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民航科学技术研究院 田 峰 齐险峰/文
中部地区在我国区域发展格局中占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2004年,我国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明确提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200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若干意见》。今年是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实施15周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发布,为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勾勒了蓝图。民航业作为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产业,在主动融入和服务国家区域战略,促进区域高质量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中部崛起”战略再升级的背景下,民航业要充分把握机遇,主动作为,助推中部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
《意见》的出台为中部地区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对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具有全局性意义。从崛起到高质量发展,充分释放出中央要求中部地区突破传统发展路径和发展模式的强烈信号,也意味着中部地区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十四五”及未来更长发展时期,中部地区将加快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做大做强先进制造业,积极承接制造业转移,重点承接产业链关键环节,提高关键领域自主创新能力,加快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技术在各领域的应用;增强城乡区域发展协同性,主动融入区域重大战略,加强与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区域重大战略互促共进;坚持开放发展,加快内陆开放通道建设,打造对外开放重要平台,提升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主要口岸互联互通水平;持续优化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对标国际一流水平,建设与国际通行规则接轨的市场体系;提升公共服务保障水平,提高基本公共服务保障能力,增加高品质公共服务供给,完善突发事件监测预警、应急响应平台和决策指挥系统。
民航主动融入中部地区崛起战略,为中部地区的崛起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中部崛起战略实施以来,中部地区民航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航空服务保障能力不断增强;旅客运输规模持续扩张,航空货运实现跨越式发展;临空经济区建设实现了稳步推进。
中部地区民航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航空服务保障能力不断提高。截至2020年,中部地区运输机场共计36个,较2005年增加13个,机场密度为0.35个/万平方公里,高于0.25个/万平方公里的全国平均水平。在枢纽机场建设方面,“十三五”时期,中部六省省会城市机场旅客吞吐量均超过千万人次,武汉、长沙、太原、合肥、南昌等区域枢纽机场功能不断完善,郑州机场国际货运枢纽地位愈发稳固。郑州、武汉、长沙机场第二跑道均已投入使用,南昌、合肥、太原机场也启动或规划第二跑道建设;武汉机场T3航站楼投入启用,郑州机场T3航站楼预计将于“十四五”末建成,长沙机场改扩建工程正式启动。民航综合保障能力的提升更好地满足了高密度的航空出行需求,夯实了区域发展基础。
中部地区经济较为发达,人口规模大且密度高,航空市场存在强烈上升需求,中部地区民航通过不断提升管理和服务水平,满足人民群众航空出行需要。2019年,中部地区机场旅客吞吐量达到1.56亿人次,2005年以来年均增长14.9%,高于全国平均增速3.1个百分点;中部地区人均民航出行次数由2005年的0.03人/次上升至0.2人/次;枢纽机场连通性不断加强,航线网络覆盖范围不断扩大。2019年,六省省会机场通航国内203个机场,覆盖全部省会城市。
图1:2005~2019年全国和中部地区各机场旅客吞吐量年均增速统计
图2:2005~2019年全国和中部地区各机场货邮吞吐量年均增速
航空货运实现跨越式发展。2019年,中部地区机场货邮吞吐量达到124.7万吨,2005年以来年均增长12.7%,远高于全国平均增长水平(7.4%)。河南、湖北、江西和安徽四省航空货运市场表现优异,其机场货邮吞吐量均达到两位数增长,其中,郑州机场年均增速更是接近20%,并成功跻身全球货运机场50强,航空货运枢纽地位愈发突出。
临空经济在促进产业升级、加快新旧动能转化和扩大对外开放、助力“一带一路”建设与促进城市群的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根据《中国临空经济发展报告2019》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底,我国已规划或建设临空经济区的机场数量为87个,其中,中部地区14个,占全国的16.1%。对于中部地区来说,临空经济作为对外开放“门户”和国际贸易“窗口”的作用更为突出。自2013年3月国务院批复的国内首个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落户郑州以来,其地区生产总值增长近7倍,形成了年产3亿部手机的产业集群和八大千亿级产业集群,已经发展成为以临空经济为引领的现代产业基地、内陆开放的高地、中原经济区核心增长极。
中部地区民航发展取得了较大成绩,但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其水平距有力支撑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仍存在一定差距。如中部地区尚未形成完善的运输机场网络,中转服务能力有待提升;航空运输规模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民航国际市场开拓落后于区域对外开放的步伐。
机场建设进度有所滞后。中部地区运输机场建设取得一定成绩,但与东部、西部和东北地区相比,增长数量和增速都不具有优势。截至目前,对照《全国民用运输机场布局规划》(发改基础〔2017〕290号)2025年建设目标,中部地区仍有13个机场尚未开工建设,距离形成完善的区域机场网络尚有较大差距。中部地区枢纽机场未充分发挥居“中”优势,中转服务能力尚有待提升。多式联运发展较为滞后,中部地区六大千万级机场中仅武汉、郑州机场已建成陆侧综合交通网。
中部地区经济实力和人口数量在全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2019年中部六省合计地区生产总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占比已达到22%,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重超过四分之一,但中部地区机场旅客吞吐量占全国的比重仅为11.5%,民航发展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相适应。如2019年河南、湖北GDP排名全国第五、第七位,人口排名第三、第十位,但其机场旅客吞吐量仅排名第17、15位。枢纽机场门户功能偏弱,如武汉机场2019年国际通航城市29个,其中洲际通航点仅5个,航班密度不够,不能很好地满足武汉作为国家中心城市的发展需求。
航空货运存在明显短板。中部地区制造业向产业链中高端攀升,必须要有高质量航空物流作为支撑。近年来,尽管中部地区高度重视航空货运发展,但发展基础较为薄弱,机场货邮吞吐量占全国比重较低,全货机数量较少,空地衔接还不够顺畅。例如,郑州机场作为国际航空货运枢纽,2019年货邮吞吐量仅为50万吨左右,排名全国第七位;武汉机场货邮吞吐量不足25万吨,仅排名全国第15位。可以说,中部地区航空物流对于消费升级、产业升级和经贸发展提供的支撑力度还远远不够,现代化航空物流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
b)当C(px,y)==C(px-1,y)且C(px,y)==C(px,y-1)时,如果Label[x,y-1]≠Label[x-1,y]则表示产生了标号冲突,此时需要更新元素Label_common[Label_index-1],记录等价标号关系;否则不需要更新数组元素。
此外,中部地区临空经济区发展仍存在一些问题和限制,如中部地区机场发展规划、临空经济区规划与城市规划衔接不够,“港产城”融合力度有待强化等。
表1: 2019年中部地区各省相关指标排名情况
注重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是推动区域整体发展的内在要求。由于中部六省民航运行分别隶属于民航华北、华东、中南地区管理局管辖,协同难度较大,传统的行政思维定式仍然存在,内外部协同合作有待进一步加强。体制性、政策性和设施性障碍体现在民航发展的一些方面,如信息资源共享、基础设施建设协同推进、航线网络整体布局等方面存在不足。此外,民航和地方之间沟通的壁垒尚未完全打通,民航在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与制造业、旅游业深度融合等方面都需要地方政府(部门)的大力配合,目前的协作力度无法达到支撑区域高质量发展的要求。
在当前双循环发展格局背景下,为更好助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对中部地区民航发展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增强民航基础设施保障能力。构建完善的综合交通体系,实现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是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和满足群众美好出行需求的基础保障。为切实落实《意见》中关于“以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公共服务共建共享为重点,加强城市间合作,推动协调发展”的要求,中部地区民航基础设施建设步伐要进一步加快,确保《全国民用运输机场布局规划》中的机场建设目标尽快完成,尽早形成完善的区域机场网路。进一步提升太原、郑州、武汉、合肥、长沙、南昌区域航空枢纽功能,支持太原、长沙、宜昌、赣州建设成为生产服务型物流枢纽。
积极融入综合立体交通网建设。中部地区交通网路发达,其中郑州是国家重要的铁路枢纽,是全国普通铁路和高速铁路网中唯一的“双十字”中心;武汉是我国内陆最大的水陆空交通枢纽和长江中游航运中心,构建综合立体交通网路的先天优势明显。中部地区民航要继续强化与其他交通方式的衔接,推进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推进空地联运技术标准创新,以交通一体化提升发展要素的流通汇聚能力,推动中部地区实现高质量发展。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党中央基于国内外形势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民航业要以更高政治站位主动作为,调整发展思路,服务好双循环发展格局。
打通国内大循环空中通道。民航业以国内出行为主的“国内大循环”已初步形成,中部地区要充分发挥“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区位优势,主动融入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民航协同发展战略,借助居“中”的优势,提升航空服务能力,融入和服务新发展格局。在发展过程中“有序竞争、错位发展”,以郑州国际航空货运枢纽,武汉双枢纽,长沙、南昌、合肥、太原等区域枢纽为依托,搭建全向全方位的航空运输通道,强化干支衔接,提高通程航班覆盖面,构建便利化、高效率的航空客、货中转服务体系。
以提升国际航空货运能力为突破点,积蓄对外发展动能。相较于国际客运市场低迷,今年以来航空货运量已超过疫情前水平。在此背景下,民航应加大国际货运市场开拓力度,为疫情过后的发展积蓄动能,避免疫情冲击演变为更长时期的滞后影响。对于中部地区而言,郑州机场国际货运枢纽地位不断提升,长沙、太原等服务型物流枢纽建设不断加快,以货运功能为主的鄂州机场加紧建设都为中部地区发展国际航空货运提供了有力支撑,接下来要重点完善国际航空货运网络布局,培育具备国际竞争力的大型航空物流企业,逐渐形成覆盖全球的航空货运网络,释放促进国际循环新动能。
《意见》明确提出中部地区“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未来中部地区将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筑造我国先进制造业新高地。
加强临空经济区建设。临空经济示范区是集聚发展航空运输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而形成的特殊经济区域,产业聚集效应明显。中部地区要进一步加快临空经济区规划建设步伐,尤其是推动太原机场临空经济区建设,助力武汉、合肥申报国家级临空经济区,提升临空经济区内的高新技术产业的比重,加快形成具有区域特色高端产业集聚区,提升中部地区产业融合发展;同时,做好机场发展规划、临空经济区发展和城市发展规划的有效衔接,促进“港产城”融合发展。
紧抓航空物流业发展新机遇,切实提升航空货运为现代产业服务的能力。中部地区要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必须与航空物流深度融合,加快航空货运枢纽建设,推动半导体、生物医药等高端制造业就近布局;增加全货机数量、优化货运航班时刻资源配置;增强空地协同能力,通过加强空地联运、空铁联运提升全流程效率;鼓励航空公司与快递物流企业强强联合,在机场到仓库、到车间、到生产线的“最后一公里”上做到高效,彻底打通断点堵点,切实提升航空货运“门到门”的全流程服务能力,从全物流链视角发展航空物流业。
中部民航加强跨区域、跨部门的协同配合,助力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民航地区管理局之间要进一步加强沟通协作,加快实现信息共享、优势互补、管理互助,满足中部地区民航在新形势下对安全、服务、运营、保障的需求。同时,民航与外部的沟通、协作需要进一步加强,建议中部地区民航继续加强与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力度,尤其在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地方旅游业发展、融入先进制造业等方面要与地方政府职能部门之间建立制度化互动平台和沟通机制,深化彼此的了解、信任和合作,持续提升民航在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中的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