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艳侠,孙锡芹
(1.吉林市人民医院血液研究室;2.吉林市人民医院血液风湿科,吉林 吉林 132001)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mmune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ITP)是儿童群体常见的一种疾病类型,病因多样,通常认为与机体免疫功能、细胞因子及遗传等因素关联密切。儿童ITP早期症状并不典型,随着病情持续进展可能出现皮肤黏膜、内脏出血等明显症状,对儿童生命健康与生长发育造成巨大影响,因此应给予科学有效的治疗。目前对儿童ITP的治疗方式多样,常用治疗药物包括免疫球蛋白、糖皮质激素用药等,虽然此类药物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患儿的临床症状,但是治疗上往往需大剂量给药,容易引起诸多不良反应,且停药后易复发,影响患儿预后[1]。利妥昔单抗属于一种单克隆抗体,临床上该药物在复发或者耐药的滤泡性淋巴瘤的治疗方面的效果满意,可改善机体免疫功能[2]。然而此药物用于治疗儿童ITP的相关研究报告较少,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探究利妥昔单抗对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儿免疫功能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1月吉林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02例ITP患儿为研究对象,依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1例。对照组中男患儿30例,女患儿21例;年龄3~10岁,平均(6.41±0.61)岁。观察组中男患儿31例,女患儿20例;年龄3~9岁,平均(6.45±0.61)岁。两组患儿临床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对组间实施比对分析。诊断标准:参照《诸福堂实用儿科学》[3]中的ITP相关诊断标准。纳入标准:符合上述诊断标准者;符合利妥昔单抗用药指征者;精神正常者等。排除标准:合并心、肝、肾等器质性疾病者;自身免疫疾病或者血液系统疾病者;入院前3个月使用对本研究结果造成影响的药物者等。本研究已经通过吉林市人民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并批准,且患儿法定监护人对本研究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儿采取常规治疗:针对入院患儿予以及时止血干预,若存在感染可进行药敏实验,根据实验结果选择敏感度高的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对血小板缺失明显的患儿则可给予适量血小板输注,注射人免疫球蛋白[国药集团上海血液制品有限公司,国药准字 S10970081,规格:300 mg(10%,3 mL)],400 mg/kg体质量,1次/d。观察组患儿在其基础上加用利妥昔单抗注射液(Roche Diagnostics GmbH,注册证号SJ20160030,规格:500 mg/50 mL),取100 mg利妥昔单抗,混合250 mL 0.9%氯化钠注射液给予患儿静脉滴注,1次/周。两组患儿均不间断治疗1个月。
1.3 观察指标 ①治疗后的临床疗效,参照《临床疾病诊断与疗效判断标准》[4]对两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进行对比,完全缓解(CR):血小板计数≥100×109/L;部分缓解(PR):血小板计数50~100×109/L;微效(MR):血小板计数30~50×109/L;无效(NR):血小板计数<30×109/L。治疗总有效率=(CR+PR)例数 /总例数×100%。②治疗前后免疫功能,均于清晨空腹状态下采集两组患儿静脉血5 mL,采取流式细胞仪测定患儿外周静脉血CD3+、CD4+、CD8+百分比,并计算CD4+/CD8+比值。③治疗期间不良反应,统计两组患儿恶心呕吐、头晕头痛、消化性溃疡等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1.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外周静脉血CD3+、CD4+、CD8+百分比及CD4+/CD8+比值)用(±s)表示,以t检验;计数资料(临床总有效与不良反应总发生率)用[例(%)]表示,以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临床疗效 治疗后观察组患儿临床总有效(90.20%)显著高于对照组(68.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表1 两组患儿临床疗效比较[例(%)]
2.2 免疫功能 治疗后两组患儿外周静脉血CD3+、CD4+百分比及CD4+/CD8+比值均显著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外周静脉血CD8+百分比显著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 2。
表2 两组患儿免疫功能指标比较( ±s)
表2 两组患儿免疫功能指标比较( ±s)
注:与治疗前比,*P<0.05。
组别 例数 CD3+(%) CD4+(%) CD8+(%) CD4+/CD8+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 51 53.14±6.06 56.12±7.41* 28.03±3.42 32.42±3.86* 25.12±3.26 22.75±3.14* 1.15±0.42 1.47±0.24*观察组 51 53.26±6.13 61.24±7.62* 28.12±3.46 37.02±4.11* 25.02±3.35 20.12±3.03* 1.13±0.56 1.86±0.21*t值 0.099 3.440 0.132 5.826 0.153 4.304 0.204 8.734 P值>0.05<0.05>0.05<0.05>0.05<0.05>0.05<0.05
2.3 不良反应 治疗期间,观察组患儿不良反应总发生率(7.84%)低于对照组(9.80%),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儿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例(%)]
ITP属于儿童群体常见的一种疾病类型,是一种免疫性出血性疾病,起病缓慢。随着疾病的持续进展可引起血小板降低、皮肤黏膜及内脏出血等,危及患儿生命健康,为此需要采取有效的治疗方法。常规治疗ITP首选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临床上取得了一定效果,但该病易复发,效果欠佳。
利妥昔单抗属于一种单克隆抗体,该药与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表面的CD20抗原有专一和很强的结合力,其主要通过补体依赖的细胞毒作用和抗体依赖的细胞毒作用杀伤B细胞;在补体依赖的细胞毒作用中,C1细胞与利妥昔单抗注射液的可结晶段(Fc)结合,激活补体系统,导致细胞溶解;此外,利妥昔单抗还可直接诱导B淋巴细胞的凋亡,阻止或者缓解血小板受到破坏,抑制ITP患儿的出血情况,改善患儿临床症状,同时减少不良反应发生[5]。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观察组患儿临床总有效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患儿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利妥昔单抗治疗ITP,可显著提高患儿临床疗效,且不增加不良反应,与姚佳峰等[6]研究结果基本一致。
ITP发生与发展受多因素的影响,ITP的发生往往伴随机体免疫功能的紊乱,外周血T细胞亚群作为反映机体免疫功能的重要指标,正常机体中外周血T细胞亚群处在动态平衡状态,当机体免疫功能受不同程度的影响时,T细胞亚群水平异常变化,病情加重[7]。利妥昔单抗和B细胞表面的CD20抗原合作后,激发引导B细胞溶解的免疫反应,通过改善机体组织结构的微循环,对组织结构的纤维化起到明显抑制作用,促进免疫功能快速恢复,发挥提升免疫力、增强患儿抵抗力的作用[8]。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观察组患儿外周血CD3+、CD4+百分比、CD4+/CD8+比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外周血CD8+百分比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提示利妥昔单抗治疗ITP,可有效改善患儿免疫功能,提高免疫力。
综上,利妥昔单抗治疗ITP,可有效改善患儿免疫功能,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安全有效,且临床疗效显著,值得在临床中加大样本量深入、大力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