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慧清
一、研修背景
校本培训的形式多样,目的是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而以传递理论为主的培训更多地从理念上对教师注入新的教学思想,唯有教学实践研究才能真正提高业务能力。广州市荔湾区的环市西路小学以学校的需求和教学方针为中心,紧密结合课程改革工作,通过组建教师核心组,开展课程统整课题研究,以探索课程新领域,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二、研修过程
(一)准备阶段
2016年,学校计划进行课程改革,拟以综合实践活动为切入口,初步构思“以校园剧为载体的课程统整”。这个构想大胆创新,没有其它学校的做法可供参考,改革实验举步维艰。于是,学校成立课题核心组,明确研究任务和研究对象(小学中年段学生),向各学科“招兵买马”,选拔愿意参加课题研究的教师组建校园剧课程统整核心组(以下简称“核心组”),先让科组一部分教师干起来,再带动其他教师加入。2017年和2018年的8月,核心组利用假期时间回校,研读各学科的课标和三、四年级教材,找到不同学科知识点之间的连接点与整合点,以知识结合点作为主题,实验班制订班级活动计划,设计活动方案。
(二)实施阶段
1.进行课堂实践研究,探索校园剧生成规律
课堂教学是校本研修的落脚点,校本研修不能离开课堂教学实践,不然只会成为“空中楼阁”。以每个班级生成一部校园剧为学习目标的课程如何开展?没有前人可鉴的操作,只能摸着石头过河,正所谓“实践出真知”,核心组教师踏上了艰难的研究摸索之路。2017年9月至2018年1月,三十多位来自各学科的教师在“三无”(无教材、无教参、无专业戏剧师资)状态下,带着三年级学生边学边做——认识戏剧,学写剧本,制作道具,排演,汇演……摸索出校园剧课程模式:认识戏剧+阅读与体验+戏剧活动。
2018年2月至2019年7月,三、四年级进行实验,运用校园剧课程模式开展活动,经过实践检验、反复研讨,归纳出校园剧活动“五导五自”实施策略。校园剧“五导五自”策略为“导—自创编”“导—自导演”“导—自排演”“导—自制作”“导—自评价”。
2019年9月至2020年4月,原来进行实验的三、四年级升为四、五年级,新冠肺炎疫情中断了2019学年第一学期的主题活动“未来社区”,但“停课不停学”期间,课题组教师仍坚持进行网课校园剧课程统整实验,以“五导五自”策略,围绕“抗疫”主题组织学生进行编剧,制作道具、背景,角色配音,小视频拍摄,网络排练等戏剧活动,生成的优秀抗疫校园剧参加中国可持续发展教育委员会的比赛获得可喜的成绩,学生被评为活动的“卓越领袖”,课题组的教师被评为“卓越指导教师”。
2.坚持学术教研,提高教师课程统整能力
为了提高教师的研究能力,学校充分利用校外资源,邀请理论水平高的教育专家多次给教师进行授课,给校园剧课程提出了宝贵建议,进行经验和理论传授。在专家的指导下,核心组的教师们大胆创新,利用学科课程统整,培养学生的整体素养、综合思维方式、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校园剧课程成为学生最喜欢的课程。核心组教师分若干小组进行研讨,并根据新理念进行集体备课,教师自荐上试验课。课后集中分享经验,听课教师点评,执教教师写好反思。每个周二下午进行课例实践和集中研讨。例如,开展“开题课的做法”“小组合作制的运用”“戏剧表演在学生学习中的运用”等主题进行探讨;又或者以工作坊模式进行课后反思,集体备课,教学策略共商等……核心团队带着课堂深入课程研究,阅读理论专著,共学、共研、共享、共赢,言论自由,互帮互助,每位教师发挥个人所长推动课程的进展。每个学期末,进行校园剧课题的总结汇报会,实验教师写汇报材料,专家点评,邀请外市学校的行政和教师观摩交流。经过两年高强度的教研,教师学科统整的研究及实施能力得到了提升,并总结出校园剧生成模式、“五导五自”实施策略。
3.开展案例研究,推进学生核心素养培养
课堂改革实验研究除了研究教学怎样教,还有研究学生怎样学。为了加强对学生自我发展的研究,核心组设计了学生活动手册,学生定期填写记录下活动过程的心得体会,为教师的案例研究提供了第一手材料。期末,教师撰写案例,从课堂教学发生的现象,从学生行为表现进行个案分析,发现教育教学规律,及时总结经验。
4.进行问卷调查,促进教师研究反思
课题带动研究,目的是为了提升教师研究水平。在研究中期阶段,2019年1月,学校对核心组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了解教师对课题的认识与理解;对小组研究的状态和结果进行描述;让教师自评在课题研究中发挥的作用,陈述开展课题研究的设想,等等。问卷调查促使教师们回顾研究过程,对目前阶段性工作进行一个初步的分析,并对今后的研究有更清晰的方向。
5.开展子课题研究,提高教师科研能力
为了推进课程的发展,让研究更深入细化,同时增加教师加入课题研究的参与度,全面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核心组教师组成4个子课题组,围绕“校园剧E-STEA的研究”“校园剧生成模式”“学生的自主发展”“教师的四导”等进行研究。每个组写了立项申请书,2019年7月,“在校园剧生成过程中教师‘四导策略的应用研究”“以校园剧为载体的非物质E—STEAM的研究——为环市西路小学为例”“满天星校园剧课程生成模式的实践研究”“以校园剧为载体促进学生自我发展的策略研究”通过了广东省小课题的立项。为了提高科研的质量,教师的教研由每周一次,调整为单周教研,双周自主性学习。核心组的教师既是课程的开发者、实施者,也是课题研究者。虽然工作量大,但是教师们负重前行,從教书到开发课程,到教学研究,在实践、学习、反思、总结、改进中,不断提高研究能力。每学期期末的课程统整总结会议,四个课题组都汇报了阶段性的研究成果,及时总结,从中发现教育教学规律,更好地指导课程工作,整个团队从教学型教师向研究型教师的方向发展。四个子课题于2021年7月结题。
6.收集积累材料,制作教学资源包
从课题开展初始,核心组教师课前课后做好课程资源的收集和积累,及时把教学使用的设计、课件、视频,以及课堂照片、课后反思等归类放入电子资源包,为后来的校园剧课程任何教师提供了宝贵的教学资源和可借鉴的实施经验。
三、研修成效
1.跨学科集备。核心组教师向研究型教师的方向发展,教师的研究能力在实践中得以提升。我们建立了一个多学科的教师研究团队,弥补没有全科教师的遗憾。同时,打破传统的单学科教学观念,通过跨学科集体备课、集体教研的方式,研究出跨学科整合的课堂教学方式。
2.教学研究成为一种常态。教师们不只在教研时间讨论,还通过QQ群、微信组及时交流对课程的想法,甚至在走路时、地铁中、公车中也会讨论教学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四、总结反思
课题带动教师开展教学研究,通过“实践——教研——培训——自学——提炼——总结”,使教师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树立素质教育思想,落实课改理念,努力使一部分教师成为学科带头人和研究型教师。以课题研究形式带动教学实践,基于教学实践的校本培训让平均年龄四十多岁的核心组教师在无教材、无参考、无专业戏剧师资的情况下实践,走出舒适区,走出了教学研究的自我创新之路,创造出一个个教学的惊喜。
责任编辑 陈 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