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生活中来 到生活中去

2021-12-11 11:07朱祺
理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 2021年5期
关键词:生活化教学高中物理教学策略

朱祺

【摘 要】“从生活走进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是物理课程标准提出的教学理念。此理念在物理教学实践中的落实,需要教师开展生活化的教学活动。在组织高中物理教学活动的时候,教师应以生活为切入点,挖掘生活化内容,创设生活化活动,实现物理教学的生活化。本文将从挖掘生活化内容、创设生活化活动两方面入手,具体阐述高中物理生活化教学策略。

【关键词】高中物理;生活化教学;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437(2021)28-0024-02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了生活化的教育观点,如关注学生生活经验,引导学生迁移生活经验;指导学生在熟悉的生活现象中进行物理探究,学会从生活中学习物理;引导学生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现实生活等[1]。这些观点为教师指明了物理生活化教学的道路。所谓的物理生活化教学是指在开展物理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根据物理知识,从生活中挖掘物理现象,应用多种方式引导学生与物理现象互动,使学生在物理思维的作用下,深入地掌握物理规律、理解物理知识,同时锻炼、发展学生的物理学习能力。基于物理生活化教学的内涵,在组织高中物理教学的时候,教师要着力挖掘生活化内容,创设生活化活动。

1   挖掘生活化内容

生活化内容是开展物理生活化教学的基础。生活化内容来源于现实生活,同时,生活化内容也要契合物理教学内容。

物理教材是物理知识的载体,物理教材中具有诸多生活化内容,为教师开展生活化教学提供了便利。在教学之前,教师需要以物理教材为基础,寻找其中的生活化内容。在教材中寻找到了生活化内容之后,教师要走进现实生活中,从生活中挖掘物理现象,丰富教学内容,促进物理生活化教学效率的提高[2]。

以“牛顿第三定律”的教学为例,教材借助生活物品引导学生操作实验,借助实验现象,探究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等物理知识,这节课的知识在生活中很常见,是具有生活性的。这就为接下来深入地挖掘与之相关的其他生活化内容提供了便利,同时也夯实了生活化教学的基础。在分析了教材内容之后,教师在现实生活中寻找与之有关的其他内容,并围绕这些内容设计教学方案。具体来说,教师可寻找到这样的生活现象:在奔跑的过程中,脚踩到了西瓜皮。在课堂上,教师可提出问题:在奔跑的情况下踩到西瓜皮,人是向前摔倒呢?还是向后摔倒呢?学生尽管对这一生活现象很熟悉,但是没有对此现象进行认真的思考,所以在解答这一问题时会有一定难度。接着,教师可以展现其他的生活情境:在乘坐公交车的时候,如果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公交车突然启动,乘客是向前倒呢?还是向后仰呢?如果公交车突然刹车,乘客会前倾还是后仰呢?此现象可以用学过的牛顿第一定律来解释,由此,学生会在生活化内容的引导下,回忆所学,迁移经验,自主解释公交车刹车的问题。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答第一个问题,此时学生便能顺利解决。由此可以看出,借助生活化内容展开高中物理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更有效地理解物理知识。

2   创设生活化活动

课堂教学活动化是物理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课堂教学活动化是指教师在课堂上,根据教学内容创设多样化的活动,将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贯穿到教学的各个阶段,使学生掌握物理知识,同时锻炼物理能力。在高中物理生活化教学中,教师要应用生活化内容创设生活化

活动[3]。

2.1  创设生活情境,引发思考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认为,情境是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情境是以适宜的教学内容为基础的,生活化内容则是创设生活情境的基础。在生活情境中,大部分学生会被熟悉的生活现象所吸引,并对生活现象中存在的问题产生兴趣,从而自主地进行思考。

以“平抛运动”的教学为例,在课堂导入环节,教师可先在讲桌上摆放一个垃圾桶,接着,站在距离讲桌不远的地方,将手中废弃的粉笔头沿着水平方向投向垃圾桶。在投掷的过程中,第一次力气过大,粉笔头没有被投进垃圾桶中;第二次力气过小,粉笔头也没有被投进垃圾桶中。教师如此投粉笔头的动作,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之后,教师根据投掷粉笔头的情况提出问题:刚才老师投的粉笔头做了什么运动?这种运动有何特征?在问题的引导下,学生主动地进行思考:粉笔头开始的运动是水平的,受到重力的影响,轨迹是曲线。根据学生的思考情况,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从桌面上水平飞出的小球在不受阻力的情况下的运动情况,引导学生观察现象并进行分析,再说明原因。教学实践表明,通过创设生活情境,能够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思考,为接下来进行深入的物理探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2.2  创设操作活动,驱动探究

教育家杜威提出了“在做中学”的理念,他将“做”作为学生学习的主要途径。实验是物理学科的重要内容,也是学生进行探究的基础。利用生活材料引导学生进行物理实验操作,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动手探究物理规律的机会,还可以使学生透过现象发现物理规律,提高物理学习效率。所以,在物理课堂上,教师可根据教学需要,为学生提供一些生活材料,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4]。

以“牛顿第二定律”的教学为例,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先利用弹簧测力计、砝码等实验材料引导学生操作,借助实验现象探究失重现象。在学生对失重现象形成了初步的认知之后,教师可为学生提供生活材料——透明的水球。接着,教师指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操作:用针在水球上扎一个小孔,用力挤压水球,此时水球中的水会在内外压力差的作用下喷射出一条喷泉,小组中的另外一个成员用尺子切断水流。通过操作,学生会发现,水流无法被切断,验证了“抽刀断水水更流”。然后,教师指导学生无初速地释放水球,让水球做自由落体运动,让学生重点观察水球在做自由落体运动的过程中是否出现断流情况。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学生发现水断流了。由此,学生对水为什么会断流产生了浓厚的探究兴趣,教师即可指导他们应用本节课所学到的知识进行探究,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主动地与小组成员互动交流,通过思维碰撞,初步认知此现象的原因。教师立足学生合作探究得到的原因进行点拨:当水球和水处于自由落体状态的时候,水对水球内部没有力的作用,此时水球内外的压力差为零,所以,水是无法流出来的。基于学生的认知情况,教师继续发问:为什么宇宙飞船行驶在外太空的时候,宇航员无法测量出任何物体的质量呢?借此驱动学生迁移实验现象,对完全失重现象进行思考。

通过上述案例可以看出,在物理课堂上利用生活材料引导学生进行操作,可以使学生借助实验现象理解物理知识,并通过物理知识解释现象,增强理解效果,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2.3  创设实践活动,引导应用

学以致用是物理课程标准对高中物理教学提出的要求。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指导他们走进生活,用物理思维思考生活现象,用物理知识解决生活问题。在物理课堂上,学生通过与生活化内容互动理解物理知识后,接下来就需要应用物理知识解决生活問题,借此实现对知识的内化。所以,在高中物理课堂上,教师要创设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应用物理知识。

以“自由落体”的教学为例,在学生理解了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之后,教师可创设以下实践活动:在一个盆子中装水,人站在高处,抛下一个石头,保证石头做自由落地运动,用秒表测量从抛下石头到石头落水的时间,以此估算抛下石头的位置与水面的距离。这样的活动具有趣味性,很容易调动学生的参与兴趣。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学能够应用所学物理知识解决问题,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综上所述,在开展高中物理教学的时候,教师要挖掘生活化内容,创设生活化活动,使学生在课堂上发挥主观能动性,由浅入深地探究生活中的物理知识,通过生活化内容理解物理知识,锻炼物理学习能力,提高物理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郭艳艳.基于生活化理念下高中物理教学的有效探索[J].中华少年,2019(28).

[2]张如军,车玫芳.高中物理教学生活化的研究——以“电磁学”为例[J].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19(18).

[3]娄斯若.让高中物理走近学生生活[J].试题与研究,2019(20).

[4]向卫东.高中物理教学中结合生活物理现象的重要性与教学方法探析[J].学周刊,2019(22).

猜你喜欢
生活化教学高中物理教学策略
高中化学反应原理学习难点及教学策略研究
统编本初中文言文选文变化及教学策略
初中数学绝对值概念教学策略
“初高中物理衔接知识”融入中考试题的评析与启示
高中物理传送带模型简析
关于提高小学生识字实效的教学策略
高中物理实验
生活化教学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影响探析
数学课堂中实施生活化教学的研究
切入学生生活构筑地理生活化课堂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