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春萌
在当前减税降费的背景下,增值税税率降低、企业所得税关于小规模纳税人的认定标准放宽、资源税等小税种在一定条件下可减半征收等,各种税收优惠政策增加。在经济增长的背后,带来的是我国纳税人数量呈爆发式增长,回归专管员管理模式来管理如此庞大的纳税人必定不现实。因此,将大数据运用到税收评估中,建立风险预警和数据分析系统,对庞大的纳税人的涉税信息进行合法性、合理性分析,对涉税数据进行准确高效的采集、评估、分析,不仅能提高对税源的监控,防止税款流失,而且可以防范税收风险,提高征纳效率。
准确性是纳税评估的首要需求,涉税信息的来源具有多样性,来源于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包含企业直接间接的涉税信息。在进行现金流、物流、发票分析时,需要在定量分析上进行定性分析,准确分析出企业经营情况,进行纳税评估。面对海量数据,对数据的分析、处理、运用就显得尤为重要,其中,准确性是首要需求,是开展后续工作的关键。
信息是动态的,会随着纳税人经营情况的改变而改变,并且改变的数量及速度非常可观。从纳税评估流程来看,税务机关运用信息进行分析评估所需涉税信息已是二次信息,税务机关运用信息进行海量纳税数据进行纳税分析,既需要评估企业实际税负率是否超过行业预警值,也需要对企业各具体税种、异常变动指标进行评估,包括横向对比和纵向对比。因此,信息的及时性对纳税评估尤为重要,滞后的信息必定影响纳税评估结果。
大数据时代所采集的信息多种多样,相同的信息会以不同载体表现出来。比如在对企业“三流一致”进行分析时,会存在物流不一致的情况。因为企业经营业务如果是转卖等,可能会造成这种现象的产生,所以在一定程度上会增加税务机关的检查成本。目前的税务评估是采用计算机与人工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在大数据时代,纳税评估的目标之一是成本最小化,即采用最小的信息采集、信息处理成本来进行纳税评估。
1.金税三期工程亮点。在税收大数据时代,我国金税三期工程具有诸多亮点。亮点之一,建立了全国统一的征管平台。金税三期工程对海量纳税人的涉税数据进行了分类处理,使税务机关可以利用大数据更加了解企业的经营情况、规模大小以及风控水平,通过行业平均税负率、营业成本变动率、耗水耗电量等指标,找出企业异常数值,发现风险点,防范税收风险。亮点之二,构建了现代纳税服务体系。金税三期工程将多项业务整合到一个系统之中,使业务的办理更加便捷。另外,金税三期工程支持直接申报、邮寄申报、数据文电等多种申报方式,方便纳税人,减少纳税成本。再者,金税三期工程通过数据分析和辅助决策支持平台,提供纳税人评价纳税服务的渠道,为税务机关改善工作提供思考。亮点之三,实现了税务管理系统信息化。大数据时代下的金税三期工程改进原有传统的税收征管流程,运用计算机技术,构建了一个更加数据化、信息化、科学合理化的税收管理信息系统。
2.金税三期工程系统不足之处。一方面,数据的采集不够全面深入且信息难以归集。企业的涉税信息繁多,而采集的信息关系到后期纳税评估的准确性,金税三期工程在部分数据的采集上缺乏主动性,导致数据缺乏真实性。在数据归集方面,税务机关对于没有设立机构场所,但有来源于我国所得的非居民企业无法建立唯一的档案,相关信息难以归集。另一方面,相关涉税信息运用水平较低且数据分析能力有限。在大数据时代,各级税务机关在数据的分析处理上能力高低不同且各自为政,总体上缺乏对数据进行深入细致分析的能力。
在逐步探索和实践中,税务机关已经摸索出20余个有效的评估模型,在风险预警和评估管控中起到了有力作用。在纳税数据庞大的今天,税务评估借助大数据分析,使纳税评估工作从定性分析走向定量分析,从一元走向多元,有效引进外部数据,进行数据处理整合,构建起多方位的纳税评估体系,从行业风险、税种风险、征管风险和纳税人遵从度等方面展开评估,加强实践检验,发现现存问题,为下一步改革提供借鉴。
1.内部瓶颈。同类型的税收风险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纳税评估模型失效。数据的不全面及评估模型的局限性会导致评估工作出现内部瓶颈,主要表现为数据之间缺少勾稽关系,数据挖掘不到深层。
2.外部瓶颈。纳税评估工作需要多方数据融合。目前,部门间数据传递壁垒依然存在,导致评估成本增加。数据采集缺乏规范性导致评估工作不能深入进行。另外,纳税评估缺乏先进的技术作支撑,深层次的挖掘仍需要人工分析进行,增加了税收风险。
定期向税务机关报送企业生产经营情况等数据是纳税人的法定义务,纳税人自行提供的数据是税务机关进行纳税评估的重要来源。随着申报方式的多样化,越来越多的纳税人选择用网上申报来代替现场申报,逐步实现无纸化申报。在这种采集模式下,信息主导权在企业,税务机关在信息采集上处于被动地位。
税务机关信息库包括企业税务登记、在线开具发票信息、纳税申报信息等,税务机关可以提供纵向对比某一企业的营业成本变动率、进项税变动率等涉税信息,分析该企业在税种税负方面的变化而进行纳税评估和防范化解;同时,税务机关通过构建纳税评估模型,对行业平均税负率、增值税发票开具情况等进行横向分析,判断企业的纳税风险。
但另一方面,税务机关内部征管系统数据只是基于纳税人报送的资料和基础征管信息的基础性数据,在真实性和准确性方面,仍然需要税务机关利用第三方资料综合分析作进一步识别。
第三方信息的获取在纳税评估中至关重要。仅仅通过纳税人自行报送和税务机关数据库的资料,无法对纳税人的风险进行全面系统分析。因此,在纳税评估时,往往需要通过第三方数据,比如运输公司开具的发票、耗水耗电量情况等对纳税人信息进行分析。通过部门信息交换、互联网查询等方式提供的数据,更具真实性和准确性。
但是从征管的角度来说,第三方资料获取难度较大,信息渠道复杂,纳税人涉税信息隐蔽不易察觉,比如与自然人之间的涉税信息分散且隐蔽,取证难度较大,这对我国税收征管提出了巨大挑战。要实现从第三方获取的信息朝着准确、高效的目标发展,就必须解决技术瓶颈,打破部门壁垒。
数据的准确性和可信性是纳税评估的首要条件,各地税务机关都应重视数据的采集和存放,优化税务部门内部数据库,建立以国家统一税务平台为中心的采集模式。
1.增加非结构化数据采集。加强对重点税源户和跨地区交易税源户的信息采集。根据行业特点,应对行业建立涉税信息评价体系,对于超过预警区间的企业进行重点分析,对于以前年度存在偷漏税行为的企业重点筛查,确定高风险纳税人。增加非结构化数据的采集,有利于掌握母子公司之间、集团内部间的涉税信息,有利于税务机关查找税收风险,加强防范。
2.增加可视化服务内容。目前各地税务机关有各种各样的查询纳税人涉税信息的模块,但是不同的数据库可能会在分析数据时难度加大。而通过增加可视化服务内容,可以拓宽分税种查询等功能,包括可以根据历年数据,设置风险预警值,查询纳税人在全国范围内的纳税情况。
3.拓展众包模式。众包模式即国家将统一应用平台中的数据风险点分批分配给各级税务部门。这种方式有利于跨地域查找发现问题,提高数据处理运用能力,帮助各级税务机关发现风险点,解决疑点难点,为各级税务机关提供信息支持。大数据背景下,拓展众包模式将会得到越来越广泛的运用。
大数据时代,海量的纳税人涉税信息对税务机关的信息采集效率提出了巨大挑战。因此,要提高税务机关的储存能力、计算能力和处理能力,就必须依托于大数据技术对涉税数据进行处理和计算。利用大数据技术首先进行信息采集,再依托云数据技术进行数据处理,建立在大数据技术上的纳税评估信息采集系统,能更直观迅捷地为税务机关提供服务。
1.数据共享平台是实现跨部门交流的重要手段。数据共享平台可以实现跨部门信息共享和部门协作,打破部门沟通壁垒,以浏览器为采集平台,税务机关无需做出修改,即可完成工商登记、房产登记等信息的自动采集。该系统可以增加纳税人涉税信息的准确性,解决涉税信息分散造成效率低的问题。
2.数据共享平台可以实现资源整合。各地税务部门可根据本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税源分布情况、企业遵从度情况利用数据共享平台,将对纳税人纳税情况、业务量大小等数据进行整合,将个性化的本地区数据与统一平台数据相结合,提高纳税评估效率。
3.开发纳税评估数据应用软件。纳税评估数据应用软件具有花费低、信息采集准确、操作简单、应用对象广泛等特点,能有效减少征纳成本,满足税务机关对信息的准确性、及时性、可靠性需求。纳税评估应用软件可以通过不同税种的不同特征提高数据的使用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