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永强
摘 要:随着我国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加强对学生教育问题的重视程度。因此,小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努力提高自身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从而进一步提升教学成果。小学基础阶段的学生虽然在学习过程中会逐渐接触到作文写作,但是在写作中或多或少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比如缺乏明晰的作文写作思路,无法明确题目要求等,这些问题往往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自身写作能力的提高。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根据学生存在的问题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做到有的放矢,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质量。
关键词:小学语文;作文写作;指导原则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1)36-0145-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1.36.072
小学阶段的学生会随着年级的升高,开始慢慢接触语文作文的学习,但是学生在写作中往往存在着很多问题。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积极、准确地引导学生掌握写作的原则,并通过自身的引导使学生树立良好的写作习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作文质量,进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因此,本文主要对教师应坚持的作文指导原则,以及强化学生写作能力的相关策略,进行了比较深刻的探讨和分析,希望可以为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提供些许帮助,同时为相关的写作教学工作提供一定的借鉴。
一、当前小学语文写作教学的现有状况分析
在当下新的教育理念的影响下,学生在进行作文写作练习的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任务就是掌握更多的词汇,并熟练应用到语句书写之中,从而避免出现语句不通顺等问题。但是,结合实际的教学情况分析,当前很多学生并不具备较强的语文素养,而且基本功不够扎实,语言组织能力也比较薄弱,在面对作文题目的时候很难找到有效的切入点,最终写出的作文质量不够理想。作文的创作往往需要学生结合题目进行自我发挥,将内心真实的情感流露出来,通过作文更好地表达内心对周围环境、人际关系的感受,因此在写作过程中,学生要科学地应用一些写作技巧,以进一步提升个人的写作水平,突出个人的语文素养。针对当前阶段学生的学习来看,有很多学生在词汇储备方面有所匮乏,难以运用生动恰当的词汇和句子表达出个人的真实想法,还有一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以全面及时地掌握教师讲解的知识点,从而产生较大的学习压力,这很容易导致学生自暴自弃,对语文写作丧失兴趣,不利于学生后续的学习以及个人的进步。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教师的教学过于功利性,没有注重对学生思维水平的训练和提升。因此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为了更好地优化和提升教学效果,教师要全面结合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采取针对性的措施,从而逐步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二、小学语文写作的指导原则
(一)主动性原则
小学语文教师在写作指导与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应时刻明确学生的主導地位,同时正确认识自身的引导作用。现阶段,一些学生在写作过程中之所以无法提高自身的写作水平,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较低,对作文写作具有一定的抵触心理,并且将正常的写作练习看作教师设置的严峻的学习任务,从而致使学生产生一定的逆反心理,对教师的教学要求置若罔闻,以至于无法根据教师的要求及引导快速提高自身的写作水平。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决不能为了教学而教学,不要将其当成教学任务,而要将其当成兴趣加以培养。基于此,教师应努力提高学生的作文写作主动性,并不断对自身的教学方式进行改革创新,不断为其注入新的时代色彩,以确保学生能够提高写作兴趣,可以跟随教师的引导独立完成相关的作文写作练习,从而提高学生的作文写作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创造性原则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当充分展现出自身所具有的独特性,并能够对作文写作产生独特的见解。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作文写作的过程中,应充分尊重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性以及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从而确保学生的作文具有一定的独创性,进而提高学生的作文写作水平和语文核心素养。除此之外,教师还应努力提高学生对作文的创造能力。小学阶段的学生活泼好动,对于各种事物都有较为强烈的好奇心,并且这一阶段的小学生的模仿能力也很强,唯一有所欠缺的地方可能就是学生的写作模式及写作技巧有待提高,尚处于初级阶段。针对小学生的这些特性,教师应在训练学生模仿优美语句的基础上,注重引导学生对作文题目中的内容进行发散性思维训练,以使学生能够借助丰富的想象完成一篇优美的文章。另外,教师应认识到应试教育下的学生学习任务繁重,且年龄较小,生活阅历和生活体验都较为贫乏,以至于在写作过程中缺少创作素材。因此,教师应当积极引导学生对日常生活进行细致观察,积极引导学生进行生活体验,以此来为作文写作提供坚实的基础。
三、强化小学语文作文指导效果的策略分析
(一)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
任何一门学科的学习都需要兴趣的激发,在小学语文作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其中构建教学情境是一个不错的方法。落实到具体的教学中,教师需要注重对学生兴趣的激发和提升,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喜欢上写作,同时收获更加丰富的情感体验,从而不断提升个人的语文综合素养。在思考的过程中,学生的发散思维也能够得到进一步提升,这也符合当前教学改革的要求。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切入。首先教师应当明确,引导学生提高自身的写作能力,不仅需要提高学生的作文写作成绩,更要使学生在写作过程中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提高作文写作水平的同时,也能逐渐提高其他学科的成绩,从而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努力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确保学生可以积极主动地运用自己的发散性思维基本完成作文写作任务。此外教师在写作教学过程中应注重提高学生对日常事物的洞察力,确保学生通过观察及记录日常生活来提高写作的兴趣和积极性,从而不断提高作文写作能力。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引导过程中最大的禁忌就是对学生思想观念的束缚,因此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制作视频为学生提供一定的想象空间。最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穿插一些趣味性的小故事,这种方式可以有效激发和提升学生的写作兴趣。小学阶段的学生具有极强的好奇心,趣味故事往往能够更好地抓住学生的眼球。相比于传统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更具趣味性,也更容易被学生接受,从而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不断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实现可持续进步。
(二)将有效的方式应用到课堂中
教师要想提高学生的作文写作能力,就要对学生的写作方式进行创新,以提高学生的写作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使用读写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提高自身的写作能力[1]。在引导学生进行写作的过程中,教师应注重提高学生的阅读量。小学阶段的学生词汇量较为匮乏,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在阅读时摘抄优美的好词好句,指导学生将其熟练背诵,以便在写作中能够活用这些相对生疏但意蕴深刻的词句,从而不断提高写作水平。另外,教师还可以将一些学生的优秀作文作为范文,供全班学生阅读并加以学习,使学生能够时刻学习到优秀的作文写作结构及写作手法,从而在写作中创造自己的独特性,使作文写作充满个人特色。
(三)使学生参与到作文评价环节中
作文评价环节对提高学生的写作质量具有重要的作用,教师应充分认识到这一点,采取措施提高作文评价的有效性。教师在评价环节应对学生的习作进行点评指导,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美展现自己的作文写作潜能,从而提高作文写作质量。此外,教师还应根据学生的问题,加强与学生的交流[2]。教师还应在评价环节要求学生之间交换作文进行批改,使学生在相互批改的过程中发现对方的错误,并对自身进行审视与反思,从而及时发现自身在作文写作中存在的不足并加以改正,进而提高自身的作文写作能力。
(四)开展读写结合教学模式
小学作文教学与阅读教学有着密切的联系,为了更好地提升小学生的写作能力,语文教师需要从一开始就明确语文各专项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教师在日常授课过程中,要开展读写相结合的教学,通过阅读教学让学生们感受到文章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这种教学模式能够使学生避免陷入无话可说和套用作文模板的恶性循环当中。阅读过程的实质就是学生吸收文章内涵和精华的时刻,在这个过程当中,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带领下,学习不同的作者的表达技巧和写作思路,在阅读中不断发现和弥补自身写作中存在的不足之处[3]。通过这样的学习模式,学生的写作思路和写作知识框架得以逐步建立起来,写作视野由此被打开。阅读教学不是简单的范文写作,其中包含着作者想要表达的各类情感,教师在开展读写结合教学时,需要注意不可将范文写作和读写模式混淆。在指导学生写作的过程中,教师要避免学生机械地照抄阅读文章的内容。仿写是作文水平提升的一个关键方式,教师要鼓励学生运用相似的手法展开写作,以反映自身想要表达的题材,从而拓宽写作层面。例如《坐井观天》一文,结尾走向令人难以预料,教师便可以利用续写文章的形式让学生展开想象,写出具有自己写作风格的结尾。此外教师还可以推荐学生多阅读一些课外名著,拓宽学生的视野,积累更多的写作素材,从而从根本上解决写作时无话可说的问题。
四、结语
小学语文教师在实际教学工作中要正确认识指导学生写作需要遵守的主动性及创造性原则,在写作教学中逐步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并且对课堂教学及教学评价方式进行创新,以此提高对学生写作的指导水平,进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師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发挥出引导者的作用,积极引领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最终提升写作意识和写作能力。
参考文献:
[1]王福祥,牛生才.课外阅读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的重要性与应用分析[J].课程教育研究,2019(33):101.
[2]陈春莲.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及应用探讨[J].学周刊,2019(11):125.
[3]王克伟.课外阅读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及应用[J].学周刊,2018(13):131.
[责任编辑 康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