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媒体融合为短视频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契机,也促使各主流媒体开始走上改革创新之路。人民日报等主流媒体纷纷入驻抖音平台,逐渐适应短视频内容的生产特点,探索出以UGC为素材、PGC为主导的短视频新闻传播形态。人民日报抖音号以碎片化的视听表达、情感化的叙事策略,在15秒内为人们讲述中国故事、传递中国文化,同时充分发挥出主流媒体在移动社交平台上的影响力和宣传力。
关键词:人民日报;短视频新闻;抖音;视听表达;叙事策略
中图分类号:G220.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1)19-0032-03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移动终端的普及,我国网民数量不断增长,网民对于媒体产品、内容等的需求更加多样化,移动短视频平台应运而生。截至2021年6月,我国短视频用户规模为8.88亿,较2020年12月增长1440万,占网民整体的87.8%;网络新闻用户规模达7.60亿,较2020年12月增长1712万,占网民整体的75.2%[1]。由此可见,作为公共表达新渠道的移动短视频正改变着人们的社交形式和获取信息的方式。面对短视频这位不速之客,以报纸、电视作为主阵地的各主流媒体纷纷转型,主动适应短视频平民化、碎片化、社交化的媒介模式与受众接收习惯,开启短视频新闻传播新模式,加快主流媒体与移动短视频的融合进程。
一、主流媒体与移动短视频的融合创新
短视频平台发展初期的内容大多以过分娱乐化的视频为主,内容相对稀缺,内容质量良莠不齐。为拓宽传播渠道、满足用户多元化需求,短视频平台急需转型,这也与媒体融合的改革目标不谋而合。在寻求与移动短视频平台融合发展的過程中,主流媒体纷纷入驻抖音、快手等,以创新的手段和严谨的态度进行内容创作,在走出了主流媒体尴尬困境的同时,也满足了短视频用户多元化的需求。
(一)移动短视频进入蓬勃发展时期
移动短视频的出现始于新技术的发展,进而盛行于各大社交平台上,主要指依托移动终端,适合在移动网络状态下观看的、网民参与度高、传播形式灵活的一种移动社交媒体,时长几秒到几分钟不等。相较于微博、微信等静态泛内容传播方式,移动短视频以其富于创造性的动态画面和音乐优势,精准的算法推送机制,迎合了新媒体时代受众碎片化的阅读习惯和视听需求,成为备受网民喜爱的新型内容传播方式[2]。
作为移动短视频头部产品,抖音以鲜明的碎片化属性吸引大批用户。截至2020年8月,抖音日活跃用户数已超过6亿,月活跃净增用户2735万,占据短视频平台头部[3]。抖音发展初期,内容广泛涉及生活、美食等领域,新闻报道方面还处于懵懂阶段,发展并不成熟。2018年,抖音开始转型,从产品定位、用户定位到内容运营都开始发生转变,不再拘泥于年轻市场,而是积极向社会型靠拢,在视频内容和形式上进行调整和规范,主题大多以正能量为主。至此,短视频开始逐渐改变舆论表达方式,在信息传播上扮演着重要角色。
(二)短视频新闻成为信息传播新形式
短视频平台虽然丰富了网民的生活,满足了其自我表达的需求,但也出现泛娱乐化等问题。短视频平台需要严肃、专业化的媒体来充实其社交内容。2014年11月,新华社推出15秒短视频新闻,短视频逐渐应用于主流媒体的新闻报道中。短视频新闻是指不超过5分钟的视频新闻[4],能在短时间内迅速抓住人的眼球,高效率传达新闻信息。数字化时代,受众对媒介新闻报道呈现方式的要求越来越高,简单的文字和图片已经满足不了受众的需求。移动短视频应用于新闻报道,不但使用户有更强的现场体验感,而且降低了信息接受标准,推动着新闻生产模式的更新。面对短视频丰富的信息资源,主流媒体需积极应对,以官方发声占据舆论中心,再次树立主流媒体的新闻价值与核心导向。
(三)人民日报与抖音的深度融合
在媒体融合过程中,人民日报实行移动先行策略,于2018年9月正式入驻抖音,以“参与、沟通、记录时代”为宗旨,旨在用权威声音沟通党政民生,传达主流价值观。截至此文成稿日,人民日报抖音号粉丝量达1.4亿,累计71.6亿次获赞。其中2019年9月26日题为《武警部队排头兵蒙眼踢正步》的短视频新闻,以3601.2万次赞位居视频点赞量总榜第一。人民日报抖音号大多以15~20秒的短视频新闻为主,内容生产以UGC为素材、PGC为主导,以满足不同题材新闻报道的需要。在“7·20”河南郑州暴雨期间,人民日报抖音号新闻素材大多源自河南武警、山东消防等媒体账号。在此期间,人民日报抖音号利用自身资源优势,提供第一手现场资料,并通过对素材进行二次加工,充分发挥媒体优势,对舆论形势进行了正确引导。
人民日报借助抖音平台优势传播优质新闻内容,既提升了自身的传播力、影响力,又促进了优质新闻内容与短视频平台的有效融合。
二、人民日报抖音号新闻生产的视听策略
由于时间的限制,短视频新闻并不能完整讲述一个新闻事件,这就要求新闻编辑选取具有震撼力、戏剧性的新闻片段,让受众在短时间内能详细了解信息,并实现情感的爆发。而要想搭建情感性场景,仅靠有冲击力的内容还远远不够,还需要视听元素的完美配合。为适应短视频平台短平快的特点,人民日报抖音号在新闻生产的视听策略上也作出了相应的调整。
(一)解说型字幕应用的常态化
在多手段的融合中,文字占据重要之地,如果没有文字,图片、视频等内容会呈现出一种离散状态,而文字可以很好地将各要素进行有机整合。短视频新闻解说型字幕与电视新闻字幕不同,它们字体较大,重点信息还会用红、黄等醒目色彩加以标注,以帮助受众迅速获取关键性信息,了解新闻事件。人民日报抖音号解说字幕以白色、黄色为主,字数不受限制,大多运用叙述性、情感化的语言增补信息。例如人民日报抖音号于2021年7月15日发布的一则关于地铁志愿者的短视频新闻,新闻以《最帅连滚带爬大一新生获59800元奖学金》为题,15秒的时间里,编辑去除了同期声,仅用关键性的救人视频片段、志愿者受伤膝盖的特写加上解说字幕,就把一个奋力救援电梯摔倒乘客的大学生志愿者形象描绘得十分丰满。在短视频新闻中,解说型字幕不仅是平面化的解释性符号,更是凭借直观通俗的形象满足受众第一眼视觉需求。
(二)注重音乐的符号魅力
对于社交媒体来说,文字不再是唯一的符号呈现方式,视频、音频也成为普遍的符号模态[5]。短视频平台能够满足新闻传播需求,便是利用配乐营造一种贯穿始终的情绪氛围,进而高效聚合多重符号。
人民日报抖音号积极贴合抖音平台特色,短视频新闻配乐多样,与新闻题材紧密相连。在关于展示中国军人形象的新闻中,大多选取《Touch The Sky》这首慷慨激昂的音乐曲目,强烈的卡点节奏配合中国军人的整齐步伐,很好地将中国军人的气势展现出来;在发布政务类新闻时,人民日报采取同期声加配乐的形式,《Rain》等大气的配乐使短视频新闻既有传统电视新闻的严肃感,又可满足短视频平台年轻受众的需求;在讲述正能量社会故事时,多次采用《听我说谢谢你》等有较强记忆点、传唱度高的歌曲,以渲染故事主人公在某一瞬间的平凡举动带给人的感动。主流媒体借力流行音乐进行表达,实现了短视频新闻的软着陆。曾有学者认为为新闻配乐会有主观者意图,但也有不少人指出音乐在电视新闻报道中有着无可代替的应用价值[6]。通过主流媒体的探索可见,短视频新闻中的配乐对新闻的视听传播而言有着显著优势。
(三)弱化记者形象
短视频新闻可直观生动地展示新闻事件及场景,让受众快速感悟,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因此短视频新闻开始弱化记者形象,更注重新闻的时效性和现场性。短视频新闻通过选取整个新闻的高潮部分,添上细节,配合字幕、音乐等视听语言,让新闻在沉浸式传播中迅速感染观众。以人民日报点赞量为700.5万次的一则关于执勤辅警的新闻为例,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在抗疫一线坚守的执勤辅警午休时席地坐着吃泡面,因放心不下过往车辆,吃一口三回头,看到来车立马放下刚吃几口的泡面,前去检查。这则短视频很好地利用现场画面说话,不需要记者的采访,仅通过细节动作便刻画了坚守在一线岗位的人员的形象。
不同于电视新闻,短视频新闻能够充分利用文字、视频、音乐等视听元素,实现个性化、情感化表达。短短15秒的时间内,通过极具视觉冲击力的视頻、图片,配以能瞬间带动人类情感的音乐,以充分吸引受众。这是短视频新闻视听策略的魅力所在。
三、人民日报短视频新闻叙事的新特征
人民日报入驻抖音平台初期并没有发挥出舆论力,由2018年发布的新闻可见,其画面尺寸不定、字体大小不一、内容主题模糊不清。在不断探索中,人民日报抖音号找到了一条属于自己的正能量、情感化的新闻宣传道路,以传递中国情怀,主要传播题材分为主题人物、政论观点、热点事件、温情故事四大类。
(一)人格化叙事塑造正能量角色
人是新闻事件的主角,更是主题精神的集中体现。短视频新闻在短时间内讲述故事很难,但塑造一个经典人物形象很简单。与内容为王的基因不同的是,新媒体是以人为根基的文化[7]。具体的人是抽象精神的载体,可以触发人们的共鸣心理。人民日报抖音号对于经典人物形象的塑造大致分为三类:社会焦点人物及领导、部队官兵、平民百姓。其中人民警察、消防官兵、退役军人等形象获得了极高的点赞量。在人民日报抖音号发布的新闻报道中,以展现中国军人形象为主题的新闻破千万视频点赞量占比最高,其中题为《武警部队排头兵蒙眼踢正步》的短视频新闻点赞量达3525.7万次,居目前点赞量榜首。这些军人、士兵的形象传递了最真实的爱国主义精神、英雄主义情怀,能够激发受众强有力的民族自豪感。
除了军人形象,生活中的平民英雄也是新闻焦点,例如“我叫钟南山,是胸肺科呼吸科的医生”“经历川航生死备降,乘客与机长的重逢”等讲述正能量人物的故事,均获千万以上的点赞量。这些人物身上承载的职业精神、表现出的责任意识,给人以强烈的精神鼓舞,因此获得了较高的关注度。
(二)围绕热点事件进行官方报道
面对社会热点事件,主流媒体要保持自身影响力,及时跟进重大新闻事件,及时发布准确信息,对受众进行正向引导。人民日报具有独特的政治资源和媒体资源优势,可以第一时间呈现重大事件新闻现场。自入驻抖音以来,人民日报抖音号密切关注社会热点,就“郑州暴雨”“新冠肺炎”等多起热点事件进行连续一手报道。同样,在对外问题上,人民日报也通过碎片化形式、视听手段,将外交部的观点与声音传达到每个百姓身边,报道新闻事件,回应社会关切。人民日报抖音号体现了主流媒体短视频新闻报道的严谨与创新,在重大新闻事件中及时传播真相、传达声音,既维护了主流媒体的权威,在留言互动中又提高了用户参与感,塑造出具有责任感的媒体形象,在议程设置中凸显其舆论影响力。
(三)情感化表达触发普遍共鸣
无论是在传统媒介还是短视频平台上,主流媒体都要发挥出传播中国优秀文化精神、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作用。而在主旋律传播过程中,情感化的表达更容易让受众理解并接受。情感传播以一些常见的情境、特定的主题和叙事模式为基础,激发个体和集体的情感,引起民族认同感,促进舆论发展[8]。对于情感化的表达,人民日报一共分了两个类别,一类是对底层人物生存状况的分析,例如“无腿女孩渭梅女,你努力的样子真美”等;另一类是对各行各业职业坚守精神的赞美与弘扬,例如“把呼吸器让给战友的21岁消防战士,谢勇”等。这些暖心故事简单但充满正能量,虽然没有过多元素,但仅通过生动的画面细节便能触及受众情感,用最简单的元素完成情感叙事,感动受众。
情感化表达就是以最振奋人心的画面、最能引发共鸣的场景、最鼓舞人心的话语进行舆论宣传。人民日报抖音号利用情感宣传,激发人们的文化认同感,从而传递正能量。
四、结语
短视频新闻是主流媒体与短视频平台融合创新的产物。通过人民日报抖音号可以看出,主流媒体正积极适应短视频平台的生产模式,在不断探索中生产出既具有短视频平台特性,又能保持传统主流媒体新闻权威性与影响力的内容产品。人民日报抖音号成功用短短15秒的时间讲述了中国故事,传递了中国声音。其通过文字、配乐等视听形态进行沟通交流,引起共鸣。用碎片信息代替完整叙事,以极具视觉冲击力的新闻片段表达正能量主题,增强了媒体自身公信力,也继续助推主流媒体短视频新闻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第4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21-08-27.
[2] 匡文波,杨梦圆.媒介融合背景下主流媒体移动短视频传播策略研究——以“央视新闻”抖音号短视频传播为例[J].新闻论坛,2019(6):23-25.
[3] 2020年抖音大数据报告[EB/OL].抖音微信公号,http://www.360doc.com/content/21/0114/10/57935769_956798706.shtml,2020-01-05.
[4] 周逵,孙宁忆.社交媒体时代的视频节目创新[J].新闻与写作,2013(6):42-45.
[5] 肖珺,张驰.短视频跨文化传播的符号叙事研究[J].新闻与写作,2020(3):24-31.
[6] 陈辉,高鹏.音乐在电视新闻中的形态及其应用价值研究[J].当代电视,2014(11):107-109.
[7] 彭兰.短视频:视频生产力的“转基因”与再培育[J].新闻界,2019(1):40.
[8] 蒋晓丽,何飞.情感传播的原型沉淀[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报),2017,39(5):12.
作者简介 张源真,硕士在读,研究方向:电视编导与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