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线上信贷风险防控探析

2021-12-12 19:00薛晓娟
中国农业会计 2021年4期
关键词:信贷业务信贷金融机构

薛晓娟

目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变,个人消费替代出口和投资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引擎。我国消费信贷市场对推动消费需求增长、提升普惠金融服务水平和经济可持续发展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依托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技术的进步,社会征信体系的逐步完善,各金融机构纷纷布局个人线上信贷业务,尤其是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线上信贷产品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未来,个人线上信贷业务必将成为个人信贷重要的增长极。然而,对于大多数商业银行来说,信用风险是最主要的风险,即使客户尚未违约,但其信用评级下降,承担的信用风险也会相应增加。

一、发展现状

个人线上信贷产品,主要是指交易主体借助互联网,运用大数据建立多维数据模型,在线上完成信息发布、客户自主申请、系统自动审核、合同签订、资金提取等全部或者部分业务环节,实现全线上自动处理,最终实现交易双方资金的融通。该模式区别于传统信贷的最大特点,就是打破了传统银行网点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减少了对物理网点和线下人工的依赖,可以更快地响应客户需求,提高资金融通效率,降低资金融通成本,提高客户体验。

2013年以来,互联网金融业务快速发展,商业银行经营受到较大冲击。为了应对互联网金融时代的竞争,商业银行开始调整发展战略和服务理念,创新产品以及改变服务方式,不断推出符合互联网金融特点的个人信贷产品。工行推出融e贷,农行推出网捷贷,建行推出快贷,中行推出中银E贷,招行推出闪电贷。2017年12月1日,央行联合银监会共同下发《关于整顿“现金贷”业务的通知》,要求无场景现金贷必须暂停放款。现金贷和场景贷最大的区别是,现金贷资金去向不明,场景贷有明确的消费需求和资金去向。目前,场景贷已成为金融机构新的博弈点。各家金融机构纷纷将现金贷业务转型为教育、家装、医美、车险、商户、专业市场等场景贷款。

目前,个人线上信贷产品大部分是信用贷款,主要是基于客户征信、单位、收入、职务等信息来确定客户还款能力,进而确定客户授信额度,通过线上认证客户身份,实现秒批秒贷,增强客户体验。为了规范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业务经营行为,促进互联网贷款业务健康发展,银保监会制定并发布了《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管理暂行办法》,自2020年7月17日起施行。对于完全依赖大数据,没有任何人工参与而获取授信额度、消费用途的个人线上信贷产品,额度最高均为20万元;如果是线下人工调查、面谈面签等获取的授信额度、消费用途产品,额度可以提高到30万元。

二、主要风险点

个人线上信贷产品的推出,正在改变着客户的金融消费习惯,影响着越来越多的年轻客户群体将目光从传统金融业务转向互联网金融领域。个人线上信贷产品的核心是风险控制。技术、资本、数据、市场等资源的优化整合,将是未来的发展趋势。目前,商业银行个人线上信贷产品的共同点是将产品镶嵌在掌银上,通过手机客户自主申请获取贷款。商业银行提前通过征信、自身代发工资、社保、公积金等系统,提取客户的收入、工作单位、婚姻状况、信用情况、学历、职称等级、职务等基础信息,再设置多维模型,对客户进行精准画像,将筛选的优质客户预授信额度在系统展示;对于系统没有提取到的优质客户,就需要线下工作团队进行人工准入将相关信息提取出来,通过人工测算,将准入的优质客户预授信额度在系统展示。

《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管理暂行办法》施行后,如果想要提高额度,需要人工参与调查进行线下审核。但无论是系统抓取准入还是人工准入,个人线上信贷产品普遍存在以下风险:一是人员配置少或者能力不足带来的操作风险。线上信贷业务对于银行金融科技应用能力和风险管理的要求很高,原来的管理模式和组织架构已不能完全满足要求,需要构建符合线上信贷业务开展的业务团队。由于信息不对称,在客户准入借款时,对客户基础数据的正确有效提取至关重要。二是信用风险。借款人如收入、身体、家庭发生重大变故,导致借款人无力还款;由于信息不对称,借款人出现风险信号时,金融机构无法在第一时间监测到,导致贷款到期后出现逾期还贷。三是系统研发迟缓、更新不及时带来的系统性风险。如获客少、问题多、需求不匹配、收益覆盖不了成本、黑客攻击等等。四是资金被挪用无法及时监测。如客户将资金取现用于监管部门不允许的非房贷资金流入的房地产、股票、基金、民间借贷等领域,由于金融机构系统滞后,无法做到事前防控。

场景贷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明确资金用途,但是需要有精而专的线下团队来开疆拓土,这样一来,结构、流程、参与者更为复杂,需要格外注重风险防控。由于信息不对称,合作过程中可能存在以下风险:第一,场景欺诈(虚假交易)。一是借款人与合作机构合谋骗取贷款并向合作机构支付服务费;二是合作机构通过虚构借款人资料和信息,制造虚假交易套现。第二,信用风险。借款人收入、身体、家庭出现重大变故,导致借款人无力还款。第三,操作风险。合作机构或银行员工因能力有限造成对客户还款或交易识别出现重大失误。场景贷中,提高合作机构员工道德水准和风险意识至关重要,销售人员是风控第一道关卡,要避免员工联合诈骗。

三、风险防控措施

为了降低道德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和其他风险,金融机构可以采取如下防范措施。

(一)把好贷前准入关口

适时、准确地识别风险是风险管理最基本的要求。一是做好手工签字、人像和介质控制。个人线上信贷产品依靠的是手机银行,获取客户贷款前签字或者人像以确保是客户本人操作,可以省去催收中的许多麻烦,同时也可为客户负责,使贷款安全性更高、体验更好。二是利用大数据为客户精准画像。充分利用公积金、社保、税收、征信、医保等大数据,优化设计个人贷款准入模型,对客户收入、身体状况由系统后台自动判断,系统审批授予额度。同时,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金融科技在个人贷款上的应用,使得金融机构在贷款客户选择和相关信息收集上更加准确,金融机构可以通过大数据信息选择特定客户群体,可以精准地为客户提供相应的贷款额度。三是人工渠道辅助。针对无法通过系统自动准入的客户,可以通过人工渠道准入,同时还将人工采集数据和大数据获取数据进行比对,进一步控制风险。这就要求金融机构不断培训自身员工和合作机构人员,持续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有效提升业务素质,尽量避免操作风险和道德风险。

(二)进行贷中监测

金融机构需要不断更新、优化系统和信贷产品设计,利用大数据、移动互联等技术,将社保、公积金、税收等系统与放贷系统互通互联,第一时间监测客户收入、身体变化,尽早发现进而更好地规避因信息不对称、客户经理人为操纵、用款人还款能力变化等可能引发的风险。同时,做实场景,建立合作机构、POS商户黑名单和欺诈客户名单,一旦发现联合转移用途行为,即刻纳入禁入名单,禁止其合作和申请。

(三)做细做实贷后管理

一是建立有效模型,通过各种监控技术,动态捕捉风险指标的异常变动,判断其是否已经达到引起关注的水平或已超过阈值,及时监测预警,一旦发现客户未按期归还贷款或挪用贷款资金,立即按照“谁准入、谁负责”的原则,要求专属客户经理进行贷后管理。二是及时进行贷后催收,立即电话联系客户,询问其是否忘记还款还是出现了其他风险;如还不行,可安排专人上门催收,查看实情,与客户面商,签订还款协议等,尽量降低风险;上门催收无果,需要立即着手进行司法催收,通过法律手段维护正当权益。三是做好客户信息维护,指定专人定期对客户进行电话回访,核查联系方式有无变化,包括联系电话、地址、工作单位等;如联系号码无效,可登门“拜访”,查找、核实有效联系方式,并及时在系统更新。

(四)增加保证人、抵押物或质押物

当前,金融机构线上贷款主要为信用贷款,对于额度较大或者评分略低但信用度较好的借款人,可以适当要求增加保证人、抵押物或质押物,从而降低风险。对于抵押类贷款,也不能放松警惕,2021年1月1日起实施的《民法典》对居住权有了新的界定,抵押合同中也要对此有所明确。

总之,无论风险防控做得怎样严密,只要是贷款就会有风险。目前,我国信用环境已逐渐成熟,年轻消费者更在意自身的信用评级,通过日常小额消费信贷的积累,信用好的客户可以获得更多的额度和更低的融资成本。金融机构要多进行征信宣传,促使客户从内心深处不愿逾期。人人都重视信用,将形成良好的资金融通氛围。大数据技术是银行业适应互联网金融环境、探索风险防控的科技抓手,具备较高的开放度和更迭性。个人线上信贷业务将是各大银行的主推业务,个人线上贷款将渗透到生活的各个角落。各金融机构应该充分利用移动互联、大数据等技术,不断深化个人信贷业务经营模式、服务模式、业务流程和产品制度的变革,积极研究满足客户需求、降低经营成本、获取更多效益的个人信贷业务互联网发展模式,不断探索个人线上信贷业务风险防控路径。

猜你喜欢
信贷业务信贷金融机构
基于风险管理的商业银行信贷业务内部控制的研究
聚焦Z世代信贷成瘾
破解小额信贷发展难题 促进农村经济健康增长
一季度境内金融机构对外直接投资17.79亿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