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高质量党建引领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

2021-12-13 14:22江春
中国农业教育 2021年3期
关键词:育人政治

江春

(安徽农业大学,安徽 合肥 230036)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我国高等教育,必须坚持党的领导,牢牢掌握党对高校工作的领导权,使高校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1]。当前,高等教育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党和国家对高等教育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高校发展面临提质提效提速的要求与挑战,需要更高质量、更加务实、更重融合的党建,为高校改革发展提供更为坚强有力的思想保证、政治保证、组织保证。

一、高校党建与事业发展的辩证统一关系

高校党的建设与事业发展相辅相成,抓党建是为了促发展,抓发展必须要强党建[2]。推动和实现高校事业高质量发展,党的领导是根本保证,加强和改进高校党的建设,归根结底为了引领高校事业高质量发展。

(一) 党建“起决定性作用”,抓发展必须抓党建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作用,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3]。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发展阶段,我国革命、建设、改革取得的一切成就表明,“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高校党建关乎举旗、定向、育人、铸魂的根本问题。从近年来中央和省级党委对高校巡视结果看,部分高校仍然存在“四个意识”不强、党委作用发挥不够、全面从严治党不力、“两个责任”落实不到位,基层党组织弱化、虚化、边缘化以及重业务、轻党建等现象。高校党建问题在发展上的主要表象为,办学目标和方向不清晰、立德树人任务不具体,综合改革推而不深、内涵发展抓而不紧,物资采购、基建工程、选人用人、项目评审、招生考试、科研经费管理、后勤服务等重点岗位、关键环节,存在廉政风险和监管漏洞。近年来,高校系统发生的问题,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甚至有“象牙塔”是否还是一片净土的质疑。因此,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只能强化不能弱化,高校党建工作只能加强不能削弱,要让党的旗帜在“象牙塔”高高飘扬。

(二) 发展是“第一要务”,抓党建必须抓发展

党的建设历来是为党的中心工作服务的。“党的建设必须紧紧围绕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来进行,努力把党建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把党建成果转化为发展成果,使党的建设更加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发展的要求。”[4]进入新阶段,擘画新蓝图,逐梦新征程,首在把舵领航;开顶风船、打攻坚战,更需思想伟力、政治定力。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学校、一个单位,“党是领导一切的”。具体到高校,围绕中心抓党建,必须紧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一切工作围绕育人转,一切保障跟着育人走;必须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抓牢思想政治工作、把牢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守牢课堂教育主阵地;必须突出质量导向,凝心聚力推动学科专业、人才队伍、科研平台以及社会服务能力建设;必须强化政治领导,发挥党委对办学方向、目标定位、服务面向、重点任务、改革举措的领导指导、组织保障。因此,抓党建务必抓发展,确保办学育人方向不变、思路不偏、焦点不虚、队伍不乱、人心不散。

(三) 把党的建设贯穿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始终

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从党组织建设看,高校党委做到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抓班子、带队伍、保落实“六个过硬”,二级党组织做到领导和运行机制、政治把关作用、思想政治工作、基层组织制度执行、推动改革发展等“五个到位”,党支部做到管理党员、教育党员、监督党员、凝聚师生、服务师生、宣传师生、组织师生等“七个有力”,都有具体的要求和标准。从事业发展看,需要发挥党建在政治上领导、思想上引领、组织上推动、纪律和作风上保障的作用,既有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的政治要求,也有领导高质量发展的本领要求,既要用大局意识、系统思维做好“十四五”发展顶层设计,也要下足“绣花功夫”抓“施工”、保落地。因此,必须把党的建设贯穿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全过程各方面,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密切联系群众优势转化为高校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最大优势。

二、党建引领事业发展的“安农实践”

基于“最大政绩”和“第一要务”辩证关系的认识,安徽农业大学党委坚持把党建和发展统一于“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中,把党建作为发展的“根”与“魂”,把发展作为党建的“效”与“果”,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从三个方面推动党建引领事业发展,写好“奋进之笔”。

(一) 把握引领原则

坚持党的领导是根本。坚守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三农”工作重要论述及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认真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全国教育大会等重要会议精神,努力把安徽农业大学建成“两个坚强阵地”。坚守特色高水平大学办学目标。安徽农业大学校党委立足国家和区域发展需要,着眼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大局,审时度势并提出:到2035年,把学校建成农林生命学科国内一流、2~3个优势学科有重要国际影响、综合办学实力位居全国农林高校前列的特色高水平农业大学。对标国家及安徽“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进一步明确具体任务,制定了“施工图”。坚守“大别山道路”办学特色。以“育人兴校、富民强农、校地协同”为主要内涵的“大别山道路”,是强校之路、兴农之路。面对乡村振兴时代使命,安徽农业大学主动适应“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的形势,统筹“五大职能”,以人才培养为中心,推动学科、专业、人才、平台“四位一体”建设,同步提升办学育人能力、开放合作能力、社会服务能力,走好升级版的“大别山道路”。

做到“两个维护”是核心。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严格执行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严格规范党内政治生活,锤炼党性,提高站位。突出政治要求,扎实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深化“三个以案”警示教育以及党史学习教育,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把巡视整改作为践行“两个维护”的具体行动。深化对巡视“政治体检”的认识,以高度的政治自觉、饱满的政治热情、坚定的政治责任接受巡视、配合巡视。坚持问题导向、效果导向,针对巡视反馈问题、自查自纠问题以及校内巡察发现的问题,建立清单、细化措施、挂图作战、跟踪调度、推动解决。把理论学习作为提高“看家本领”的“必修课”。以理论清醒促政治坚定,健全校中心组集中学习、研讨、调研等制度,老老实实、原原本本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自觉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建立二级党组织理论学习巡听旁听制度,成立了安徽省属高校首个党委讲师团;讲师团获安徽省“2020年度基层理论宣讲先进集体”称号。

落实主体责任是关键。在管党治党上从严。坚持严的主基调,压紧压实党建、思政及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建立党建工作例会制度、督查制度、考核奖惩制度。制定“两个责任”考核办法、“一案双查”实施办法,推动全面从严治党纵深发展,着力解决“上热、中温、下冷”问题。完善各级党组织书记抓党建述职评议考核制度,建立后进党组织常态化整顿机制。在办学治校上求实效。对照“六个过硬”,发挥党委领导作用,成立党委书记任组长(主任)或书记、校长为“双组长”的党建、思想政治、意识形态、综合改革、“地方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学科建设、人才工作、基本建设、网络安全与信息化、校县产学研战略合作、国际化工作等领导小组以及预算管理委员会、校园规划委员会,统筹推进党建与事业发展,推动各项工作上台阶、上水平。安徽农业大学校领导班子连续四年获安徽省委综合考核“优秀”等次。落实好主体责任,要有执行有力的基层组织和干部队伍。对标“五个到位”“七个有力”,推深做实党建“双创”,设立基层党建“书记项目”、“双带头”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领航计划”等项目,全校基层党组织全部达标,教师党支部“双带头人”全覆盖。获批全国高校党建工作1个“标杆院系”、2个“样板支部”以及省党建工作“示范高校”。对标新时代好干部标准,完善育选管用环节,修订选拔任用办法,制定了《关于在疫情防控斗争中考察识别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实施办法》以及《激励干部担当作为实施意见》。

(二) 突出引领重点

引领立德树人,推动“教”向“育”转变。抓牢思想政治工作生命线。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三全育人”为实现形式,以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内在要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以学生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为底线红线的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理念。依托安徽省首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单位和网络思政中心建设,大力实施《“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和《关于进一步加强思政工作统筹的六项举措》,落实“五育并举”要求,构建“十大育人”格局,推进思政课程、课程思政、网络思政同向同行。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泛开展“共抗疫情 爱国力行”“中国梦·安农梦”等主题教育,打造“我与书记校长面对面”“神农大讲堂”等品牌活动。加强思政队伍和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完善专职辅导员“双线”晋升机制。对标“四有好老师”,落实师德师风第一标准,健全长效机制,实行专项考核。抓牢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突出育人导向,加强新农科新工科新文科建设,推动实施“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优化专业结构、提升专业内涵。安徽农业大学获批立项国家级新农科项目4项、新工科1项,获评安徽省“双基”示范基地高校、线上教学示范高校。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转变多头管理、资源分散的“九龙治水”现象,形成1支队伍+1个导师组+N个支撑平台的“1+1+N”人才培养模式。完善研究生分类培养机制、招生指标分配机制、导师年度审查机制,探索研究生进基地、进“科技小院”、进企业等培养模式。抓牢实践育人这个关键点。遵循农业高校人才培养规律,把实践作为深化拓展思想教育、专业教育成果的重要环节,构建了“学校主导、学院主体、学生主角”的实践育人工作机制,形成了思想引领、赛训一体、志愿服务、科创融合、“青年农场主”等多种实践育人模式。将实践育人成效纳入学院年度考核内容,作为教师教学效果的衡量要素,有效组织引导学生认知农情、增强农志、提高农技、激发农趣。安徽农业大学被评为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获评1个国家级校外实践教育基地、3个国家级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基地。

引领内涵建设,推动“量”向“质”转变。建设高峰高原学科。开展办学思想大讨论,巩固学科建设龙头地位,形成了以农立校、打好“农”字牌的学科发展定位。强化资源整合,优化资源配置,实施一流学科建设行动计划,打造了生物学、园艺学、生态学、林学、作物学等高峰或高峰培育学科。强化“强传统、厚基础、重人文、兴交叉”的理念,推进高原学科、基础学科、交叉学科、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建设。2个学科进入ESI前1%,入选安徽省普通本科高校世界一流学科、国内一流学科各1个,安徽省高峰学科建设项目4个。锻造高水平师资。坚持党管人才,对人才特别重视、特别关心、特别支持、特别期待。一方面创新理念,下大力气练“内功”,建平台、创机制、提服务、优环境,用“待遇”更用“机遇”、用“真金”更用“真心”,推动形成“人才磁场”;另一方面,健全机制,完善“党委领导、校院协同、部门协调、学院牵头”的领导机制、工作机制,突出学院主责,引导全员尽责;同时狠抓人才引培,坚持高精尖缺导向,连续开展“人才建设年”活动。近三年,引培国家级人才和团队20个。打造一流科研平台。安徽农业大学立足安徽农业科技创新主力军的定位,围绕长江经济带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以及巢湖流域生态保护等重大战略,凝练大项目、共建大平台,新建“长江经济带磷资源高效利用与水环境保护研究中心”以及绿色发展研究院、农产品加工研究院、智慧农业研究院。坚持“四个面向”,聚焦“种子和耕地问题”,引导教师把科研做在田间地头,把论文写在江淮大地,增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供给能力,助力农业科技自立自强。近三年,安徽农业大学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一等奖6项,选育省级以上动植物新品种106个,授权发明专利313项,到账科研经费7.6亿元。

引领社会服务,推动“游击战”向“阵地战”转变,筑牢“前沿阵地”。把新农村发展研究院综合试验站作为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农业科技创新的“永久基地”,联合地方政府合作共建了8个综合试验站、12个特色产业站,实现对安徽农业主导产业全覆盖。实行“一站一策”,健全综合试验站管理运行机制,提高造血功能。创新推广服务模式。在全国首创校县共建综合试验站、县域产业联盟、农技推广服务中心的“一站一盟一中心”合作模式,形成了研发主体、行政主体、推广主体、经营主体“四体融合”的农业推广模式,推动科技创新“最初一公里”和推广应用“最后一公里”无缝对接。组建53个县域产业联盟,每年组织350多位专家送科技常下乡,探索出“学校扶产业,产业聚企业,企业联大户,大户带贫户”的产业扶贫模式,入选教育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典型。同时积极融入国家“100+N”开放协同创新体系,联合175家龙头企业成立“乡村振兴合作企业战略联盟”。实施重大服务行动。发挥学校人才库、创新源、智囊团作用,建设乡村振兴战略研究院、乡村振兴规划设计研究院,全面实施《关于进一步推进乡村振兴促进社会服务工作的若干意见》《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方案》。在服务人才振兴上,实施“现代青年农场主培养计划”,培养知农爱农新型人才,每届近一半的毕业生主动到基层创业就业。每年面向农村招收回乡青年、退伍军人等2000多人,高职成教学历教育在籍在册生达到2.3万人。“村大工程”培养村“两委”干部、新型职业农民等近3万人,荣获国家“终身学习品牌项目”。在服务产业振兴上,近三年共制定地方标准96项,推广新技术450多项,打造了100多个特色产业。在定点帮扶上,累计投入资金近300万元,支持2个对口帮扶村发展特色产业,建立校领导、处级干部与贫困户“一对一”结对制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驻金寨大畈村扶贫工作队荣获“安徽省脱贫攻坚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三) 健全引领机制

严格执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是中国社会主义大学的根本领导体制,既是鲜明特色,也是政治优势。把握“集体领导”。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严格落实“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原则。在此基础上,完善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分工合作、协调运行的工作机制,强化党政同频共振。每周由党委书记主持、定期召开校领导班子工作例会,通报上周工作、部署本周任务,全校工作一盘棋、全校节奏一个调。把握“科学决策”。坚持科学、民主决策,修订完善党委会、党委常委会、校长办公会“三个议事规则”,提高议事决策质量和效率。修订“三重一大”制度,健全“师生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的重大事项决策机制。对涉及学术性事务的决策,充分发挥校学术委员会和各专门委员会的作用。把握“班子建设”。按照社会主义政治家、教育家的标准,注重加强班子成员党性锻炼,注重培养“八个本领”,增强班子凝聚力、战斗力。书记、校长带头讲政治、顾大局,讲团结、谋发展,坦诚相见、深入沟通,带头当好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维护者、实践者。

健全内部治理机制。深化治理体系改革。坚持依法治校,完善现代大学制度,修订大学章程,健全规章制度,形成科学、完备、管用的制度体系。坚持“放管服”原则,深化校院两级管理改革,明晰校院两级责权,赋予学院更多的办学自主权。坚持协调联动,推进机构改革,明确单位职责和岗位职责,建立重大事项、重点工程多部门协调联动机制。深化评价考核改革。贯彻落实《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落实破“五唯”要求,树立“质量、成效、特色、贡献”的评价导向。修订考核、奖励、职称评审等制度,建立教师分类多元评价体系。坚持品德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健全学生评价体系。完善科研评价体系,建立代表性成果评价制度。坚持统筹兼顾,修订单位领导班子和各类人员考核及奖励分配办法,加大对重大成果的奖励,减少一般性奖励,避免重复性奖励。推动数字赋能管理。推动智慧校园建设,以数据治理、流程改造为抓手,提升治理能力、管理效率、服务水平、办学效益。把督查作为“全局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依托信息化技术,建立全过程、项目化督查督办机制。

持续优化政治生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政治生态好,人心就顺、正气就足;政治生态不好,就会人心涣散、弊病丛生。”营造良好政治生态,是党建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事业发展的长效保证。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坚持“永远在路上”,将党风廉政建设各项工作、具体责任细化分解、层层落实,做到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加强廉政教育和文化建设,筑牢拒腐防变思想“堤坝”。发挥制度治本效应,2021年以来,制定或修订《运用监督执纪第一种形态工作实施细则(试行)》《人员公开招聘办法》等16项规章制度。加强对纪委工作的领导,深化纪检监察体制改革,落实监察专员制度。加强作风建设。制定《关于进一步加强党的领导、改进工作作风的若干规定》《关于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进一步加强作风建设的若干意见》《督查督办工作规则》,明确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正面、负面清单,持续纠“四风”、转作风。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及安徽省实施细则要求,实行校领导班子成员作风建设“七个一”制度。健全监督体系。加强巡察和“谈话”等政治监督,创新审计监督和二级纪委日常监督,精准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三、新时代高校党建与事业深度融合的努力方向

中共中央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下称“条例”)强调,“坚持高校党的建设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等深度融合,为高校改革发展稳定、完成党和国家重大战略任务提供思想保证、政治保证、组织保证”,为加强和改进高校党建工作提供了遵循。党建与事业发展为什么融、融什么、怎么融,是各高校都要思考的“必答题”。

在“为什么融”上提高政治判断力。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民主生活会上深刻阐释了政治判断力构成“四要素”:把握形势、识别现象、明辨是非、抵御风险挑战。要从社会主义大学本质属性上认识“为什么融”,坚持办好社会主义大学的政治方向,提高政治本领。要立足“两个大局”,心怀“国之大者”,提高把握形势的站位、格局、视野,深化党和国家对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迫切性认识。要自觉运用哲学思维方法,坚持系统观念,增强识别现象、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主要方面的能力,系统谋划、统筹推动党建与事业发展。要持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的指导地位,弘扬主旋律,高唱正气歌,始终做到旗帜鲜明、是非分明、政治清明。要筑牢安全稳定底线,聚焦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宗教渗透、电信诈骗、身心健康、实验室安全等校园重点领域,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在纷繁复杂的形势下,必须把党建与事业发展深度融合起来,更好地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党组织主心骨作用,党员先锋模范带头作用,更好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在“融什么”上提高政治领悟力。讲政治、抓落实,前提是正确认识、深刻领会中央决策部署,心怀“国之大者”。培养知农爱农新型人才、解决好“耕地和种子问题”,既是习近平总书记心中的“国之大者”,也是农业高校责任所在、价值所在。“种子问题”关乎国家粮食安全,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我们的饭碗应该主要装中国粮”。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上强调,“科技攻关要坚持问题导向,奔着最紧急、最紧迫的问题去”,把“农作物种子”作为“最紧急、最紧迫”的重要问题之一。当前,正值党史学习教育深入推进之际,安徽农业大学将围绕“育人”与“育种”,实施“初心育人、匠心育种”工程,打造“两心”基层党组织。这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三农”工作重要论述精神的具体行动,是推深做实“我为师生办实事”实践活动的有效载体,是深化党建“双创”、提高党建质量、打造党建品牌的有力抓手,是推动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的关键内容。

在“怎么融”上提高政治执行力。政治执行力,强调抓落实的能力。首先要完善组织体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把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作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的首要原则,提出“完善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组织体系,确保党中央决策部署有效落实”。高校各级党组织必须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以严密的组织、严明的纪律确保有令即行、有禁即止。其次,要建强战斗堡垒。坚持“抓基层 强基础”,推动党建工作提质量、增效果、强活力、促融合。加强培养“领头雁”,让“党性强、业务精、有威信、肯奉献”的党员学术带头人担任教师党支部书记,发挥“双带头人”在促进融合上的重要作用。再次,要做活“党建+”。创新支部设置、丰富活动内涵,以“党建+系部(团队)”“党建+学科”“党建+科研”“党建+教学”“党建+社会服务”等,将组织力建设挺在基层党建最前沿,把教学科研成果应用到人才培养和乡村振兴最前线。

总之,坚持和加强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是办好社会主义大学的根本保证、最大优势。高校党委要深入贯彻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落实《中国共产党组织工作条例》精神,按照“五个坚持”原则,从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政治高度,压紧压实管党治党、办学治校主体责任,推动高校党建与事业发展深度融合,不断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

猜你喜欢
育人政治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政治呵护只盯“短处”?——乾 县“政治呵护”重在政治激励
育人以“礼”·传承美德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我们都是CEO”育人模式简介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