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课标对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提出了以下要求:重视学生综合素养和关键能力的培养;要坚持以生为本,创造性地挖掘教材内涵;指向数学学科要点,让学生体会数学思想,感悟数学模型的构建过程;重视课堂师生、生生互动,创建良好课堂学习情境;重视学习评价,引导学生自主、积极地参与课堂活动。基于此,笔者提出提升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四点建议,以期为广大高中数学教师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中数学;高效课堂;教学建议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437(2021)28-0030-02
为落实对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工作,高中数学教师在课堂上要转变过去“教师讲课、学生听课”的模式,重构以学生为本的数学课堂,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激活学生数学学习意识,营造轻松、活跃的学习氛围。本文从教材、教学主题、课堂互动交流、过程性评价四方面提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建议,以期促进高效数学课堂的构建。
1 尊重教材,创造性地应用教材
教材是教学的基本依据。对于教材,不能仅限于“用”,而是要创造性地挖掘教材的内涵,使其更好地服务课堂教学。一些教师只是照搬教材,没有认真分析教材,也没有深刻挖掘教材知识点,未能领会编写者的意图和想法,导致课堂教学沉闷、无趣,学生丧失学习热情。教材涵盖丰富的数学知识和教学思想,教师要尊重教材,理解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材作为学科教学的“风向标”,教师不能草草浏览教材内容,照本宣科地讲解相关知识点,而要深入挖掘教材所具有的教育价值,明晰课程教学理念,对教材中的每一句话、每一幅图、每一道题都要认真思考,站在编者视角去整合整个教材的知识点,从而优化课程教学。因此,教师要充分备课,厘清课堂教学脉络,对数学知识点、数学解题方法和思路进行分析,衔接好课堂导入、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归纳总结等环节,提升课堂教学质量[1]。
如在讲解函数的概念时,教材中给出的函数的概念如下:设D、M为两个非空实数集,按照某一确定的对应规则 f,使得对于集合D中的任意一个数x,在集合M中都有唯一确定的数 y与之对应,则称f为定义在集合D上的一个函数,记作 y= f(x)。其中,x为自变量,y为因变量,f为对应关系,集合D为函数 f(x)的定义域,集合M={y|y= f(x),x∈D}为函数 f的值域。
教师可结合教材内容,将关于函数概念的知识点呈现出来,让学生围绕函数概念展开分组讨论,帮助没有理解的学生进行二次消化,再延伸与之相关的函数习题,让学生快速掌握本节教学重点。教材是相对固定的,但教法可以随着学生的学习情况而变化。教师只有深刻理解教材,根据学情需要,灵活创设数学学习情境,才能让学生学懂、学会数学[2]。
2 指向教学主题,帮助学生巩固数学知识
一些教师认为,课堂教学的过程就是让学生解题,学生解的题多了,自然就能掌握数学知识点。事实上,围绕数学知识点来进行课堂设计,要明确教学主题,这样才能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标。如果将数学概念课、数学定理课变成数学习题课,就偏离了教学主题。数学知识体系中,概念是基础,也是数学逻辑起点,学生对数学概念搞不清,对解题方法不理解,即便是会解某道题,也不懂变通。重视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发展,就要关注对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面对数学概念“是什么”“为什么”“怎么用”的问题,教师要明确教学主题,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相关概念,让学生看懂、听懂、吃透概念,再延伸到习题训练,逐步深化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认识。
如在学习“数列”相关知识时,教师要对数列的基本概念进行重点讲解,指导学生掌握数列的求和公式及通项公式。接着,拓展与数列相关的题目。如题:已知数列Sn是等差数列{bn}的前n项和,且n∈N*。如果b3=8,S10=25,求S6。对于该题的求解,教师可先引导学生回顾等差数列的求和公式和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再将题设条件b3=8,S10=25代入公式求解出等差数列,最后计算出S6等于多少。学生只有准确理解了数列的概念,才能靈活运用相关求和公式、通项公式解题。因此,教师要启发学生的逻辑思维、抽象思维,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积极探索的学习品质,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发掘学生的创新潜能。
3 重视课堂互动,给予学生合作交流机会
在数学课堂上,学生是学习主体,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在创设课堂情境时要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鼓励学生合作、交流。教师要借助提问引导学生展开交流,搭建公平、开放、自主、合作的学习平台,让学生独立思考、勤于交流,在讨论中碰撞思维,在交流中探究数学问题。学生是问题的参与者,在课堂上,教师可以结合问题将学生分组,以组内合作的方式,深化学生对数学知识点的理解,增强其数学表达能力和合作意识,提升高数学学习效率。数学知识相对抽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启发学生的数学想象和探究精神。学生只有切实体验到数学的趣味性,才能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课堂探究,才能弄清楚数学题目的意图,找到解题的方法和思路。
如在学习“不等式”时,对于不等式题目,其本质是进行“等价变形”。教师要指引学生在变形时关注变量的取值范围,找出遗失的,去掉多余的。不等式的证明方法是很多的,常见的有作商比较、作差比较。如题:a,b∈R,求证a2+b2 ≥ 2(2a?b)?5。可对所证不等式进行移项变形,得到a2+b2?[2(2a?b)?5]=a2+b2?4a+2b+5=(a?2)2+(b+1)2 ≥ 0。由此可知,该命题成立,当且仅当a=2,b=?1时,等号成立。该题的证明思路就是利用作差比较法,要想证明a大于或等于b,只需要证明a?b ≥ 0即可。通过对不等式进行“等价变形”,得到求证结果。
4 重视过程性评价,激活学生数学参与意识
新课标将数学核心素养作为育人目标,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发挥过程性评价的优势,通过评价来引导学生参与数学知识的探究过程,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课程评价要多样化、多元化,教师不能以过去的考试成绩作为主要的评价标准,要立足数学课堂,注重对学生的过程性评价。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教师要精准把握学生的学习状态,以评价来激活学生的思维,抓住学生的注意力,纾解学生的厌倦情绪,让每个学生都能够从教师的过程性评价中获得激励,进而学会相关数学知识[3]。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在评价学生时,教师要善于围绕教学目标设置问题,通过合适的问题来指引学生找准解决问题的方法。
如在学习“函数 y=Asin(ωx+φ)的图象”时,教师应结合上述函数解析式创设相关情境。在一些物理研究、工程技术领域,形如 y=Asin(ωx+φ)的函数较为常见,其中A、ω、φ都是常数。教师可提出问题:我们之前学过哪些函数的图象,这些图象是用什么方法来作图的?请同学们思考函数 y=Asinx的图象与函数 y=sinx的图象有何关系?y=sin(ωx+φ)的函数图象与 y=sinx的图象有何关系?最后再思考 y=Asin(ωx+φ)的图象与正弦函数 y=sinx的图象有何关系?从中可以归纳出哪些规律?教师以问题导入,引领学生展开思考,帮助学生搞清楚函数图象的作图规律。可以得出,y=sinx的图象可以根据A来判断其纵坐标的变化,当A>1时,纵坐标伸长;当A<1时,纵坐标缩短。同样,y=sin(ωx+φ)的函数图象与 y=sinx的图象与φ的變化有关,表现在横坐标的平移关系上。由此,教师再回过头来看 y=Asin(ωx+φ)的图象,让学生从正弦函数曲线出发,通过平移变化、横坐标、纵坐标的伸缩变化来得到 y=Asin(ωx+φ)的图象。教师在整个探究中要对学生的认知进行解读、分析,对个别学生进行指导,以客观、科学、有效的评价打开学生的数学思维,帮助学生吃透和解决数学问题。
总之,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兼顾对学生认知、情感、兴趣、态度等的引导和培养,立足课堂,创造性地挖掘教材内容,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激发学生参与数学探究的热情;明确教学主题,帮助学生巩固数学知识;善用过程性评价,以评价来指引学生突破数学难点,让学生在交流、合作中,深化对数学知识点的理解,提高数学学习成效,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卞春梅.提高高中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研究[J].数理化解题研究,2021(3).
[2]苑忠旭.优化课堂教学过程环节 提升高中数学教学效益[J].理科考试研究,2014(11).
[3]陆娟.抓住课堂教学过程,提升高中数学教学效益[J].考试周刊,2010(26).
【作者简介】
何思源(1982~),男,汉族,江苏扬州人,本科,一级教师。研究方向:高中数学试题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