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习习
(徐州丰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江苏徐州 221700)
食源性疾病是爱吃剩菜剩饭等人群的常见病,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头痛等为其常见临床症状;从危害程度来讲,可并发荨麻疹、脱水、酸中毒等疾病,也是一组包括食物中毒、肠道传染病、人畜共患传染病、寄生虫病以及化学性有毒有害物质等在内的疾病,可对患者生命健康安全带来极大伤害。食源性疾病监测体系的建设受当前监测体系不健全、报告模式不完善等影响,有必要通过经典案例分析,以此达到较佳的控制效果[1-3]。现就徐州市食源性疾病监测体系建设和现状分析如下。
临床医生负责病例信息的采集,登录江苏省“食源性疾病监测与溯源系统”或填写《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信息表》,主要内容包括:病例基本信息、临床症状与体征、初步诊断、饮食暴露史、标本采集信息等。重点关注预包装食品,将学校和学生作为食源性疾病监测的重点场所和重点人群。
①病例信息。以腹泻症状为主诉病例的基本信息、症状与体征、饮食暴露史等。②病原学检验结果。腹泻病例粪便标本的沙门氏菌、副溶血性弧菌、致泻大肠埃希氏菌、志贺氏菌、诺如病毒等指标实验室检验结果。有条件的省区市可根据实际情况增加指标。③腹泻病例统计调查。腹泻病人的门诊人数和住院人数、采集粪便标本病人数、进行病原体检验的病人数及检出菌株数等统计信息。④实验室确诊病例的调查核实。哨点医院所在地的疾控中心负责对疑似聚集性和怀疑由预包装食品引起的实验室确诊病例进行调查核实。
2020年徐州市食源性疾病共报告2 539例,2018年 2 382例,2019年2 627例。2020年病例监测省级哨点医院完成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2020年病例监测省级哨点医院完成情况表
2020年病例主要集中在6-9月,占64.2%。2016—2020年主要都集中在6—9月。2020年监测报告病例以25~34岁组病例数最多(357例),占14.06%;7~13岁年龄段的样本数最少;4~6岁年龄段的阳性检出率较高,2016-2020年趋势相同。
2020年可疑暴露食品史中以肉与肉制品最多,其次是水果类及其制品,分别占总数的23.1%和21.5%。2020年病例报告在家庭进食的数量最多,占82.37%。
2020年全市共采集病例标本412例,检出阳性标本50例,检出率12.14%。标本数低于2016—2019年。检出率低于2016年(16.04%)、2017年(18.62%)、2019年(17.32%),高于2018年(11.64%)。徐州市报告的2 539例病例中,上报不及时数530人,不及时率20.87%。
食源性疾病(Foodborne Disease)是指以食物为载体,通过摄食而进入人体的有毒有害物质(包括生物性病原体)等致病因子所造成的疾病。食源性疾病为细菌性、化学性、有毒动物、有毒动植物、真菌及毒素等。从上面的研究中可以看出,在徐州市2020年报告的食源性疾病事件上,比2019年在可疑暴露食品种类上显著降低,原因与其参与疾控预防监测机构数量增加,发现事件起数增加相关;同时,在食源性疾病检测部门监管下,食源性疾病监管不断加强;食源性疾病就诊时间多呈季节性分布,这也证明了微生物生活需合适的环境,如适宜温湿度等,且夏、秋两季需更加重视食源性疾病发生。
文献资料数据进一步佐证,信息监测挖掘体系框架有助于解决旧模式中过度依赖哨点医院手工上报的漏报和延误瓶颈问题,提升政府部门预防和控制食源性疾病的主动监测能力;通过应用“互联网+食源性疾病”整体体系架构模式进行设计,利用数据挖掘技术自动获取食源性疾病患者数据,并通过机器学习模型的分析推理,组成科学、规范、平稳和高效的自动监测识别和早期爆发预测体系[4]。不断完善食源性疾病监测体系,改进检测方法,扩大监测范围,更加全面反映出食源性疾病流行病学特征[5]。基于食源性疾病监测体系建设中面临的监测机制不完善、监测质量不高、信息化建设标准不统一和数据利用不充分等问题,在应对策略上,要通过培养医务人员报告意识,以目的为导向适当调整监测策略,推进基于地方公共卫生区域平台的食源性报告信息标准化,探索基于食源性疾病监测结果的食品安全评价体系,努力提升食源性疾病监测实效[6]。
综合来讲,当前我国对食品安全监测方面更重视,正在逐步建立与完善食源性疾病监测网络。监管部门通过检测识别出食品中存在的安全隐患,并提出了合理正确的解决方案,确保食品更安全。该体系下,通过协同病例监测系统、爆发事件信息的检测系统、细菌的分子溯源系统、主动监测情况分析及其上报及时率等,在徐州市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徐州市食源性疾病监测体系建设尚不完善,有待通过主动性监测达到较佳的效果。徐州市食源性疾病监测体系建设问题不可忽略,临床有待通过针对性建设达到较佳的监测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