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 婷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决策。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其发展与振兴一直是大家普遍关注的热点。
目前,我国处在改革创新的关键时期,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一环,乡村治理与乡村振兴战略的成败紧紧相连。现代国家建构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任何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都可能面临制度无法适应变化的情况。农村地区作为改革的短板,其变革刻不容缓。当下,农村治理面临的主要是治理有效问题,实现农村善治才能更好地实现乡村振兴,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社会进步。
从世界范围来看,农村治理现代化是大国崛起的重要内容,决定了治理的可行性与高度(刘祖锋,2018)。因此,国外在农村建设中充分发挥激励作用,鼓励多元主体参与农村治理。政府和基层组织通过信息连接机制充分互动,运用多种方式给予支持,引导基层利用自身优势参与治理。从我国发展来看,中国始终是一个农村人口占绝大多数的国家,现代化过程就是在这种环境下进行的,农村的作用可见一斑(罗荣渠,1993)。然而,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高速城镇化的盲目追求不仅导致了城市病出现,也使得乡村问题暴露无遗(吴敬琏,2018;刘彦随,2009)。
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倡导下,农村逐渐开始了基层治理的尝试,但普遍注重治理而轻视民主,这使得农民参与乡村治理的兴致普遍不浓,且国家与农民之间处于阻隔状态,进而引发乡政介入疲软的问题,治理难以长期延续,也给基层组织带来了新的挑战(张善根,2019;魏晨和李华胤,2020)。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更需要农村基层党组织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充分调动党员和农民的积极性,推进农村地区可持续发展,建立服务型政府,努力形成国家与社会协同治理的良好局面(杨华,2020;何潇,2020)。
现有文献大多是从国家和社会两者关系的角度研究农村基层治理,学者们对何为基层治理最重要的主体也各执一词。王丽惠(2015)认为,国家的力量推动了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国家政权应当成为农村基层治理的主导性力量。而季丽新(2020)则认为,村民自治是乡村治理体系中的核心内容,社会权力应该在农村基层治理中发挥最大的作用。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应针对不同现代化程度、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农村,采用不同的方法,最终形成多头治理、相互促进的局面。
丽水是浙江乡村振兴的代表,丽水偏远乡镇较多,山高路远,条件相对艰苦。而经过多年奋斗,丽水从欠发达地区到农民人均收入增幅连续八年位列浙江省第一名,成功地实现了逆袭,则得益于基层党组织的规划和带动引领。
丽水地处偏远,为了留住人才,对外来的特派员全面推行“四保四优”政策,保留特派员在原单位的编制、职务、职称、工资福利,优先提任职务、评选先进、评审成果。充分落实人才政策,在全省推行特派员担任乡镇领导职务,并对优秀的特派员公开通报表彰。这样既解决了他们的后顾之忧,也充分调动了其工作积极性。
丽水设立了“三农”监督团队,团队中有精英干部、专家领导,这是支撑丽水走好乡村振兴之路的中坚力量。丽水对“内”每季度都会召开会议,由各县区主管领导汇报工作,并针对各地工作进展和成果进行排名,激发各县区工作动力。同时,丽水向“外”借力,每年公开招募乡村振兴合伙人,通过投资、合作、招商、技术服务、入股等方式,不定期组织开展招引活动。乡村治理的困境之一就是资金不够,乡村振兴合伙人的引入,给治理带来了可观的资金,从而为治理提供了巨大的支持。
丽水大力推行党组织、村集体和新型农业主体相结合的“1+1+N”经济组织形式,设立村民委员会,实现多元主体共同治理。将村民自治组织设置,在体制上进行单位下沉,缩小自治单元的规模,以便在党组织的领导下,方便群众更好地开展自治。
丽水结合自身环境优势,更加注重环境保护,重视历史文化和原生态保留,严格划定红线,从根本上保证了丽水的内在文化特色。他们先后开发了旅游业、休闲农业等,并结合农村电商、民宿等产业,吸引人才回流,重新演绎了田园牧歌生活。
农村基层治理的组合和方法可以进行移植,这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基层治理的成效。丽水蜕变这个案例,从党组织建设、人才引进、资金引流、优势利用等多个方面改进,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丽水采取并改进了刘金海(2016)提出的“1+N”的模式,“1+N”模式是将村级治理与各个村民小组的治理相结合,他认为,乡村治理的趋势就是农村基层治理需要进行“横向的权力分割”。丽水“1+1+N”的组织形式,就是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改进。
1.领导主体:基层党组织。目前人才流动趋势是向大城市转移。基层党组织建设在党员、党组织、党群关系三个方面都存在难处。在党员方面,农村人口流动速度加快,导致人才流失,农村党员数量减少。加上农村人口老龄化严重,党组织人员比例更为失衡(方亮,2020;王同昌,2019)。党组织对于党员教育也存在问题,管理松散、党员干部思想认识滞后,原因在于农村的教育方式相对单一,且制度执行不严,党员积极性很难被调动,组织也就很难将新的思想带给党员。且农村党群关系疏离,组织没有太好的群众基础,很难带动群众共同治理。因此,搞好党组织建设是实现基层治理重要且艰巨的一环。
2.合作主体:非政府组织。农村存在集体经济基础薄弱、办公经费不足、工资待遇偏低的问题,使得很多劳动力外流,形成恶性循环,加上农村人的娱乐生活太少,更难以引进优秀人才。在这种情况下,丽水通过招商、投资、合作等方式吸引合作者、引进资本,不仅能促进经济发展,而且实现了除政府以外的其他主体的参与,实现了资源的合理分配。
丽水“四保四优”的政策适应农业技术需求,到科研单位精准引进急需人才,并尊重人才意愿、实行双向选择,使科技特派员制度实施更加深入。这个政策不仅给了外来特派员可进可退的选择,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吸引了更多人员的回流。现在农村本身就存在着严重的村庄“空心化”问题,完善人才引进政策将会给居民以更多的归属感。
丽水结合自身优势,促进旅游业发展。在生态保护的过程中,进一步补齐科技短板,用科技保护绿水青山,并切实转化为“金山银山”。丽水市脚踏实地,积极探索有丽水特色的创新发展之路,得到了科技创新能力和社会发展能力的双重反馈,发挥了科技创新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推动了丽水向现代农业发展的进程。
我国农村问题复杂,需要一大批具有农业专业知识的人才来帮助村民发展经济,从而脱贫致富。要因地制宜吸引高校毕业生,特别是生源地高校毕业生回乡就业、创业,充实乡村人才储备。这就需要保障好人才薪资福利待遇,消除其后顾之忧,使其全身心投入农村社会发展。同时还要通过制度驱动与激励,吸引各种人才入村发展。
对于党组织建设,首先要注重基层人才资源的开发、提高党员干部思想站位,处理好与群众的关系,才能搞好基层各项建设。党组织也要运用多种形式组织党员活动,吸引更多党员参与,提升党员干部的凝聚力。另外要构筑党组织工作新模式,提升基层党组织能力,强化党组织政治引领功能,创新流动党员管理机制。如今科技发展迅速,5G时代来临,可以运用新技术建立追踪汇报制,实现全过程捆绑,追踪更多优秀人才发展其入党,实现党员管理电子化、科学化。
在深入挖掘地方特色自然资源的同时,许多地区还没有形成利用自然资源发展经济的意识,而仅仅依靠牺牲资源来发展经济。发掘地方特色才是有效配置资源的关键,才能唤醒人们对“绿水青山”的追求。特色民俗文化的引入也有助于经济发展,各地区形成了具有各自特色的民俗文化活动,这是使该地区具有独特魅力的核心所在。区域经济要得到快速发展,就必须与民间文化相结合,带动区域经济发展,更好地实现经济振兴和基层有效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