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志斌
(韶关市第二人民医院康复科,广东 韶关 512028)
原发性高血压是高血压最主要的类型之一,是诱发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该病可进行性改变血管压力,加重心脏、心血管代谢负荷,对心、脑、肾等靶器官造成损害,从而引起各系统的并发症,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硝苯地平是钙通道阻滞剂,可抑制钙离子吸收,抑制血管痉挛,临床上常用于治疗高血压,但其主要是通过胃缓慢、匀速地释放药物,血压较高的患者单独使用疗效欠佳[1]。缬沙坦可以通过拮抗血管紧张素Ⅱ受体对血管平滑肌起到一定的作用,从而减少心肌容量负荷,起到降血压的作用,并可长时间维持药效[2-3]。本研究旨在探究缬沙坦联合硝苯地平应用于原发性高血压中的治疗效果,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2018年8月至2019年9月韶关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86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分为对照组(43例,给予硝苯地平缓释片治疗)和观察组(43例,给予硝苯地平缓释片联合缬沙坦胶囊治疗)。对照组中男、女患者分别为22、21例;年龄43~79岁,平均(67.82±10.93)岁;病程1~10年,平均(4.62±0.37)年。观察组中男、女患者分别为23、20例;年龄43~79岁,平均(68.24±9.81)岁;病程1~10年,平均(4.71±0.25)年。对比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实施组间对比。纳入标准:符合《中国急诊高血压诊疗专家共识(2017修订版)》[4]中关于原发性高血压的诊断标准者;就诊时收缩压(SBP)≥140 mmHg(1 mmHg=0.133 kPa),舒张压(DBP)≥90 mmHg 者;意识清晰且依从性好者。排除标准:继发性高血压者;半年内有脑卒中或心肌梗死发病史者;3个月内有不稳定型心绞痛发病史者。本研究已通过韶关市第二人民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治疗方法 给予对照组患者硝苯地平缓释片(湖南华纳大药厂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84558,规格:10 mg/片),口服治疗,30 mg/次,1次/d。给予观察组患者硝苯地平缓释片联合口服缬沙坦胶囊(北京诺华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40217,规格:80 mg/粒),口服治疗,80 mg/次,1次/d。两组患者均进行为期8周的治疗。
1.3 观察指标 ①临床疗效。参照《中国急诊高血压诊疗专家共识(2017修订版)》[4]中的相关标准进行评估,显效:临床症状完全消失,SBP下降≥10 mmHg并降至正常水平,或DBP降低≥20 mmHg;有效:临床症状显著改善,但未完全消失,SBP下降<10 mmHg,DBP下降10~19 mmHg;无效: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善甚至加重,血压下降未达到上述标准。总有效率=(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②SBP、DBP、三酰甘油(TG)、体质量指数。治疗前及治疗4、8周后两组患者均采用电子血压仪检测SBP、DBP水平;分别于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4、8周后采集空腹静脉血约3 mL,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TG;采用电子秤测定体质量,同时测定身高,并计算体质量指数,体质量指数=体质量/身高2(kg/m2)。③凝血功能。血样采集方法同②,采用全自动血凝分析仪测定外周血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水平。④生活质量。参照36项健康调查简表(SF-36)[5]对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进行评估,包括生理功能、活力、生理机能、情感职能、躯体疼痛、总体健康、社会功能、心理健康8个方面,每项分值总分100分,分数越高表示生活质量越高。⑤不良反应。治疗期间,统计两组患者头部胀痛、恶心、血压过低、血脂过高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1.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计数资料、计量资料分别采用[例(%)]、(±s)表示,组间比较分别采用χ2、t检验,多时间点计量资料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临床疗效 观察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与对照组比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例(%)]
2.2 SBP、DBP、TG、体质量指数 治疗4、8周后两组患者SBP、DBP、TG水平及体质量指数与治疗前比均显著下降,且治疗4、8周后观察组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SBP、DBP、TG水平及体质量指数比较( ±s)
表2 两组患者SBP、DBP、TG水平及体质量指数比较( ±s)
注:与治疗前比,*P<0.05,与治疗4周后比,#P<0.05。SBP:收缩压;DBP:舒张压;TG:三酰甘油。1 mmHg=0.133 kPa。
SBP(mmHg) DBP(mmHg)治疗前 治疗4周后 治疗8周后 治疗前 治疗4周后 治疗8周后对照组 43 159.26±12.75 147.45±11.67* 132.56±10.14*# 102.48±7.53 93.82±7.09* 87.26±6.47*#观察组 43 158.74±11.88 140.71±10.58* 124.62±9.37*# 103.16±7.61 85.36±6.57* 79.52±4.85*#t值 0.196 2.806 3.771 0.417 5.739 6.277 P值>0.05<0.05<0.05>0.05<0.05<0.05组别 例数TG(mmol/L) 体质量指数(kg/m2)治疗前 治疗4周后 治疗8周后 治疗前 治疗4周后 治疗8周后对照组 43 2.12±0.63 1.84±0.56* 1.28±0.41*# 27.31±2.45 26.44±1.34* 25.86±1.28*#观察组 43 2.68±0.72 1.54±0.75* 1.05±0.46*# 27.52±2.36 25.88±1.12* 24.97±1.03*#t值 3.838 2.102 2.448 0.405 2.103 3.552 P值>0.05<0.05<0.05>0.05<0.05<0.05组别 例数
2.3 凝血功能 治疗8周后两组患者外周血FIB、D-D水平均与治疗前比均显著下降,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T、TT、APTT时间均显著延长,且观察组显著长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外周血PT、TT、APTT、FIB、D-D水平比较( ±s)
表3 两组患者外周血PT、TT、APTT、FIB、D-D水平比较( ±s)
注:与治疗前比,*P<0.05。PT:凝血酶原时间;TT:凝血酶时间;APT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FIB:纤维蛋白原;D-D:D-二聚体。
PT(s) TT(s) APTT(s) FIB(g/L) D-D(mg/L)治疗前 治疗8周后 治疗前 治疗8周后 治疗前 治疗8周后 治疗前 治疗8周后 治疗前 治疗8周后对照组 43 10.42±0.31 11.05±0.52*17.05±0.65 18.11±0.81*27.04±2.75 28.67±2.89* 2.94±0.52 2.42±0.47* 0.67±0.25 0.50±0.11*观察组 43 10.39±0.35 11.52±1.34*17.08±0.62 18.74±1.74*27.12±2.38 30.65±3.21* 2.91±0.54 1.69±0.62*# 0.68±0.23 0.36±0.15*t值 0.421 2.144 0.219 2.152 0.144 3.006 0.262 6.153 0.193 4.935 P值>0.05<0.05>0.05<0.05>0.05<0.05>0.05<0.05>0.05<0.05组别 例数
2.4 生活质量评分 治疗后两组患者生理功能、活力、生理机能、情感职能、躯体疼痛、总体健康、社会功能、心理健康评分与治疗前比均显著升高,且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s ,分)
表4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s ,分)
注:与治疗前比,*P<0.05。
生理功能 生理机能 躯体疼痛 总体健康治疗前 治疗8周后 治疗前 治疗8周后 治疗前 治疗8周后 治疗前 治疗8周后对照组 43 43.14±2.85 55.37±3.25* 42.54±5.11 61.32±5.81* 43.32±8.57 68.35±8.24* 41.24±8.65 65.72±13.18*观察组 43 43.37±2.62 67.41±4.02* 42.73±5.04 70.52±6.49* 43.61±8.51 76.81±9.12* 42.03±8.41 72.84±14.25*t值 0.390 15.273 0.174 6.926 0.158 4.513 0.429 2.405 P值>0.05<0.05>0.05<0.05>0.05<0.05>0.05<0.05组别 例数活力 社会功能 情感职能 心理健康治疗前 治疗8周后 治疗前 治疗8周后 治疗前 治疗8周后 治疗前 治疗8周后对照组 43 46.23±2.64 58.31±4.15* 45.25±4.31 55.22±6.28* 44.24±3.91 60.23±4.52* 45.23±5.12 61.38±7.14*观察组 43 46.47±2.31 67.39±5.02* 46.02±4.27 64.82±7.31* 44.15±3.74 68.48±5.31* 46.17±4.85 69.57±7.61*t值 0.449 9.142 0.832 6.532 0.109 7.758 0.874 5.147 P值>0.05<0.05>0.05<0.05>0.05<0.05>0.05<0.05组别 例数
2.5 不良反应 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与对照组比降低,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5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例(%)]
高血压的发病原因和机制较为复杂,目前临床研究尚不明确,但普遍认为可能与肥胖、环境、遗传及血管内皮功能受损等多种因素有关[6]。长期高血压患者应坚持用药治疗,使血压得到有效控制,硝苯地平是其临床常用的治疗药物,对于高血压患者可以平稳地降血压,适用于轻、中度高血压及症状不是很明显的患者,但由于该药物的特点是缓慢且均匀地释放药物,单位时间内药物释放浓度偏低,如果是血压较高的患者,就会出现病重药轻的问题具有一定的使用限制[7]。
缬沙坦在临床高血压治疗中应用价值较高,其可以选择性作用于AT1受体亚型,阻断血管紧张素Ⅱ和AT1受体结合,从而起到降压的效果[8]。同时缬沙坦不作用于肾素与其他受体,可以最大效率发挥其降压作用;且该药物一般经肾脏由尿液排出体外,少许药物从胆汁排出,体内残留量较少,不会对身体造成负担,不良反应较少,具有一定安全性[9]。上述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生活质量评分与对照组比均显著升高,治疗4、8周后观察组患者SBP、DBP、TG水平及体质量指数与对照组比均显著降低,而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总发生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明将缬沙坦联合硝苯地平应用于原发性高血压的治疗中,可降低患者血压水平,提高生活质量,疗效显著,且不增加不良反应。
高血压持续升高可使血液呈现高凝状态,影响肾脏血液流变学、减少血供,从而进一步引起肾功能下降,诱发肾损伤的发生,是慢性肾衰竭的主要病因之一,如果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最终可导致肾功能产生不可逆性损害和进行性肾功能衰竭[10]。FIB是机体主要的循环凝血蛋白,其水平升高可以促进血小板的黏附和凝聚,使血液呈现高凝状态,最终可促进血栓的形成,其与冠状动脉疾病、脑卒中的发生密切相关;PT缩短提示血液呈现高凝状态和血栓的形成,PT和FIB水平呈反比。D-D反映机体凝血和纤溶功能,且FIB水平升高可诱导D-D水平升高,D-D水平升高提示患者出现血栓栓塞的风险增大[11]。缬沙坦可使血管收缩被抑制,进而减少醛固酮的释放,显著改善肾小球毛细血管的滤孔;还可通过代偿性升高FIB,进而促进纤维酶原激活抑制因子生成,减少血小板的聚集,改善内源性纤溶系统和凝血系统;同时还可以降低尿蛋白水平、保护肾功能[12-13]。本研究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治疗8周后观察组患者外周血FIB、D-D水平均显著降低,PT、TT、APTT时间均显著延长,表明将缬沙坦联合硝苯地平应用于原发性高血压的治疗中,可缓解患者血液的高凝状态。
综上,缬沙坦联合硝苯地平可有效调节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水平缓解血液高凝状态,提高生活质量,疗效显著,且未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安全性良好,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