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编辑部
党的十八大以来,贫困地区特色产业快速发展,832个贫困县建成各类产业基地累计超过30万个,旅游扶贫、光伏扶贫、电商扶贫等新模式加快推进,每个贫困县都形成了2~3个特色鲜明的扶贫主导产业。贫困地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迅猛发展,培育市级及以上龙头企业1.44万家,发展农民合作社71.9万家、家庭农场超过15万家。贫困地区产业利益链逐步完善,72%的贫困户依托订单生产、土地流转、生产托管、就地务工、股份合作、资产租赁等方式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立起紧密的利益联结关系,书写了人类减贫奇迹的精彩篇章。
脱贫攻坚取得历史性成就,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但部分脱贫地区、脱贫群众发展基础还很薄弱、自我发展能力不强,防止返贫任务艰巨。因此,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意义重大。产业发展,既是促进贫困人口较快增收达标的有效途径,也是巩固长期脱贫成果的根本举措。
产业发展,要拓展产业深度广度提高效益。立足脱贫地区资源禀赋发展特色产业,能够有效提高脱贫地区自我发展能力,实现由“输血式”发展向“造血式”发展转变。进一步延长产业链条、拓展产业领域、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将小农户纳入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是应有之义。例如,发展高品质农业、绿色生态农业,开展标准化生产、专业化经营,推进种养循环、农牧结合,生产高附加值农产品;发展康养农业、创意农业、休闲农业及农产品初加工、农村电商等,延伸产业链和价值链。
主体培育,要完善利益联结实现带农联农。培育壮大脱贫地区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积极引导、支持和激励新型经营主体发挥资金、技术、市场、管理等优势,更好带动脱贫地区经济发展和脱贫人口产业增收。其中,进一步健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小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是关键一环。例如,通过订单收购、保底分红、二次返利、股份合作、吸纳就业、村企对接等多种形式带动小农户共同发展,通过统一生产、统一营销、信息互通、技术共享、品牌共创、融资担保等方式,与小农户形成稳定利益共同体。
政策扶持,要精准发力补齐资金人才短板。巩固和扩大产业扶贫成果,需要持续的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投入。进一步精准发力补齐资金人才短板、用活机制是重点。例如,通过金融支持、引入社会资本等方式,大力推进乡村产业发展,以产业振兴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发力“新基建”,推动乡村基础设施数字化转型。
开局伊始,振兴提速。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迈上新征程中,合作社人要发扬艰苦奋斗、连续作战的作风,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咬定青山不放松,脚踏实地加油干,妙笔丹青乡村振兴壮美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