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鹏
摘 要:“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句话说明了朗读的重要性。通过朗读学生可以感受到文章的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加深对文章的感悟。因此,小学语文教学要重视对学生的朗读训练,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但是,当前的朗读教学却存在朗读时间不够充分、朗读形式单一无趣、教师自身朗读水平不高、教师缺乏对朗读的有效指导等问题。这就需要教师采取必要的对策。文章就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探讨了改善朗读教学的一些策略,以期为提高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水平提供一些借鉴。
关键词: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朗读兴趣;指导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1)36-0109-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1.36.054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对朗读的总要求:要求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各个学段要有所侧重;对学生的朗读评价要从语音、语速、语调和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情感表达等方面进行考查。针对当前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教师要进行改革,促使朗读教学的效果向积极的方向转化。
一、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朗读时间不够充分
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往往更重视对考试内容的讲解,而忽视非考试内容。每学期的语文课时安排是一定的,教师要在规定的课时内完成教学任务,因此分配给学生朗读的时间是非常有限的。一堂课40分钟,教师对课文的分析讲解占用了课堂的大部分时间,学生用于朗读的时间甚至不足5分钟。教师让学生朗读的目的往往是对下一部分学习的过度,学生朗读完便草草结束,进入下一阶段的学习,朗读效果如何能够保证?比如在新课开始前,教师要求学生通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但是实际上还有一部分学生没有读完全文,教师就喊停,进入新课的学习了。
(二)朗读形式单一无趣
在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的形式比较单一、呆板。一般是由教师提问或者直接点名朗读,往往是让对朗读感兴趣的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跟随默读,或者让所有学生一起朗读,很少采用其他方式。这就容易造成部分学生出现假读或者开小差的现象,使得学生的朗读积极性无法被调动起来。再加上由于受到课堂规范和课堂秩序的局限,教师很少采用开放式的阅读方式,而更多的是让学生在朗读时坐着或者站着,没有表情,没有动作,更没有互动,使得朗读单调无趣,缺乏激情。
(三)教师自身朗读水平不高
教师自身的朗读水平对学生的朗读水平具有重要的影响,有的教师不能给学生起到良好的朗读示范作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发现,一些教师自身的朗读水平不高,语音、语调、弱读等技巧欠缺,有的教师读得没有节奏感。在朗读过程中,由于部分教师的普通话不标准,在朗读过程中使用方言,有的教师由于对课文文本的理解不透彻,无法深入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造成在朗读过程中缺乏感情色彩或者情感表現不当,这就会给小学生造成一定的误导。虽然很多语文教师都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但是由于他们长期不重视朗读,疏于练习和探究,自身对于朗读技巧掌握不熟练,很难熟练驾驭朗读教学,学生也无法通过教师的示范提高朗读水平。
(四)教师缺乏对朗读的有效指导
由于部分教师不重视朗读,仅仅把朗读当作语文教学一个阶段的过渡,缺乏对学生朗读的指导。在学生朗读课文时,教师对于学生朗读情况的关注度不够,不是忙着板书就是思考着下一环节的教学,不能及时指出并纠正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最终使得学生的朗读无法取得预期的效果。有的教师虽然对学生的朗读给予了一定的指导,要求在某一自然段读出感情,或者某些词语需要加重语气,某句话要读得快些或是慢些,但是这样的指导方式仅仅局限在形式上,忽视了学生对文本的情感体验,割裂了朗读形式与理解感悟的统一性。
二、提高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水平的对策
(一)教师要提高自身的朗读水平
小学生的好奇心强,具有很强的模仿能力。学生的朗读在很大程度上是以教师为榜样的。心理学研究表明,教师富有艺术性的朗读能对学生产生更强烈的影响,产生的效果比放录音更为直接。因此,作为教师,要苦练朗读的基本功,提高自身的朗读水平,做到吐字清晰,声音洪亮,读而不板,说而不演,读出味道,读出情感,充分发挥教师的朗读示范作用,将学生带入文本所描绘的情境中。长期的耳濡目染,学生的朗读能力自然就提高了。教师要强化朗读教学的意识,促进师生共同参与,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让语文课堂书声琅琅。
首先,教师要苦练朗读的基本功,做到语言规范。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曾经指出:“用普通话进行教学是教师必备的首要条件。”对语文教师来说,对于普通话的要求应该更高一些。但是由于我国各地区存在语言差异,有的教师在朗读的过程中不自觉地使用方言,这就要求教师严格规范自己的语言,不将不规范的语言带入课堂。有的教师由于自身音色、音质等方面的原因,缺乏给学生范读的自信心,总是借助大量的音频、视频等多媒体手段代替教师的朗读,长此以往,教师的朗读水平就会下降。因此,教师要强化“言传身教”的作用,不能丢失作为教师的基本素养。
作为语文教师,朗读水平不过关,就不能很好地把握文章的情感。为此,教师要苦练教学基本功,也就是朗读的技巧。朗读的技巧一般包括:适当的停顿、语音的轻重、合适的速度、语调的抑扬、情感的缓急等,只有掌握了这些朗读技巧,才能提升朗读水平。
其次,教师要给学生朗读起到示范性作用的前提是做好充分的准备,包括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对作者生平和写作背景的把握、对作者所要表达思想感情的感悟、对作品相关评论和其他延伸内容的阅读等。教师要抓住不同文本题材的特点,注重感情的投入,以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从而激发学生对朗读的热情。
(二)采取多种方式,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朗读产生兴趣,才会主动去读。为此,教师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首先,教师要以激励性的语言多鼓励学生进行朗读。比如:“从你的朗读中老师仿佛看到了春天美丽的景色!”“你的朗读让老师禁不住热泪盈眶。”教师要真诚地给学生以鼓励,让学生从教师的鼓励中找到信心,从而越来越喜欢朗读。其次,在教学中可以采取多种朗读方式,如配乐朗读、分角色朗读、借助图像看图朗读、比较朗读等。教师要善于给学生创设一定的情境,将学生带入课文所营造的氛围中,激发学生的情感。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文本,还有利于激发学生朗读的欲望。再次,教师要采取多种形式的朗读活动,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比如可以开展朗读比赛,让学生之间、小组之间针对一段或者一篇文章开展朗读竞赛,让学生在激烈的比赛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教师还可以开展类似于读书汇报会的活动,给学生提供展示朗读成果的机会,使学生逐渐将朗读变成一种习惯。
(三)加强对学生朗读的指导
朗读技巧的掌握和朗读能力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在反复的朗读训练中获得,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加强对学生朗读的指导,逐步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要指导学生正确朗读首先要做好正音工作,将朗读中容易读错的字词加以强调,帮助学生理清长句子,弄清楚句意,提示断句,防止学生在朗读中读错。在朗读过程中,强调全神贯注,做到心、口、脑一致,集中注意力,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朗读顺利进行。其次,在保证正确朗读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流利朗读。要求在朗读时不读破,不断读,不能看一个词读一个词,要根据文意合理断句和停顿,要读得连贯,读得流利。再次,要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有感情地读是朗读的最高要求。当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后,教师就要进一步指导学生反复地朗读。通过细细地品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体会文意,在朗读过程中做到感情自然流露。
(四)采取激励性评价,激发学生的朗读热情
评价具有针对性、激励性、导向性的作用。教师要用发展与欣赏的眼光去看待学生,善于发现每一個学生在朗读中的优点,哪怕一个字、一个词。对学生多采用赏识性和激励性的评价,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使学生“敢读”“乐读”。教师对学生的朗读进行及时的评价,有利于给学生“指点迷津”,让学生明白自己在朗读中的不足,从而提高朗读能力。学生在朗读时,教师要认真倾听,在读后进行及时的评价。教师的一句“你读得真好,声音响亮,感情真挚”,能给学生带来无限的喜悦,激发学生朗读的自信。
每个人在朗读的过程中都会加入自己对原文的理解,由于每个学生的生活经验、认知水平、感悟能力、表达能力都有差异,因此,对朗读的处理也各有千秋。如果教师用同一把尺子去评价学生的朗读,忽视学生对朗读所做的努力,就会使学生逐渐失去朗读的兴趣。因此,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的个性化朗读和自我感悟,采用个性化的评价,鼓励学生全力投入,通过朗读来呈现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增强学生朗读自信心。此外,还要提倡多元化评价,评价的主体除了教师,还可以是其他学生、学生本人和家长等。学生能够通过朗读尽情地展现自我时,朗读兴趣就会越来越浓厚。
总之,朗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生朗读能力的低下是语文教学的失败。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重视朗读教学,保证学生朗读的时间,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使语文课堂充满琅琅的读书声。
参考文献:
[1]吴涛.如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进行朗读指导[J].科技创新导报,2010(5).
[2]张婷婷.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对策[J].中华少年,2019(18).
[3]柴敦燕.浅谈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具体实践[J].新课程学习(上),2012(8).
[4]陈培泽.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的问题分析及应对策略探讨[J].课程教育研究,2016(19).
[责任编辑 李爱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