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时代”农村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思考

2021-12-12 07:25孙宇鑫
黑龙江粮食 2021年8期
关键词:后疫情时代医疗卫生公共卫生

□ 孙宇鑫

(哈尔滨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黑龙江 哈尔滨 150056)

新冠疫情发生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揽全局,果断决策,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组织动员全党和全国人民力量,坚决采取各项防控措施,推动疫情防控工作取得积极成效。目前,我国疫情形势逐步趋于平稳,疫情防控已由应急状态转入平战结合的常态化防控阶段。做好新冠肺炎等重大传染病疫情常态化防控,农村是重要阵地,同时也是疫情防控的薄弱环节。健全完善农村公共卫生体系,加快补齐农村公共卫生体系短板弱项,对于提高突发重大传染病应对能力,构筑疫情防控的坚固防线,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加强农村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意义重大

公共卫生体系是维护人民身体健康、公共卫生安全和经济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新冠疫情发生后,各级党委和政府充分认识到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坚持问题导向,着力推动完善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显著提高了应对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和水平。但是,与我国面临的公共卫生安全形势相比,与人民日益增长的健康需要相比,我国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水平仍有较大差距;特别是由于城乡发展差距和历史欠账的原因,作为公共卫生体系的组成部分,农村公共卫生体系更加薄弱。进入“后疫情时代”,补齐农村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短板,织牢织密公共卫生防护网,对于健全完善国家公共卫生体系,推进乡村振兴和健康中国战略,保障亿万农民身体健康,提升亿万农民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一,加强农村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党的十九大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科学论断,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历史任务,在我国“三农”发展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一项重要任务。而农村公共卫生体系则是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中不容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受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影响,我国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不均衡矛盾突出,农村公共卫生体系十分薄弱,特别是这次新冠肺炎疫情,更加充分暴露了农村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短板。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加快补齐这个短板,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第二,加强农村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是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应有之义。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指出“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强调要“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全科医生队伍建设”。进一步确立了人民健康在党和政府工作中的重要地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健康中国,“要坚持公平公正原则”,“要完善国民健康政策,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要保障低收入群体、弱势群体稳定获取健康资源的能力”。目前,我国农村人口占人口总数的近40%。加强农村公共卫生体系建设,逐步解决公共卫生服务不均衡、不充分问题,提高农村公共卫生水平,让广大农民群众共享健康成果,是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应有之义,对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广大农民群众根本利益,更好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加强农村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是提高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的内在要求。公共卫生应急管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农村地域广阔,人口众多,是社会治理的重点和难点,也是疫情防控的薄弱环节。强化农村公共卫生体系,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夯实农村治理体系基础,确保广大农民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维护广大农民切身利益,是提高社会治理能力的内在要求,更是体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

二、当前农村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存在的短板和差距

农村公共卫生体系作为公共卫生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对于城市而言,其公共卫生基础更加薄弱,短板更加明显,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农村公共卫生基础设施薄弱。农村医疗卫生机构配置不充足,医疗设施和公共卫生服务资源严重滞后,农村公共卫生服务网络主要有乡镇卫生院以及村卫生室、私人诊所等,整体医疗设施设备简陋,防护物资短缺,公共卫生服务功能有限,很难完全满足农民医疗卫生需求。乡镇卫生院标准化建设滞后,村卫生室功能不足,缺乏防治传染病的基础条件。县乡村三级网络协作联动不紧密,公共卫生一体化运行机制尚未形成。

二是农村公共卫生人才匮乏。乡村公共卫生人力紧张,专业人才缺乏,整体素质不高,业务水平不强。乡村医生队伍不稳定,收入低,保障条件差,缺乏职业吸引力,人才流失严重,难以留住和引进专业人才从事乡村公共卫生服务工作。乡村医生缺乏常态化的培训机制,知识更新难度较大。

三是农民防疫意识亟待提高。农村环境存在卫生死角和盲区,生活垃圾乱扔、粪污乱堆等现象时有发生,卫生环境“脏乱差”现象依然存在,带来传染病滋生传播的风险隐患。农村地区婚丧事宜大操大办仍然盛行,经常串门走动和聚餐聚会,我行我素;农民普遍缺乏卫生专业知识,主动防护意识不高,没有养成戴口罩、常洗手、勤消毒等良好习惯。

三、完善农村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思考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实践表明,农村既是疫情防控的重点,又是疫情防控的薄弱环节。因此,进入后疫情时代,加强乡村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加强农村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既要立足当前,针对新冠肺炎疫情暴露出的问题,有针对性予以推进解决;更要着眼长远,聚焦广大农民群众公共卫生需求,着力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全面提升农村公共卫生服务能力。

一是完善农村公共服务体制机制。推进县乡村医疗机构一体化建设,完善县乡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立医疗卫生机构协作机制,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探索实践远程医疗服务。建立疾控机构和乡村医疗卫生机构联动机制,明确职能分工和协作关系,强化乡村医疗卫生机构在公共卫生体系中的前哨作用,实行传染病报告首问负责制,确保一旦发生传染病疫情及时做好信息报告。

二是强化农村医疗卫生机构建设。将农村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纳入十四五规划,加大农村公共卫生事业投入力度,加强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基础设施建设,合理确定建设标准和建设规模,完善硬件设施装备条件,配备必要的诊疗、检验、影像、急救、核酸检测等仪器设备,建设传染病隔离病房以及发热哨点诊室,提高医疗救治和卫生防疫能力。加强公共卫生信息化建设顶层设计,完善传染病监测预警系统,推动信息化链条向基层延伸,打破信息孤岛。

三是强化基层公共卫生队伍建设。建立农村公共卫生人才定向培养机制,缓解基层人才短缺问题。加强乡村医生队伍继续教育,建立常态化培训机制,优化乡村医生学历结构,提升乡村卫生人员能力水平。健全城市医疗卫生机构医护人员支援乡村公共卫生服务机制,带动提高乡村医疗卫生能力和服务水平。建立农村公共卫生应急预备队伍,加强队伍装备和防护物资储备,强化应急培训演练,增强应对公共卫生安全风险能力。健全完善乡村公共卫生人才使用评价激励机制,提高乡村公共卫生人才待遇,确保乡村公共卫生人员获得合理收入,增强职业吸引力和认同感,吸引更多专业人才投身农村卫生健康事业。

四是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完善乡村公共卫生设施,完善公共卫生长效管理体制,大力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扎实推进厕所革命,清理农村积存垃圾和粪污,加强消毒灭源工作,确保村庄面貌干净整洁,改善农村环境卫生面貌。倡导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引导农民养成戴口罩、勤洗手、勤消毒、讲卫生等良好生活习惯,改变不良习惯,提升自我防护意识和文明卫生素质。要加强畜牧养殖从业人员的宣传教育,从源头上防范人畜共患传染病发生风险。

五是巩固全民抗疫战线。落实乡镇党委政府、村两委责任,完善干部常态化下沉、社会动员和网格化管理等工作机制,发挥村干部、网格员、党员和志愿者的积极作用,强化农村一线防控网络。加强农村公共卫生治理,组织动员村民参与疫情防控和公共卫生工作,构筑群防群控的良好局面。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倡导节庆新风,引导农民移风易俗,革除陈规陋习,简办婚丧嫁娶,自觉做到少聚集、少聚会、少聚餐,保持公共卫生安全意识,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

四、结语

加强农村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事关亿万农民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事关乡村振兴战略和健康中国战略实施,意义十分重大。农村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既是当务之急,更是长远之举,不是一时之功,不会一蹴而就,需要持续用力,久久为功。只有建立起常态化的公共卫生保障机制,才会不断完善农村公共卫生体系,提升农村公共卫生服务能力,提高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增强广大农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猜你喜欢
后疫情时代医疗卫生公共卫生
广西医科大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一流学科建设成效
《医疗卫生装备》杂志稿约
《医疗卫生装备》杂志稿约
“后疫情时代”的管理新焦点:办公环境
掌控“后疫情时代”的五大商业趋势
进击“后疫情时代”
中国首个P4实验室:服务全球公共卫生安全
为了医疗卫生事业健康发展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绩效管理的对策
公共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