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艺术教育是指通过对艺术美的感知、表现及创造以培养学生对艺术形式美和内容美的理解能力和创造能力的一种教育活动,它是审美教育的重要途径和主要内容。本文欲从艺术教育的角度阐述其对审美培养有重要的意义。其重要性体现在四个方面:提高了学生对艺术形态美的感知能力;发展了学生对艺术内涵鉴赏能力;激发了学生对艺术作品创造能力;培养了学生正确的审美价值观。
关键词:艺术教育 审美培养 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J60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1)21-0013-03
2014年10月,习近平主席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讲话强调:“追求真善美是文艺的永恒价值。艺术的最高境界就是让人动心,让人们的灵魂经受洗礼,让人们发现自然的美、生活的美、心灵的美”。这段话深刻地揭示了艺术的本质,阐明了艺术教育在当今社会时代发展中的重要性。
社会结构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是学生,各级各类的学生群体是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后备力量,是社会进步的中流砥柱。他们能否用美的视角去认知社会,能否用美的观点去理解世界,能够用美的思想去创新自我,对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假若学生是非不分、善恶不辨、以丑为美,过度推崇低级趣味“文化”,肆意标榜颓废精神取向,不仅不利于其个人发展,对整个社会而言将会是一场“文化灾难”,造成恶劣的影响。这种影响在历史上是前车之鉴。从这个角度来说,学生需要艺术教育,学生需要通过艺术教育完善自身的审美能力。
艺术教育种类众多,有音乐、戏剧、美术、诗歌、电影等等。学生分类较多,根据身心发展特点及年龄阶段可分为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研究生等等。因时间关系和本人能力所限,本人将从艺术种类之一——音乐教育的角度谈谈对学生审美培养的重要性。
一、审美教育及其价值
审美教育实际上是一种情感教育,它是塑造高尚品质、净化美好心灵的一种良药。作为审美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教育更是如此。人民音乐家冼星海曾说过:“音乐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音乐是陶冶性情的熔炉”。由此可见,音乐犹如清澈之泉可以潜移默化地净化学生内在身心,使其道德品质得到升华。音乐又若一个炙热的火炉,炼造我们崇高的性情。罗曼·罗兰也曾说过:“音乐当使人类的精神爆出火花”。这位哲人用简练的语言说出了音乐教育可以作用于人的精神进而产生出情感的力量。例如,古典时期德国作曲家贝多芬的代表作品——《第五“命运”交响曲》,学生可以从铿锵的音符中感悟到作曲家坚定的意志力和顽强,不惧与命运斗争的高尚品质。乐曲的每个音符都饱含澎湃的激情,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贝多芬不屈命运的顽强及与命运斗争的高贵气节。学生通过对该乐曲的聆听,或许能感悟到其中的人生哲理——身处逆境,勇于拼搏。这种正确的人生观的选择必将改变学生今后的生活态度,竭力用乐观的精神去克服人生中的遇到的種种困难。
因此,艺术教育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价值。我们通过艺术教育的活动对学生实施审美教育,其目的一方面是使学生能辨明是非,知晓真理,升华品德,完善人格。培养他们饱含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能够在人生的困境中逆流而上。另一方面是注重培养他们用美的视角来看待我们社会生活中的一切,用美的情感来体验绚丽多彩的人生。当艺术教育完成前两者目标后,我们的审美教育就实现了真正的价值。
二、艺术教育对学生审美培养的重要性
毋庸置疑,艺术教育活动种类多样,有音乐艺术、绘画艺术、文学艺术等等,它们在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学生通过对多种艺术形式的鉴赏、表现和创造等实践活动,可提高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发展学生的审美情感等。
(一)提高了学生对艺术形态美的感知能力
艺术种类繁多,各种艺术都有其独特的艺术语言,这些独特的艺术语言构成了各种艺术形式的独特性,也凸显了不同的艺术形态美。如绘画艺术是一种视觉艺术。它有国画、油画、水彩画等之分,其艺术形态结构包括色彩、比例、透视、光影、空间距离等。再如音乐艺术,则由旋律、节奏、节拍、速度、力度、音色、调式等艺术形态组成。它们各放异彩,都在运用自身独特的艺术语言去表现我们的世界,去表达我们的情感。
艺术家需要有独特的艺术感知能力,通过对客观事物的观察和理解,创作出感染观众的艺术作品。“艺术感知力是构建艺术审美心理的基础,是对客观现实就主观审美感受的把握能力和自我化的表达意旨”。作为艺术鉴赏者的学生,他们也需要通过艺术教育活动不断提升他们对各种艺术形态的感知能力。这种感知能力是理解艺术作品外在形式及内在情感的基础,也是表现和创作艺术作品的前提。在艺术教育活动中,在教师引导下学生积极参与到相关的艺术实践活动,使学生具有识辩各种艺术作品独特性质的能力,理解艺术家使用某种艺术形态的语言来表现情感,最终获得对艺术作品形式美和内容美的感知。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艺术形态,并能对艺术形态的美进行评价。通过长期的艺术实践,能激发学生其学习艺术的兴趣,提升他们对艺术的感知能力。
然而,由于我国当前教育发展不够均衡,各地学校在音乐教师的配备及音乐硬件设施上存在较大差距。东部与西部差距明显,许多欠发达地区的音乐教育不尽人意。音乐课程随意被占用,音乐设施极其匮乏,这都导致音乐教育成为一纸空谈。学生难以学会音乐艺术形态的语言来感知音乐作品的美。
(二)发展了学生对艺术情感美的表现能力
艺术教育是一种情感教育,也是最能教育人,最能打动人,最能收到良好效果的教育方式。“艺术作为一门特殊的艺术形式,是人类文化与思想情感的载体。在远古时期,语言还没有完全呈现出来的时候,人们就开始运用音乐来传递信息、交流感情和抒发情感了”。这句话充分说明音乐艺术在早期最主要的功能就是抒发情感、传递情感。因而,艺术教育的另一个重要性则体现在发展他们对艺术情感美的表现力。有了运用艺术形式把美表现和展示的能力,就能极大地拓展学生们表现情感世界的方式和手段,最终发展学生创造艺术美的能力。
作为社会个体,学生内心是充满了情感的,他们也需要将自我的情感态度表现出来,艺术尤其是音乐艺术则成为情感表现的最好载体。如我国各地流行的山歌,或是表现男女之情,或是表现对自然的崇拜之情,又或是表现对天地神灵的敬畏之情。通过音乐教育活动的参与,学生可体验到作曲家在描绘某种内心感受时使用的一些音乐语言。这种量变的音乐表现方式的积累最终达到质变的突破,成为蕴藏的情感深处的音乐词汇。当外界事物触发内心情感后,学生则会依据以往经验的轨迹,选择不同的音高、调式、曲式结构来表现当前的情感。这就是艺术教育迸发出来的表现能力了。总之,从古至今音乐始终是我们抒发情感的主要手段。学生对民族文化、宗教信仰、人文风情在不斷地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对某一事物的个人见解,他们也通常借音乐之形式进行表现。
音乐是一门听觉的艺术,它主要表现的是人的情感。当学生在聆听一首乐曲时,通过想象、联想等心理活动,将作曲家乐曲意图表现的情感与个体情感融为一体,直至两者产生共鸣,最终获得情感的体验与满足,这个心理活动过程就是学生情感经验积累的过程。例如,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中的展开部,描写了“抗婚”“楼台会”“哭灵”“控诉”“投坟”等情节。“抗婚”情节初始,铜管以低沉阴森的音调,奏出了封建势力凶暴残酷的主题。随后独奏小提琴用散板的节奏,抒发了英台的悲痛而无奈的心情,形成英台抗婚的怨愤场面,表现的是一对忠贞不渝的恋人在坚不可摧的封建势力压迫之下痛苦不堪但却无可奈何的心境,使听众为之悲痛。经过乐曲的鉴赏,学生虽未生活于旧的封建社会之中,但仍能从音乐丰富的语言中感受到封建社会丑陋的一面,在乐曲中获得个体情感的发展。这种音乐语汇的积累将提升他们的音乐艺术表现能力。
(三)激发了学生对艺术作品美的创造能力
艺术教育活动可以培养和发展人的审美直觉和丰富的想象力,而直觉和想象力是创造力的源泉。学生在参与艺术教育过程中,获得了丰富的美感经验,而这种艺术美的语言将和学生自身的生活经历有机结合,被激发出用某种艺术形式表现情感美的欲望和创作冲动。学生在艺术审美感知经验的基础上对艺术语言进行自我加工、改造,最后创造成新的艺术形象。这种新的艺术形象就是艺术作品美的创造力的表现之一。
音乐艺术语言模糊、不具语义性,需要学生有丰富的想象力才能体味其中情感、意境及哲理。音乐不可翻译,只能品味。特别是器乐作品,没有任何文字说明,只有你具有了一定审美直觉能力才能领悟乐曲蕴含的丰富情感。例如大家所熟悉的《黄河钢琴协奏曲》,其中《保卫黄河》这一章中,作者为了能够更好的展现战争场面的激烈,就采用了琵琶作为配器,快速音乐的奏出模仿了战马奔腾的场景,给听众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营造出十万火急、千钧一发的氛围。使听众聆听之后激情澎湃,爱国之情在胸中翻滚,意欲即刻从军,保家卫国。学生在理解这首音乐作品后,再根据教师的指导,灵活地运用音乐中的旋律、节奏、音色等元素进行创作,用来表现学生自身经历的某种感受、情感,形成新的艺术作品。
艺术创造能力诚然不是简单的艺术模仿能力。模仿他人艺术作品的形式与内容当然不是艺术教育的目的,也不是艺术教育的本质。但我们不可否认,模仿优秀的艺术作品能够帮助学生理解艺术作品的内涵及形式,这种理解是艺术创造的前提和基础。所以,在艺术教育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在前期大量模仿经典艺术作品,然后激发学生对艺术作品的创作欲望,这样就能极大地激发他们的创造能力。
(四)培养了学生正确的审美价值观
艺术是人类文明的产物,是人类审美意识的历史积淀和物化形态。从这个角度来说,艺术作品是人类对各时代美的事物的表现与呈现,其蕴含着崇高的审美情感,也饱含了正确的审美价值观。因而,通过鉴赏艺术作品可以帮助学生以独特的视角发现生活美、艺术美,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塑造正确的审美价值观。
正确的审美价值观大致包括两方面:高雅审美情趣和审美判断能力。在艺术教育中,教师可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选择符合他们审美能力的优秀艺术作品,不断提升他们对优秀艺术的认知度,使他们建立起高雅的审美情趣。同时,艺术教育也可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价值观。如在音乐教育中,将古今中外、经典流传,具有崇高的审美形象的音乐作品介绍给学生。通过对音乐作品的聆听,或参与音乐创作活动使学生树立起高雅的审美情趣,自觉摒弃与当今社会道德标准相悖的作品。反之,如果学生缺乏对高雅音乐作品的体验,他们则难以形成对音乐作品正确的倾向性选择和高雅的审美情趣。
三、结语
总而言之,艺术教育作为一种以艺术为媒介的教育活动,在审美教育中承载着重要的作用。艺术教育通过学生的亲身实践,感受艺术作品中的情感因素,其对学生感知艺术形态美的能力、鉴赏艺术内涵能力、创造艺术作品能力、培养正确的审美价值观都有着积极的作用。
但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当前我国的艺术教育特别是音乐教育多为教唱歌曲、演奏乐曲,对提高学生音乐艺术审美能力上还未过多关注。导致学生对音乐艺术形式和内容的理解较为浅显,也导致学生缺乏用音乐语言表现情感的能力和创造音乐作品的能力。我想这是我国音乐教育现今主要问题之一,希望在国家音乐教育专家和音乐教师的共同努力下使这个问题能够得到有效地解决,使我国艺术教育在21世纪走向一个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1]席冲.论体育与美育的关系[J].湖北体育科技,2000(02):60.
[2]罗曼·罗兰著.贝多芬传[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78:77.
[3]赵江源.艺术感知力对当代艺术审美心理的建构与超越[J].求索,2016(09):104.
[4]牛韵星.浅谈20世纪西方钢琴音乐的美学特点[J].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2).
作者简介:胡满春(1963.01—),女,本科,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钢琴教育与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