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驰
随着信息技术进一步发展,手机占据高校学生时间的比例在逐渐上升。无论是日常生活还是课堂中,都可以在高校里看见许多“低头族”,学生也将生活中依赖手机的习惯带到了课堂。传统的教学方法所采用的手段,如“板书+PPT”,与充满多种功能的智能手机相比,在课堂中对高校学生的吸引力也在逐渐下降。基于此,诸多高校发起了“课堂无手机”活动,并在教室里设置了手机寄存处,要求学生上课前人机分离,下课后方可取回,试图通过这一手段“堵”住“一心二用”。但在实际操作中发现,首先,众多学生在课间集中取回手机容易造成拥堵,尤其是有上百人合班的课程,拥堵情况更是严重。当学生课程结束需要赶往下一个教室时,此类操作更是耽搁了学生的时间,造成部分学生在“转移”教师的时候加快速度,也造成了一定的安全隐患。其次,高校学生大多已经成年,使用对待中学生的手段进行管理难免会引发对抗情绪,部分学生面对这一要求往往会持有第二部手机,更有甚者会将能够上网的平板带到课堂中,整体听课效果也并不理想。综上,“堵”这一策略在执行中并未产生预期效果,也缺乏进一步执行的动力。针对这一现象,部分老师认为与其“堵”还不如“疏”:既然无法禁止学生使用手机,便让学生使用手机积极参与课堂学习也无妨。
得益于互联网信息技术发展和2020年以来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当前各种互联网学习平台陆续上线,如“雨课堂”、“翻转课堂”等,其内置功能也得到了一定的升级和补充,各种课堂模式,如“微课”、“慕课”也都为传统的课堂教学注入了活力,有效地提高了学生课堂参与度与积极性,使得教师能够更加从容地掌控课堂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此背景下,本文以“课堂派”网络平台为例,以其在教学活动中的应用前景,以及课堂派在证券投资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进行分析。
证券投资学为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核心课程。在开设本门课程之前,需要学生基本掌握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等基础知识。该课程主要着重于证券投资学的理论、方法、工具运用和创新等。通过课程,教师能够向学生系统地阐述有关证券投资方面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证券市场的基本概念、功能和体制、投资组合理论和金融资产配置、投资分析和管理、金融衍生品和基金管理、投资业绩评估等专业知识。由于该课程居于教学计划中比较重要和教学大纲中较为前置部分,因此教学团队在制定教学大纲时,对该门课程给出了较高要求,这便使得教师不仅要在课堂教学中传道授业,在课下也要答疑解惑。在未使用课堂派之前,多为大班教学,存在教师能力鞭长莫及和体力不支的现象,尤其当教师跨校区授课时,更会存在与学生沟通不够的困难。简而言之,在未使用“课堂派”平台前,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课前:要点预习缺乏。目前,课程安排为每周一次。因此,虽然每次下课教师会在课堂提醒学生预习下次课程内容,但由于两次课程相隔一周,学生会在头天与第二天产生“还有一周才会上课,现在预习太早了”之类思想,而随着时间推移,学生就会逐渐将预习这一事忘在脑后,随后周而复始轮回,导致在课堂授课时有些难度较大内容,如涉及期权定价、套利分析等,由于涉及大量数学内容,在课堂时间内,只能让学生知其然——如定理的数学形式和应用场合——而无法知其所以然的地步,如公式各部分所代表的经济学含义以及由来,使得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二是课中:出勤点名耗时。在传统教学中,平时成绩的打分除来源于课堂互动讨论外,大比例来源于出勤统计,此外部分高校对学生到课率也有一定规定,因此虽然有部分老师不愿点名,但也不得不对学生进行考勤。未使用“课堂派”之前,出勤基本依靠点名册,如果进行随机筛选,则会出现代答情况,而如果全部点名,则耗时过长。对于这一问题,部分教师在现实操作中容易走向两个极端:(1)不点名,在期末提交平时考勤记录时随意勾画;(2)经常点名,并拖长点名时间,占用本该属于课堂教学时间,降低教学效率。而无论滑向哪一个极端,都打破了考勤与教学的平衡,违背了考勤的初衷。加之课中参与热情度也不足。有时大班教学,班级人数超过百人。在此情况下,教师无法在课堂教学中顾及到每一位学生的听课状态,对于座位靠前的学生,可以通过提问、眼神交互等进行有效课堂互动。而对于座位较靠后的学生,受目力影响,教师无法判断其是低头阅读课本还是把弄手机,此时即便针对他们提问也不能改变其听课状态,只能在“不知道”的回答中结束提问。除此之外,课堂内的课内计算也由于人数原因,无法有效地审阅和批复,教师对于单个学生的批改,也无法为其他学生起到指导作用,难以最大化利用课堂内单位时间,降低了教学效率。
三是课后:掌握程度不明。在教学活动中,由于学生数量较多,以及教师通过校车辗转于不同校区之间,导致即便在每次课程即将结束时教师虽然叮嘱学生进行内容复习,并伴随偶尔留下的课后作业,教师也难以有效把控大多数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解决办法是只得在第二次课程开始时随机提问,但效果并不理想,除了坐在前排的同学能够回答出要点,中后排座同学几乎每次都在“不知道”回答中结束。
课堂派分为网页版与小程序版,无论哪一种版本,都不需要另行下载程序安装。在使用课堂派一学期后,针对2018级学生与2017级学生对比,在教学过程作出如下改进。
一是考勤方面。课堂派提供了五种考勤方式:二维码、数字、传统、签入签出与GPS考勤。其中,由于二维码考勤只有在教室存在网络时才能使用,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最常用的则是数字考勤与GPS考勤。虽然这两种方式大大缩短了考勤时间,也存在一定不足,如对于数字考勤,只要缺勤学生的同学告知其四位数字,便能够进行签到,本人在使用此种方式进行考勤时也经常发现实到人数与签到人数存在不一致的情况。GPS考勤则是只要进入一定区域内就可签到,即便此区域已明显离开教室几百米,学生依然能够签到。这都为教师准确掌握学生出勤情况提出了挑战。但系统默认会根据学生签到时GPS提炼出可疑签到,为教师进行虚假签到的判断提供帮助。综上,虽然仍有一定不足存在,但课堂派极大地改善了考勤方式,不仅提高了效率,也实现了考勤从纸质化向电子化进步。
二是课堂参与方面。课堂派提供了抢答、提问、表现等模块。其中,点名有随机提问和点名提问,抢答则可以制定抢答名额,表现则可使用星星来标记。通过此类模块,教师可以选择在适宜时间进行操作以调动课堂气氛,掌握课堂节奏。如教师可以以“答对者能够加一颗小星星,学期最后平时分会有相应提高”提高学生答题意愿。而对课堂表现不佳,甚至扰乱课堂纪律者以扣除一颗星星作为惩罚,并告知学生下次表现好星星可以冲抵负数。由于星星加减在学生手机上课堂派小程序中能够实时更新,因此学生了解教师对此说法并未开玩笑,而是严肃认真,则自己态度会有相应改变。但在实际实施过程中,需要注意方式方法,避免激起学生逆反心理。
三是课后复习预习方面。在课堂派中,存在作业、话题、资料、测试与公告模块。课程结束后,教师可以在作业与话题中留下课后作业,供学生讨论与练习,如“巴林银行事件对中国证券市场有何启示”、“通过CAPM公式计算股票价格”等。学生的反馈也能够为老师实时接收,教师可根据学生作业完成情况给予评分,并对态度不认真的同学作业打回重新操作,进行如下提醒“下次再这样平时分扣分”,以提升学生重视度;在资料模块,教师课前上传相关课程PPT和相应书籍,如《大癫狂》《荷兰共和国史》《伟大的博弈》《中国股市风云20年》等,相对于在QQ群中上传文件无法了解学生的下载情况,在课堂派中教师可以通过文件下载情况得知学生对于资料的真实需求情况;测试模块提供了快速检测学生掌握程度的手段,教师可以提前将试题导入系统并规定作答时间,学生在规定时间完成后,便可以和答案进行匹配,从而知道测试结果,免去了教师批改环节,使得教师能够集中精力于学生错题的纠正与讲解。在公告模块,可以提前一两日告知学生预习内容,有效避免了因两次课相隔一周而导致学生忘记老师预习要求的情况产生。
通过数个学期应用,学生在课内对于课堂参与度有明显提升,课上讨论频率与意愿也大幅增加,教师可以通过各种手段了解学生对于证券投资知识的掌握与应用。实践表明,相比于“堵”这一手段,“疏”这一措施取得了良好效果。此外,教师在课后与学生的沟通效率也大大提升,且通过与往届未使用“课堂派”的教学班级表现对比发现,学生整体水平有所提高,且对于课程学习热情也有所增加。最后,课堂派不仅可以应用于本科生教学,亦同样可用于学生毕业设计指导。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出现,学生不能与老师实时会面的情况时有出现,通过在课堂派平台中规定需上传的指定材料和截止日期,能够有效减少教师与学生的归档整理时间。此外,亦可以应用于学术会议讨论等方面,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电子化的课堂会成为每一位教师与学生习以为常的互动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