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农林院校休闲农业硕士培养探索与实践
——以中南林业科技大学为例

2021-12-13 14:22罗芬廖小平钟永德
中国农业教育 2021年3期
关键词:硕士研究生农业

罗芬,廖小平,钟永德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湖南 长沙 410004)

一、乡村产业融合与人才需求

党的十九大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1]。乡村振兴核心在产业,产业的关键在人。20世纪90年代,日本为了振兴农业农村经济、改变农业发展前景、坚持以农业为主体的发展方式,提出了“第六产业”的概念。其涵义是鼓励农户不仅种植农作物,而且还要加工农产品、销售农产品及其加工产品,以获得更多的增值价值。农林水产业属于第一产业,加工制造业则是第二产业,销售、服务等为第三产业,因为“1+2+3”等于6、“1×2×3”也等于6,所以将这种发展模式的产业定义为“第六产业”。“第六产业”的概念实质是强调基于产业链延伸和产业范围拓展的产业融合发展[2]。在农村资源大量外流的城镇化背景下,吸引城市资源下乡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产业引起业界重视,“一三互动”“以旅助农”一时成为农业农村发展热词,成为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繁荣的重要突破点。

2019年,我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各类经营主体已达290万家,整个产业呈现出“井喷式”增长态势[3]。四川、江苏、海南、湖南、甘肃等30余个省相应出台了省级休闲农业政策落实意见。北京市的农业嘉年华、海南省的共享农庄、四川省的农业主题公园、浙江省的休闲农业特色小镇等休闲农业新业态层出不穷。输送符合当前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是高等农林院校硕士研究生培养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新时期具备市场营销、成本控制、企业管理、农业新兴技术等基础知识,掌握休闲农业规划设计、市场运营、服务管理等专业知识的高素质人才非常匮乏,人才结构性短缺的矛盾十分突出,特别是专业技术人才、企业管理与战略运营人才匮乏。作为高等农业教育的重要层次,农业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对破解“三农”问题、乡村振兴具有重要的基础性意义。自19世纪中叶开展农业推广教育以来,其中心内涵一直未有改变,具体概括为懂知识和技术、懂传授、知道谁需要知识和技术等三个核心要素[3]。

近年来,高等农林院校在农业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模式上进行了有益探索,形成了教学科研生产相融合的“太行山道路”模式[4]、“学校+基地+乡村”的“科技小院”培养模式[5]、校企合作的“工作站模式”[6]、乡村服务平台下的“四双制模式”[7]、政产学结合的“三双、四模块、七学段”模式[8]。涉农涉林类高校的基础是涉农涉林类学科,处理好涉农涉林类学科和非农林学科的关系,是农林高等院校解决学科定位的关键问题[9]。涉农涉林类学科是农林高等院校在办学历史中形成的具有特殊优势和鲜明特色的学科,是学校的立足之本和做强的根基所在。因此,笔者认为,其人才培养要坚持以农业林业和生态特色为办学宗旨,承担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服务的时代使命。高等农林院校也只有在办学的过程中突出涉农涉林优势,解决好学科的定位和学科的结构优化等问题,才能在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以及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增设休闲农业专业的可行性

(一) 国家战略、产业发展的需要

1. 乡村振兴的必然要求

2017年12月,在致中国农学会成立100周年的贺信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农业绿色发展,深化精准扶贫,提高广大农民生活水平,对农业科技和农业农村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使之成为繁荣农村、富裕农民的新兴支柱产业”。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产业。充分发挥乡村各类物质与非物质资源富集的独特优势,利用‘旅游+’、‘生态+’等模式,推进农业、林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到2020年,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2018年9月,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2.0意见》(下简称“意见”),意见指出“紧紧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和生态文明建设,服务‘互联网+现代农业’、创意农业、休闲农业、乡村旅游、森林康养等新产业新业态发展,建设一批新兴涉农专业”[10],瞄准农林产业发展新需求,促进学科交叉融合,深化高等农林教育专业供给侧改革。

2. 休闲产业发展的需要

对湖南省休闲农业企业调研时,笔者发现85%的企业没有形成规范性管理体系;85%的企业没有编制详细的发展规划;70%的企业没有完善的人才引进、培训与晋升机制;69%的企业无总体营销战略;80%的企业无信息管理技术意识,整合应用广告、公关、网络、促销策略上有困难;50%的企业定位模糊。从人员的学历水平看,本科学历的人员占9.43%、专科占26.42%、高中占45.28%、初中及以下占18.87%;从教育的专业背景看,农业专业占12.70%、旅游专业占15.87%、管理专业占36.51%、其他专业占35.92%。另外,笔者在中国知网数据库以“休闲农业”或“乡村旅游”为关键词,检索了2006年至2017年农业硕士学位论文,共检索出相关文献476篇,其中2006年仅有8篇,占总量的1.68%;到2017年达到69篇,占总数的14.5%。由此可见,近年来“休闲农业”已成为农业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的一个重要选题领域。

(二) 农林高等院校学科特色的历史积淀

1. 特色学科依托:从传统优势到特色发展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作为一所以“大农业”和“大生态”为特色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增设休闲农业专业符合学校的传统优势和特色。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在60年的办学历程中积累了诸多经验,拥有生态学、农林经济管理、森林旅游等国家级、省级重点学科以及国家工程实验室、省级协同创新中心、省部级重点实验室、省部级重点研究基地等科研平台,并设立了森林旅游、环境艺术等特色学科。休闲农业是休闲旅游和农业转型的产物,它以农业生产、乡村文化资源为依托,以农业活动为基础,将农业和旅游紧密结合。因此,笔者认为,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在休闲农业领域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适于开设休闲农业专业硕士专业方向。

2. 专业依托:从基础保障到领域拓展

休闲农业专业发展有基础、有历史、有传承。中南林业科技大学于1988年开设林业经济管理专科专业,1993年设立森林旅游本科专业,2008年成立农林经济管理研究中心,2012年经湖南省科技厅获批成立湖南绿色发展研究院。这些专业与研究基地的设立,为学校休闲农业专业的建设与人才培养奠定了坚实基础,提供了有力支撑。近10年来,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农业硕士专业紧紧围绕国家战略,特别是湖南农村建设与发展的实际需要,已经形成了特色鲜明的休闲农业研究生培养体系,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优秀的乡村旅游、农村与区域发展、休闲农业方面的专业人才。

3. 产学研依托:从“林科教工程”到政产学模式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素有经世致用、教育报国的传统。20世纪80年代,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率先在全国开创了“林科教工程”。《中国教育报》评论“中南林学院‘科教兴农的创举’为高校面向经济战绩主战场的办学提供了新鲜经验,探索了新路子,是科教兴农的创举”[11]。在当今,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积极创新“政产学”模式,实现了政府、企业、学校的协同联动和命运共享。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先后与湘乡市、新化县人民政府联合举办了农业专业硕士休闲农业班,有力地推动了农村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以新化县农业专业硕士休闲农业班为例,该班培养了大批科技人才,取得了大量的科技成果,带动了新化县旅游业的发展,并使之快速成为该县战略性支柱产业,被评为湖南省特色旅游产业县。2016年,该县旅游人数达到1467.21万人次,旅游收入106.53亿元。在政产学模式下,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在生态文明建设和美丽中国建设中一直充分发挥专业优势,不断探索创新,成为重要的“乡村振兴与休闲农业绿色智库”。

4. 人才依托:从师资队伍到科研成果

师资队伍建设是休闲农业专业建设与发展的关键。在师资队伍建设上,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现有从事休闲农业研究、教学工作的专任教师48人,其中高级职称占比为77.8%,博士占比55.6%,已形成一支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教师学科背景广泛,专业基础扎实,涉及农业文化创意、管理学、互联网技术、农业规划与设计、农业政策法规等多个学科。另外,近5年来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6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4项,省级项目70余项,已出版专著9部,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长期的科研成果积累为休闲农业专业建设提供了基础和保障。

三、“第六产业”路径下的农林高等院校休闲农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的措施

(一) 人才培养目标

高等农林院校休闲农业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应以21世纪社会发展需要为目标,着重培养硕士研究生的4种能力。

在专业能力上,休闲农业专业硕士研究生应具备扎实的农业经济学、休闲农业概论、管理学等专业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熟悉休闲农业方面相关的政策、法规、发展态势,并具有运用本专业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与从事休闲农业领域所需的实践技能。

在团队能力上,休闲农业专业硕士研究生应通过课程实验、课程实习、假期实践等多种方式,参与农业资源保护、运营管理、产品创意设计与营销等实践活动,利用所学专业知识参与相关专业调查和科学研究,树立合作意识、增加实践经验、丰富社会阅历。

在研究能力上,休闲农业专业硕士研究生应了解休闲农业的理论前沿及发展动态,掌握有关休闲农业发展、产品营销和成本控制、农业资源利用与管理问题研究的定性和定量分析方法,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能够开发休闲农业的潜在资源,创造综合效益。

在创新能力上,休闲农业专业硕士研究生应拥有从事休闲农业产品的规划与设计、休闲活动项目策划、访客管理等各层次工作基本能力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互联网技术融合、项目成本控制、休闲农业设施设计等方面的创新能力。同时,休闲农业专业硕士研究生具备开放的国际化视野和前瞻性的战略思维能力,能够把握休闲农业发展进程中出现的新现象,解决休闲农业发展中出现的关键问题,引领行业的创新发展。

(二) 课程设置

农林高校在办学历史中形成了具有特殊优势和鲜明特色的学科课程,这是高等农林院校休闲农业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课程设置的立足之本。主要是构建以学科基础课、专业课、学科基础选修课与专业选修课为核心的休闲农业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课程体系。

在学科基础课方面,首先,休闲农业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课程设置要突出农业经济学、休闲农业概论、管理学基础性知识的掌握,设置“休闲农业与信息技术”“休闲农业经营与管理”“休闲农业服务”“休闲农业创意”“农业社会学”等课程。其次,要设置“农业政策与法规”“休闲农业营销学”“农村公共管理”等课程,以帮助休闲农业硕士研究生专业知识与前沿知识的掌握。另外,要设置“调查与研究方法”“学术讨论”等课程,以进一步提升休闲农业专业硕士研究生知识综合与知识创新水平。

在专业课方面,休闲农业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要强调休闲农业的开发、设计和管理等方面知识的掌握与应用,突出知识的前沿性、实用性与操作性,主要开设课程包括“休闲农业开发与规划”“企业经营与管理”“休闲活动策划与管理”“农村区域发展规划”“农业生态学”等主干课程。

在学科基础修选课方面,休闲农业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课程设置要突出对休闲农业生产与管理的多学科性知识了解,主要开设课程包括“休闲农业市场分析”“现代农业基础”“休闲农业发展动态”“休闲学”等。

在专业选修课方面,休闲农业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课程设置要进一步扩大互联网技术、设施创新等内容,主要开设课程包括“互联网技术”“现代农业创新与乡村振兴战略”“农耕文化与民俗”等。

(三) 人才培养方式

人才培养方式是保证人才质量的基础和前提,合理、科学、高效的人才培养方式不仅有利于提高学校人才的规模,更能满足企业、社会的现实需要。

采用联合化培养模式。按照休闲农业岗位能力发展要求,充分发挥学院和合作实习基地的积极性,建立休闲农业专业硕士研究生联合培养实习基地,使校企双方在教学内容、师资建设、实践教学等多方面融为一体,协同育人。在休闲农业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配置上,攻读休闲农业专业硕士学位的研究生由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和丰富实践经验的校内外导师联合指导,行业导师聘请国内外知名的领军人物、资深高层管理人员、农业技术专家,以及具有在农业教育科研机构学习和研究经历并拥有较高的学历,同时具有在国内一流农业企业、政府及行业协会担任顾问等或管理咨询经历的专家。政府、企业、高校三方联合,共同培养休闲农业专业硕士研究生,真正做到把休闲农业专业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

构建多样化评价体系。休闲农业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习成绩以考试(包括口试)、作业、课堂讨论、案例分析、专题报告、文献阅读等多方式综合评定,突出对休闲农业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考核。鼓励休闲农业专业硕士研究生积极参与学术讲座、学术报告、社会实践和社会调查等学术活动,并以此作为重要的评价标准。一是学校聘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讲课或开设讲座。二是成立导师组,吸收休闲农业企业或协会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或具有高级管理职位的人员参加,采取集体培养与导师个人负责相结合的指导方式。以多样化评价,促进休闲农业专业硕士研究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开展实践性的学科教学。“纸上得来终觉浅”,休闲农业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不仅要注重基础知识的学习,更要注重动手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鼓励休闲农业专业硕士研究生以顶岗实践方式进行实践研究。采用启发式、研讨式、专题式、案例式等教学方法开展休闲农业专业硕士研究生课堂教学,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实际应用,重视休闲农业专业硕士研究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一是利用中国休闲农业发展实际的案例进行休闲农业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教学,充分运用课堂讨论引导休闲农业专业硕士研究生进行创造性思考。二是带领休闲农业专业硕士研究生深入林场试验基地,进行实地教学,让学科学习与“上山下乡”的实验实践方式统一起来,形成良好的互动循环。

(四) 教学实践

知识要转化为能力,必须通过实践;知识要内化为素质,也必须通过实践。因此,实践教学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高质量的实践教学是休闲农业人才培养的质量保证,主要培养路径如下。

构建多阶段专业实习体系。休闲农业专业硕士研究生知识学习遵循基础与学科基础课、专业课、学科基础选修课与专业选修课的学习过程,应该重点针对“休闲农业是什么”“休闲农业开发设计、经营管理、服务营销、成本控制等”休闲农业专业研究生课程综合教学内容,“休闲农业专业毕业与未来工作实习”等阶段性目标任务,分别设置休闲农业专业认知实习、课程综合实习、生产实习与毕业实习。其中专业实践时间原则上不少于半年,专业实践学分不得少于6学分。

构建目标导向的实习程序。休闲农业专业硕士研究生实习中要充分发挥实习指导教师的指导与引导作用,针对每一个实习教学课程目标,吸纳休闲农业专业硕士研究生共同参与编制实习计划、召开实习动员大会、实地分组实习、实习总结汇报等实习程序。特别是通过奖惩机制,将休闲农业专业硕士研究生实地实习效果与实习总结汇报相结合,统筹实习对象的针对性、实习过程的责任性、实习汇报的效果性以及实习成绩的荣誉性等多重影响因素,提升休闲农业专业硕士研究生实习成效。

建设多样化实验实践基地。休闲农业专业硕士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既有助于保证基本教学活动的开展,又有助于为社会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素质人才。校外实践基地的设置应该是多样化、多层次的,加快区域性共建共享实践教育基地建设,推动各学科基础知识的交叉融合。加强与政府、行业、产业部门的联系,创建“产学结合、校企联动、政府推动”的休闲农业专业硕士培育多方育人机制。

四、农林高等院校休闲农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的预期效果

(一) 为学生专业学习提供了支撑

知识要转化为能力,必须通过实践;知识要内化为素质,也必须通过实践。通过聘请休闲农业大户、农业产业带头人、农业专家等参与教学活动,既促进了休闲农业专业硕士研究生对行业动态和实际需求的掌握,又加强了校内外实践基地的建设,促进产学研的有机融合。近3年来,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先后重点对长沙白箬铺镇、开慧镇,邵阳一渡水镇,张家界武陵源区,吉首凤凰与芙蓉镇,江西宜春、婺源等区域进行重点调研,先后共与300余位企业家访谈交流,获得音频材料约450小时,整理录音材料约300万字,三角取证资料约200万字,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另外,休闲农业专业硕士研究生也先后获得“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作品竞赛国家三等奖2项,省一等奖、二等奖各3项;全国大学生红色旅游创意策划大赛三等奖5项;全国大学生“发现传统村落”调研大赛优秀奖2项。

(二) 为湖南乡村振兴提供了智力支撑

休闲农业硕士专业建设以人才培养目标为核心,以四种能力建设为支撑,以课程体系为骨架,以师资队伍建设和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为两翼,对接国家战略与人才需求新变化,大力培养高素质、专业性、实践性的农业科技服务与组织管理人才。近年来,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实施“送教下乡”工程,先后在湖南新化、湘乡分别举办四届与三届休闲农业农业硕士研究生班,有力地推动了农村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以新化为例,依托新化班培养的大批科技人才和大量科技成果,其在2013年被列入湖南省首轮特色县域经济文化旅游产业重点县,2017年接待游客达到1628万人次,创造旅游收入117.38亿元,旅游业已经成为其招引人气、集聚财气、引领发展的战略支柱性产业。

(三) 为师生科学研究提供了鲜活素材支撑

科学研究素材来源于生活实际,是鲜活生活信息和最新科技成果的及时呈现,是科学教学的有效载体。近年来,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秉承“资源—人—技术”三位一体的基本思路,重点研究乡村旅游企业家精神、乡村自然教育、乡村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乡村康养产品开发等领域,成绩斐然。以乡村旅游企业家精神研究为例,湖南乡村旅游企业家队伍存在成长环境、思维观念、经营不善等问题,应从营造良好政策环境、践行新时代工匠精神、创新旅游业态与市场,推进拓宽选拔培养视野等方面采取措施。部分成果获得湖南省文化与旅游厅、湖南省林业局、南山国家公园等采纳,对培育湖南乡村能人与乡村旅游企业家,助推扶贫攻坚战略的实施具有重要价值。同时,成果多次得到湖南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批示,《中国绿色时报》《湖南日报》《红网》等国家、省市重要媒体进行了报道。

猜你喜欢
硕士研究生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山东艺术学院作品精选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厦大硕士创业新一站 卖卤味
建筑学硕士揽了“瓷器活儿”
伍小东研究生作品选登
蔡智及其研究生作品选登
沈铭存研究生作品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