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建党伟业》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探析

2021-12-09 01:16徐金娟初文杰
新闻研究导刊 2021年19期
关键词:电影

徐金娟 初文杰

摘要:电影《建党伟业》全景式再现了从辛亥革命爆发到中国共产党成立这十年间中国所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影片蕴含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如浓烈的爱国主义情怀,伟大的建党精神,放眼世界、立足中国的品格,闳放求实的胆识以及志同道合的爱情等。这些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对于培养观影者的爱国主义情操,赓续红色血脉,形成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作风,涵养有容乃大的气度和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电影;《建党伟业》;思想政治教育元素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1)19-0010-03

课题项目:本论文为2020年度山东省艺术教育专项课题“中国电影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研究”成果,项目编号:ZY20201349;青岛农业大学2021年度思想政治教育课题“中国主旋律电影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研究”成果,项目编号:QNSZ2021015

2021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一百年前,一群新青年高举马克思主义思想火炬,在风雨如晦的中国苦苦探寻民族复兴的前途。”[1]电影《建党伟业》再现了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叙述了中国共产党创建的艰辛历程。作为一部主旋律影片,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

一、爱国主义情怀

“爱国主义是长期生活在一定疆域里的人民在历史上逐渐形成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深厚的感情。这种感情集中表现为对自己祖国的炽烈热爱和无限忠诚,表现为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表现为人们争取自己祖国的独立富强而英勇献身的奋斗精神。”[2]

(一)国家有难,匹夫有责

1918年11月,一战结束,14万华工浴血奋战为中国赢得战胜国身份。12月25日,政府派团出席巴黎和会,群情鼎沸。陆徵祥率中国代表团参加巴黎和会,他们大义凛然、据理力争,为维护国家的权益作出了贡献。然而,日本攫取了德国在山东的一切权益。顾维钧义愤填膺,爱国之情溢于言表,代表们拒绝在《凡尔赛和约》上签字。

巴黎和谈失败,积压近百年的民族情绪像火山一样爆发出来,陈独秀、李大钊“顺乎潮流,推波助澜”,在他们的发动和领导下,北京学生举行示威游行,向北洋政府施压,以夺回山东的权益,五四运动爆发。李大钊、邓中夏、匡互生、方豪等慷慨激昂地演讲,谢绍敏咬破手指写血书鼓舞士气,他们高喊“誓死力争,还我青岛”“保卫国土、捍卫主权”“严惩卖国贼”等口号,火烧赵家楼。随后,全国各地工人罢工、学生罢课、商人罢市把斗争推向高潮,工人阶级第一次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二)救国救民,上下求索

武昌起义的胜利,没有改变中国的命运。为了实现国家的富强、民族的复兴,无数志士仁人上下求索,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为了“结束王朝,停止战争,走向共和”,孙中山辞去了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統之职,1913年发动二次革命武力讨袁,失败后流亡日本,1915年于日本与蔡锷见面,共商讨袁大计,1917年在广州非常国会声讨张勋复辟,发起护法运动。宋教仁为推动政党政治,杀身成仁。蔡锷以带病之躯誓师讨袁,率军入川,第一军第六支队支队长朱德骁勇善战,护国军大败吴佩孚。1915年陈独秀从日本回国,创办《新青年》杂志,传播先进思想,1917年在北京大学演讲,声讨张勋复辟,他与李大钊并肩作战,提倡新文化反对旧文化,二人经过深思熟虑和反复思考,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并约好“南陈北李”,传播马克思主义、发动和组织工人,积极开展建党工作。毛泽东在长沙加入光复新军,半年后退伍,也曾坚持每日冷水洗浴,宣扬健体救国的思想,后因北洋政府无能,对自己的主张产生了怀疑,几年来苦思冥想、寻求真理,也曾想赴法学习,也曾主编《湘江评论》,率驱张代表团赴京请愿,终在1921年作为长沙代表前往上海参加中共一大。1919年冬,蔡和森、蔡畅、向警予、陈毅、聂荣臻等分批前往法国勤工俭学,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周恩来在天津领导学生运动被捕,在狱中坚持斗争,宣传马克思主义,出狱后不久,赴法勤工俭学,参与创建中共旅欧支部,为中国革命储备了重要的政治力量。

影片中无以计数的爱国志士在国家危难之时挺身而出,在国家风雨飘摇之时上下求索,奉献了对祖国的无限热爱和赤诚。他们浓烈的爱国主义情怀潜移默化地培育着观影者的爱国主义情操。

二、伟大的建党精神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总结了“伟大建党精神”:“一百年前,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创建了中国共产党,形成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这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1]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内容。

1921年7月,来自全国各地共产主义组织的13名代表参加了在上海召开的中共一大,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和尼克尔斯基出席了大会。一大六次会议召开期间,华人探长程子卿闯入会场,会议很快遭到法租界巡捕房的侵扰。最后一天的会议被迫转到了浙江嘉兴南湖的一艘画舫上继续举行,选举产生了中央领导机构,庄严宣告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中国革命的航船从这里扬帆起航。烟波浩渺的南湖上,这群青年人激动地朗诵着《共产党宣言》,齐声合唱《国际歌》。他们神情坚定、拳头紧握,呼唤着崇高理想的实现,心中升腾着理想信念之火和一往无前的豪情。

中国诞生了共产党,这是开天辟地的大事件。从此,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南昌起义、遵义会议、飞夺泸定桥、抗击日本侵略、解放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些事件无不昭示着伟大的建党精神。影片用连续蒙太奇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这些大事件进行了组接,使观众认识到“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走上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富民强的光辉道路,中华民族开启了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

“一百年前,中国共产党成立时只有50多名党员,今天已经成为拥有9500多万名党员、领导着14亿多人口大国、具有重大全球影响力的世界第一大执政党”[1],中国共产党显示了巨大的向心力。影片中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表现出的伟大建党精神既是对党员观影者的生动党史教育课,也将吸引其他观影者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弘扬光荣传统、赓续红色血脉。

三、放眼世界、立足本国的品格

辛亥革命推翻了在中国沿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然而,中国依然山河破碎、积贫积弱,人民依然生活在苦难和屈辱之中。先进的知识分子们以宏阔的气度放眼世界,向世界上一切先进的国家、理论学习,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同时立足本国实际,深入群众调查研究,最终选择了适合中国国情的马克思主义作为理论指导,创建了中国共产党。

1917年11月7日,俄国十月革命取得胜利,陈独秀以极大的热情讴歌俄国十月革命。李大钊也于日本留学期间开始接触社会主义思想和马克思主义学说,俄国十月革命后,李大钊发表《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热情讴歌十月革命,1919年五四运动后,他更加致力于马克思主义的宣传,在《新青年》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系统介绍马克思主义理论,称这是“山穷水尽诸路皆不通的最后选择”。

毛泽东筹集两万大洋给蔡和森等前往法国勤工俭学、寻求真理的进步青年,自己最终留了下来:“把国外的革命经验照搬到中国来,真的行得通吗?”

1921年7月,共产国际支持中国建立自己的布尔什维克政党,推荐马林同志参与这项工作,并决定马上在上海召开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全国各地共产主义组织均派代表参加这次会议。作为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陈独秀和李大钊在行动上保持一致,并未参加中共一大。陈独秀派包惠僧作为自己的私人代表参加会议,表示“与共产国际在很多方面意见不尽一致,如果参加,万一争执起来,就没有回旋的余地了”。这个情节的设置,暗示中国共产党必将走上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道路。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积极学习借鉴人类文明的一切有益成果”“坚持实事求是,从中国实际出发”[1]。影片中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放眼世界,以开阔的胸襟学习世界上的一切优秀文化成果,又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针对中国的现实走适合本国国情的道路,既不照抄外国、崇洋媚外,也不闭关锁国、故步自封。他们的优秀品格对于观影者形成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好作风具有润物细无声的影响。

四、闳放求实的胆识

立足高远、包容多样,尊重事实、尊重科学,是防止思想绝对化和片面性的重要方法,有利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

(一)兼容并包

北京大学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和五四运动的策源地,不仅开启了北大百年的爱国史,更以民主科学的精神与国家和民族同呼吸、共命运。

1916年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提出“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之义”的主张。新文化的闯将、个性张扬的陈独秀被聘为文科长,积极传播马克思主义;沉稳睿智的李大钊被聘为图书馆主任;宣扬个性解放、思想自由的胡适被聘为教授;更有精通九种语言却依然拖着长辫的辜鸿铭被聘为英文教授。这些性格不同、思想各异的教员们在北大的辩论唇枪舌剑,在思想的碰撞中时时迸出真理的火花:陈独秀认为“要振兴民国,启发民智,就必须废除旧文化,普及新文化”;而辜鸿铭指出,“纵观世界,哪个国家统治的精神,不是自己国家和文化所孕育出的思想”;蔡元培曰:“我素信学术上的派别,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所以每一种学科的教员,即使主张不同,若都是‘言之成理、持之有故’的,就让他们并存,令学生有自由选择的余地。”[3]北京大学的讲台上一时风光无二。毛泽东进京访友遇胡适讲授《中国文化史》,不顾校规前去倾听只为得偿心愿,在北大图书馆当助理员时经常去听先生们的高论,并在李大钊等的启蒙下接受了马克思主义,除夕夜读《庶民的胜利》。

(二)客觀公允

影片尊重历史,把人物放到历史场景中进行刻画,对历史上不同立场、不同阶级阵营的人物予以客观真实的再现,对人物的评价客观公允,人物的塑造丰满、立体,表现了人物的复杂性。这也是影片传达出的主流价值观,亦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元素。

辛亥革命后,政局激变引发南北对立,经过双方的博弈,袁世凯于1912年3月10日出任临时大总统。他镇压二次革命,妄图复辟帝制,与日本密签卖国求荣的《二十一条》。冯国璋是直系军阀的首领,辛亥革命时率北洋军镇压武昌起义,后奉命率军进攻南京,镇压“二次革命”。面对袁世凯妄想称帝的图谋,他明确表态:“今日,如还有人想当皇帝,妄改国体,必遭举国讨之。”表现了其进步性的一面。

1919年5月4日,北京学生举行示威游行,队伍很快行进到了赵家楼胡同。曹汝霖的宅院有警察把守,邓中夏、方豪等宣传爱国思想感化了大头兵,他们并未阻拦学生冲进曹宅,也使学生顺利火烧赵家楼,引发全国震动,五四爱国运动迅速蔓延全国。是为卖国贼看家护院还是支持学生们的爱国运动?警察们并非只为养家糊口而不辨是非、麻木不仁,他们的选择表现出了人物的复杂性。

影片通过历史的讲述和人物的塑造,表现出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全面客观公正地评价历史人物、还人物以真实面目的高远境界,有利于涵养观影者有容乃大的气度,培养思维的独立性、敏锐性、辩证性和发散性。

五、志同道合的爱情

“爱情、婚姻和家庭是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领域。高尚的爱情,和谐的家庭,无论是对个体身心的健康发展,还是对社会的稳定和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教育人们树立正确的恋爱、婚姻和家庭观念,有助于人们正确处理恋爱、婚姻和家庭中的各种关系,获得称心而美满的爱情和家庭。恋爱、婚姻和家庭道德教育无疑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2]

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求学时,经常去杨昌济寓所求教,与杨开慧得以相识。1918年,杨昌济到北京大学任教,举家北迁。9月,毛泽东为赴法筹款来到北京,与杨开慧有了更多的接触,两个年轻人相爱了。影片通过看烟花一场戏把二人相互爱慕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两人志同道合,结成革命伴侣。他们不为世俗所拘,婚礼极其简朴。毛泽东说:“做我的媳妇,是要吃苦的。跟了我,从此就没了安生的日子。没有彩礼,没有花轿,没有喜宴喜钱,甚至连个媒证都没有。”杨开慧温柔而坚定地说:“我愿意。”杨开慧从此紧随毛泽东的脚步,忠贞不渝。

高尚的爱情能促进双方心灵升华、相互砥砺、共同进步。影片通过叙述毛泽东和杨开慧忠贞不渝的革命爱情,引导观众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六、结语

电影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覆盖面广、影响广泛。影片《建党伟业》立足于客观史实,全景式再现了从1911年武昌起义胜利到1921年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这10年间中国发生的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制作精良,演员阵容强大,社会关注度高,其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对于培养观众的爱国主义情操,赓续红色血脉,形成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作风,涵养有容乃大的气度和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具有重要作用。

奋斗百年路,启航新征程。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正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努力,人们需要更多像《建党伟业》这样的精品电影加强思想政治引领,凝聚力量,共同奋斗。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21,8,14,12.

[2] 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86,198.

[3] 蔡元培.我在北京大学的经历[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149-150.

作者简介 徐金娟,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影视文学。初文杰,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电影
徐克电影的视觉风格解读
冯小刚电影中的城市空间与身份认同
1980—1983年电影中的审美体验
电影《飘》中的女权主义意识研究
由《万物理论》看英国传记文学的改编
从小说到电影:看《推拿》的改编
论胡玫《孔子》编剧艺术得失
莫言文学作品电影改编
汤姆?提克威影片的审美特征
解读张艺谋影片的视觉审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