技创新取得了重大进展和重要成就。大学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高地,也是科技创新的排头兵。大学科研育人中所“育”的人一定具有至诚报国的理想追求、敢为人先的科学精神、开拓创新的进取意识和严谨求实的科研作风等良好的素质,不仅能够解决“为谁”做科研的问题,而且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坚定学生的创新信念,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历练学生的创新品格,增强学生的创新信心,在具体的实践锻炼中为国家的创新发展和为建设科技强国贡献力量。

猜你喜欢
科研活动育人大学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留白”是个大学问
计算机学科科研活动行为规范建议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我们都是CEO”育人模式简介
机械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学科竞赛和科研活动体系建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