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胜源
在刚刚过去的2021年广东省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中,化学试题第20题工艺流程题,表面上是一道普通的题目,但笔者通过深入的思考,发现了几个值得思考的教学问题,在此与同行共勉。
题目:(广东中考2021.20)牙膏中常用碳酸钙粉末做摩擦剂,利用石灰石(杂质不溶于水和酸)制备纯净碳酸钙的一种方法如“题20图”。
(1)反应①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操作Ⅰ的名称是_______。
(2)反应②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该反应属于_______反应(填基本反应类型)。
(3)该方法中,用稀硫酸代替稀鹽酸对制备碳酸钙是否有影响?判断并简述理由________________。
(4)大气中CO2含量不断上升,会导致_________。我国在联合国大会上提出:努力争取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请提出一条实现“碳中和”的措施_________。
[答案:(1) CaCO3 CaO+CO2↑ 过滤。(2)Na2CO3 + CaCl2 2NaCl + CaCO3↓ 复分解。(3)有影响,稀硫酸与氧化钙反应生成的硫酸钙是微溶物,会降低碳酸钙的产率。(4)温室效应,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
题目的难度不大,考查的方式也是常规的,考查内容是教材中的基础内容,而且问题创设也直白,学生取得高分不是难事。但如果撇开题目的难易和分数的高低,从命题意图出发,分析题目深层意义,或许会给我们的教学观念带来不一样的转变。
一、重视化学模型构建的教学观念
题目分析:本题目第(1)(2)问可以直接使用化学模型来解决。反应①的方程式考查的是难溶碳酸盐高温分解反应模型:MCO3MO+CO2↑(可适用于CaCO3、BaCO3 、MgCO3、CuCO3等物质高温分解书写);操作是固、液互不相溶的分离模型:过滤;反应②的化学方程式是复分解反应模型:AB+CD=AD+BC。两种产物是由溶液B和溶液C反应得到的,且都是盐类物质,根据初中掌握知识,其基本反应类型只能是复分解反应,再根据复分解反应模型逆推,反应方程式很容易写出。解决这两个设问只需用平时教学建立的模型就可以,不需要我们化大量时间将整个工艺流程弄懂。
引发思考:在平时教学中,教师要有构建教学模型的意识,引导学生将化学上的常见的规律、反应、表述等建立学习模型,通过建模的形式让学生将知识梳理清晰,加深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例如,金属置换反应模型:AB+C=BC+A、金属氧化物与盐酸反应模型:氧化物+酸=
对应盐+水、氢气还原金属氧化物反应模型:氢气+氧化物金属单质+水、仪器气密性检验模型、检验O2、CO2等气体表述的模型等。平常的教学中养成将规律性的知识点建立模型,不仅能让学生在考试中应对自如,也能使学生平时学习更加条理性,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方法。
二、树立从理论到实际的教学观念
题目分析:本题目第(3)问,用稀硫酸代替稀盐酸对制备碳酸钙是否有影响?这个问题如果只从理论上考虑,可能答出“生成微溶物CaSO4覆盖在固体表面,阻止反应进一步进行”,这样的答案不是题目的要求。如果结合实际情况,我们就要考虑生产的实际问题——产率。如果我们选择了H2SO4溶液,那么生成的CaSO4是微溶物,会有大量CaSO4落在不溶物中,会造成产率大大降低,明显是不符合实际生产需要。从实际生产考虑才有更大意义。
引发思考:从这道题中可以看出,化学的教学是要将知识应用到实际之中。实际的生产就要多考虑实际的问题,如何择优方案,如何去弊存利等。在平时教学中,我们要贯彻实际应用的教学理念,引导学生工业上问题多从实际角度思考。例如,在工业生产中时,要从硫酸铜溶液中回收金属铜时,铁是要过量的,我们在设计和分析工艺流程时,还必需考虑过量铁的处理问题,这就是理论与实际的区别。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引导学生将化学知识置于实际生产中考虑,感受理论与实践的联系和区别。这样,知识才有价值,学生的思维才更加开阔。
三、构建从知识到实践的教学观念
题目分析:此工艺流程实际是由粗的碳酸钙转变为较纯的碳酸钙,知识点就是一个除杂的过程,如果只从知识角度分析,我们是可以设计除杂的流程。但此题目巧妙设计了工艺生产流程的情境,就转变为一道与我们生活相关实际生产工艺,这一华丽的转身,让学生不但要掌握化学知识,还深刻认识到化学知识有了实践应用,感受到化学知识的力量。这就不仅仅是知识的考查,更是能力的培养,是化学素养的提升。
引发思考:如果没有让学生感受到化学知识是有价值的、可实践的、有意义的,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就不高,学习变得枯燥无味,教学自然是艰难的。在平时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真实情境要给化学知识赋予生命,通过解决实际问题的方式接受新知识,通过合作方式、讨论、争辩等实践方式提升学生学习能力,通过成功体验来增进学生学习动力。例如,学习氢气时,我们可以通过氢能汽车中氢气的来源和提供动力原理作为切入点学习氢气的制备和性质。学习二氧化碳时,可以结合现在提倡的“碳中和”理念,讨论处理二氧化碳的原理和方法。除了引导学生在课堂中讨论化学的应用外,如果有可能,让学生走出校园,实地参观附近的化工企业,制作一些化学小教具,开展一些化学小实验,亲身感受化学的作用。潜能一旦被激发,一切是可期的。
四、养成关注社会热点的教学观念
题目分析:本题目第(4)问,先提出CO2含量上升会导致什么样的环境问题,然后结合国家政策提出治理方法。当然,治理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这是一个开放式的问题,合理即可,主要是引导学生关心社会热点问题。
引发思考:“碳中和”是社会热点问题,是国家未来的战略目标,是提高人类生存环境的重要举措。题目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引导学生从自身做起,形成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并能对与化学有关的社会热点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激发学生参与社会建设的意识。在平时的教学,老师要引导学生认识到化学是可以改善环境、改善生活的,自觉养成环保意识,积极参与社会热点问题的讨论,提出合理建议,为环保作贡献。例如,中科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与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等院内外研究团队联合攻关,创制了一条利用二氧化碳和电能合成淀粉的人工路线——ASAP路线等讨论。这些社会热点问题的引入和讨论让学生更加深刻认识到化学意义。
对中考试题的研究不要停留在知识层面,我们更加需要的是其对我们平常教学的指导作用。研究中考题,要认真领悟出题者的意图,深入思考题目背后的意义,主导我们的课堂。中考题是风向标,是引导教学改革的一面旗帜。
责任编辑 温铁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