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娜·贝克叙事理论视角下英语新闻汉译研究

2021-12-09 01:16罗淑君刘著妍
新闻研究导刊 2021年18期
关键词:英语新闻贝克

罗淑君 刘著妍

摘要:根据翻译理论家莫娜·贝克的观点,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可采用若干策略引导读者做出预先设定的建构或重新解读。在英语新闻翻译领域,翻译参与建构现象极为突出。因莫娜·贝克的叙事建构理论对新闻翻译有较强的解释力,故本文采用选择性采用建构、标签建构和参与者重新定位等建构策略,分析英语新闻及其译文的叙事建构,以期获得更加符合目标语读者阅读习惯的英语新闻译文。

关键词:莫娜·贝克;叙事理论;叙事建构;英语新闻;汉译研究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1)18-0178-03

一、引言

文学叙事常年占据叙事学研究的主流,关于叙事理论的介绍往往以文学经典作品为背景。近年来才开始有叙事学家注重新闻或法律等非文学叙事。学者罗伯特·M.恩特曼认为新闻学中的叙事框架通过选择和强调被认为的“事实”,并使它们在被用来交流的文本中更加突出,以指导听众对一个问题进行定义、解释其因果和道德评价[1]。

英国翻译理论学家莫娜·贝克首次将社会叙事学理论应用于翻译研究,在《翻译与冲突——叙事性阐述》中系统地阐述了她的叙事理论[2]。贝克认为翻译是叙事和再叙事。贝克的观点是通过译者的控制使叙事建构偏离最初的目的,用来指导目标语言读者的理解或行为偏离作者最初的意图和观点[3]。贝克采用建构概念解释叙事与翻译的关系,指出叙事的定义是“引发、维持、协调以呈现社会不同阶层、不同团体之间冲突的重要手段”[4],该定义适用于研究翻译如何在叙事传播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根据莫娜·贝克的敘事理论,译者在接受任务之后,可以采用各种策略,主动加强或削弱叙事,从而使得译文偏离原文作者的叙事立场。该理论成功地将翻译研究的重点转移到叙事建构上,从语言文字层面而言,它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考方式,不再局限于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

新闻叙事翻译研究的跨文化传播逐渐在我国翻译研究领域得到广泛而深入的发展。上海外国语大学的刘荣霞通过解析关于“南海问题”的新闻报道,进一步探讨了英汉翻译中的叙事重构[5];姜鹏对《参考消息》新闻进行实例分析,探讨在遵守新闻传播基本原则的前提下,运用莫娜·贝克建构策略,达到符合国内受众期待的译文[6]。可见,莫娜·贝克的叙事翻译理论为新闻叙事提供了新的视角。译者不能被动死板地报道原文,可采取不同的建构策略对翻译进行重新建构叙事,充分发挥能动作用,以获得更加符合目标语读者阅读习惯的译文,同时在推动文化发展和交流方面发挥自身作用[7]。

二、叙事建构策略

基于戈夫曼的框架理论,贝克提出了四种译者沿用的建构方法:时空建构、选择性采用建构、标签建构和参与者重新定位。在新闻翻译中,考虑到新闻时效性问题,新闻叙事所在的时间背景和物理空间对叙事构建的影响不大,译者在新闻叙事建构中很少采用时空建构策略,使用最多的是选择性采用建构、标签建构以及参与者重新定位。因此本文从这三个方面对新闻翻译中叙事建构参与现象以及如何进行英语新闻汉译展开讨论研究。

(一)选择性采用建构

选择性采用建构是通过删减、补充的方式来抑制、强化或者说明源语句中乃至句子所在的源文本中的叙事。选择性采用建构策略能够让译者通过抑制、强调或者复述某一文本的叙事,最直观地实施对译文内部的选择性应用。

此策略基本围绕文本进行建构,其应用主要体现在词汇、叙事和语篇等层面。词汇方面主要有负面词汇的置换;叙事视角方面则是重新对原文的句子进行排序;在语篇方面,选择性采用建构的典型应用是倒金字塔式结构。

(二)标签建构

标签建构指的是使用某一词项、术语或短语来区别一个人、地点、事件以及其他在叙事中的重要成分的逻辑过程,主要针对词汇进行建构。译者通过对个别词汇的修改达到重新叙事或突出新闻主题的目的。

标签建构策略主要针对词汇进行建构,通过对个别词汇的修改达到译者重新叙事或突出新闻主题的目的。

(三)参与者重新定位

参与者重新定位通过对空间、时间、语域、方言、指示、特征词以及各种识别自我和他人的语言手段进行操控,改变参与者之间的关系,促使参与者积极参与叙事的重新建构[8]。在新闻文本中,内部叙事和外部参与者之间的关系可以从增补新闻来源和转换叙事视角层面进行重新定位。

三、英语新闻汉译中的建构

笔者选取影响力较大的网站和报刊上的英语新闻,详细探讨选择性采用建构、标签建构和参与者重新定位三大策略在英语新闻汉译中的应用。

(一)选择性采用建构

选择性采用建构是通过删减、补充的方式来抑制、强化或者说明源语句中乃至句子所在的源文本中的叙事。本策略围绕原文本中具体的某些叙事,直观地表现出译者在处理新闻文本叙事过程中的积极性。词汇、叙事和语篇是选择性采用建构在英语新闻中的主要实现层面。

第一,词汇视角。在词汇方面,通过对标题某些词汇的“意译置换”达到增强、减弱或者铺陈原文本中隐含的叙事。

例1:

英文原文:Their aggressive push underscores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health care systems in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纽约时报》2018-2-2)

中文翻译:他们积极的努力凸现了中美两国医保系统之间的差别。

“Aggressive”的词汇本义是“在工作或其他活动中具有侵略性的人表现得很强势,因为他们非常渴望成功”。如果直接翻译成“好强的、侵略的”会带有侵略性的负面意思。所以,译者翻译成“积极努力”可有效地抑制消极叙事内容的传播,准确把握原文意思,更好地强调新闻事实。

第二,叙事视角。选择性采用建构的叙事视角则是通过重新对原文的句子进行排序来重构源语言文本的叙事环境,使译文强调、弱化甚至改变原叙事的侧重点,以期更符合中文叙事的顺序和情节设置。

例2:

英文原文:The disclosures come as President Trump,whose family owns hundreds of millions of dollars in assets,faces criticism for reportedly only paying $750 in federal income taxes in 2016 and again in 2017, according to tax records obtained by the New York Times. Trump has broken with longtime presidential tradition and has refused to release his returns.(《美联社》2020-9-30)

中文翻译:《纽约时报》公布的税收记录显示,特朗普总统家族拥有数亿美元的资产,但在2016年和2017年因只缴纳了750美元的联邦所得税而面临指责。川普打破了长期以来的总统传统,拒绝公布他的纳税申报单。

基于中文新闻简洁明了、逻辑清晰的原则,译者没有直接遵循原文的句子结构,而是采用分句的方法重构了文本的叙事环境,将整个事件的逻辑关系条理清晰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先说时间,再描述税收记录的来源,最后表述税收记录的具体内容。先说背景再谈结果的叙事方式更符合中文叙事的顺序性、关联性和因果情节设置特征。如此一来不仅提高了读者阅读效率,还突出了新闻叙事的效果。

第三,语篇视角。语篇视角的典型应用是倒金字塔式结构,其常常由数个事实组成,而这些事实主要按新闻内容的重要性递减排列而不以时间顺序排列[9]。新闻编译者将比较具有新闻价值的信息放在导语部分或正文首段;次重要的信息按顺序放在导语之后或正文第二段,用来补充新闻事件的细节;最不重要的信息放在最后。这样的篇章结构特点是报道信息的重要性递减,故被称为倒金字塔式结构。下表展示的是一篇典型的倒金字塔式新闻报道。

倒金字塔式新闻报道的导语部分会简短、快速地传递最核心、最有传播价值的新闻事实,让读者了解新闻的主要内容,然后再在第一段中补充乔·拜登公布纳税申报单事件的细节。引导语部分的中文翻译,没有遵循原文“人物+事件+时间”的句子结构,而是重新安排了叙述元素的顺序。原文首先点明了事件的结果,然后指出了事件的原因。然而,汉语语篇的视角与英语完全不同。中国人通常先阐述事实或原因再得出结论。因此,译者在翻译成中文时,按照中国的习惯先说时间“this week”(本周),再说人物和事件。

(二)标签建构

标签建构指的是使用某一词项、术语或短语来区别一个人、地点、事件以及其他在叙事中的重要成分的逻辑过程。标签建构策略多应用于英语新闻标题翻译,因为人们存在先入为主的心理,标题可有效参与建构或重新建构叙事。

例4:

英文原文:Coronavirus vaccine won’t mean end of public health measures, Fauci says.(《福克斯新闻》2020-11-20)

中文翻译:福奇:接种了新冠疫苗仍然需要戴口罩。(《中国日报》2020-11-20)

福克斯新闻属美国媒体,对疫情之下的防疫措施介绍得比较隐晦,只说了“public health measures”,在文章中也没有明确指出公共卫生措施具体指的是什么。但在《中国日报》中,譯者在拟定中文标题时,将新闻重心偏向于疫苗接种后“是否需要佩戴口罩”上。汉语读者经过标题的引导,会更加注重叙事中“疫苗”与“口罩”的关系。这是因为“佩戴口罩”的防疫措施已深入人心,在一定程度上“口罩”具有“防疫”的意义。与此同时,文章内部叙事也会相应地配合标题所要突出的内容。

(三)参与者重新定位

参与者重新定位通过对空间、时间、语域、方言、指示、特征词以及各种语言手段进行操控来改变参与者之间的关系,促使参与者积极参与叙事的重新建构。应用策略之一是构建第三方视角,使“读者”“叙事者”和“译者”之间的关系重新定位。“据……报道”“某国媒体称”等等引语使译者与编辑处于叙事报道之外,以第三方的身份表述自己的立场,客观地传达媒体的声音。

例5:

英文原文:The medieval hilltop town is located in the mountains of the Abruzzo region, with only 115 citizens. (《每日邮报》2020-11-09)

中文翻译:据《每日邮报》报道,这个中世纪风格的山顶小镇坐落于阿布鲁佐地区的群山之中,目前只有115名居民。(《中国日报》2020-11-11)

本例新闻通过信息的增补明确指出新闻报道的来源,即《每日邮报》,以第三方的视角重新构建参与者的叙事立场。译者这样做的目的是使其站在一个相对客观的角度为自己构建一个中立的立场,置身于叙事之外,引导读者理解原文;同时,向读者展示外国媒体和本国媒体的不同视角,让读者有思考的空间[10]。

另一种应用方式是增补原文缺失主语或施动者。在英语叙事环境中,被动句缺失主语或施动者不影响文章意思的表达;但在汉语里,主语是句子叙述的主体,所以有必要在译入语中补充主语或施动者。

例6:

英文原文:Remarks responding to the US leader’s UNGA remarks about China

中文翻译:外交部发言人就美国领导人联大涉华讲话发表谈话(《中国日报》2020-9-24)

原文主要内容的字面意思是“回应美国领导人在联大涉华讲话”,但是在翻译过程中,译者按常理添加了该事件的发动者,即外交部,给原文添加了主语,为读者构建了一个相对完整的叙事环境,有利于更好地传达信息。

四、结语

本文运用莫娜·贝克的叙事理论策略,结合大量的英语新闻实例,基于叙事建构理论的三种建构策略,即选择性采用建构、标签建构以及参与者重新定位,分析了英语新闻汉译中的叙事建构。由此不难看出叙事建构理论在译文对新闻解读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翻译建构过程中,译者在遵守新闻传播的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实现译入语读者所期望的译文,满足译入语的文化和社会需求,以达到预期的翻译目的。需要指出的是,以上翻译建构策略只作为莫娜·贝克叙事理论的一小部分,英语新闻翻译中的建构现象还有待研究者进行更深入的分析和探讨。

参考文献:

[1] 罗伯特·M . 恩特曼.对破碎范式的框架阐明[J].传播学刊,1993,43(4):51-58.

[2] 莫娜·贝克.翻译与冲突——叙事性阐述[M].伦敦&纽约:劳特利奇,2006:106,112.

[3] 莫娜·贝克.翻译中的叙述[J].翻译与口译杂志,2005(1):4-13.

[4] 莫娜·贝克,迈尔,C .翻译和翻译培训中的伦理问题[J].口笔译员培训,2011,5(1):1-14.

[5] 刘荣霞.“南海问题”新闻报道英汉翻译中的叙事重构——以《参考消息》和《环球时报为例》[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2017.

[6] 姜鹏.再叙事视阀下的新闻编译策略[J].科技视界,2016(22):150-151.

[7] 何佩璇.国际新闻编译的文化策略分析[J].新闻研究导刊,2016,7(20):109.

[8] 张志鹃.论叙事视角下的新闻编译[J].出版广角,2016(22):87-90.

[9] 陈力丹.谈谈消息的倒金字塔结构[J].采写编,2000(5):11-12.

[10] 李鴻斌,宋盼盼,范成功.英语新闻汉译中的建构主义应用分析[J].海外英语,2017(5):89-90,94.

作者简介:罗淑君(1998—),女,河北石家庄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翻译。

刘著妍(1966—),女,天津人,硕士,副教授,系本文通讯作者,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与翻译理论与实践。

猜你喜欢
英语新闻贝克
央视英语新闻频道对大学英语教学影响的研究
英语新闻标题翻译中的把关研究
大学四、六级考试改革新增新闻听力应对技巧与实践探索
浅析提高英语新闻听力水平的方法
英语新闻中文化传播的特色与现状
谈英语新闻中的模糊限制语
呜嗷,怪兽登陆
迷你贝克街
爱冒险的贝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