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宗洁
(作者单位: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院)
少康法师是中国佛教净土宗第五代祖师,在唐代佛教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在现存的佛教典籍中,北宋赞宁撰《宋高僧传》中有关少康法师的记载产生的时间最早。从《宋高僧传》中的相关记载来看,少康法师一生与佛像有不解之缘,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宋高僧传》卷二十五:
释少康,俗姓周,缙云仙都山人也。母罗氏因梦游鼎湖峰,得玉女手捧青莲授曰:“此花吉祥,寄于汝所,后生贵子,切当保惜!”及生康之日,青光满室,香似芙蕖。迨绷褓之年,眼碧唇朱,齿得佛之一相,恒端坐含笑。时乡中善相人也,目之,“此子将相之才,不语,吾弗知也。”年甫七岁,抱入灵山寺中,佛生日礼圣容,母问康曰:“识否?”忽发言云:“释迦牟尼佛。”闻皆怪之,盖生来不言语也。由是父母舍其出家。年十有五,所诵之经已终五部。于越州嘉祥寺受戒,便就伊寺学毗尼。五夏之后,往上元龙兴寺,听《华严经》、《瑜伽论》。[1]
从上文可知:少康法师俗姓周,缙云仙都山人。母亲罗氏梦游鼎湖峰,玉女手捧青莲授其曰:‘此花吉祥,托付于你,后当生贵子,切当保惜!’少康法师出生之日满室青光,有似盛开莲花般的清香。婴儿时期的少康法师眼碧唇朱,齿得佛之一相,常端坐含笑,当时乡中善相人看到他说:“此子将相之才,不说话,我不知也。”年方七岁,母亲将他抱入灵山寺中,在释迦牟尼佛圣诞日礼佛像,母亲问他:“认识这是谁吗?”他忽然说:“释迦牟尼佛。”听闻此事的人都感到奇怪,大概因为他生来不言语的缘故。由此父母舍其出家。从文意来看,灵山寺里每年有庆祝释迦牟尼佛圣诞的宗教活动,人们礼拜释迦牟尼佛像。少康所见到的释迦牟尼佛像可能是浴佛活动时的释迦牟尼婴童立像,也可能是寺中的主尊释迦牟尼佛像。7岁的少康法师从生来就不说话,却未经人介绍而辨认出像的形制是释迦牟尼佛,信敬佛教的父母认为其佛缘深厚,允许其出家,因此,少康法师出家顺利而无迂曲。少康法师童年因辨认出灵山寺的释迦牟尼佛像而出家,可见佛造像的影响力不仅限于艺术领域,甚至可能关系到观像者一生的发展方向。
《宋高僧传》卷二十五:
贞元初,至于洛京白马寺殿,见物放光,遂探取为何经法,乃善导行《西方化导文》也。康见欢喜,咒之曰:“我若与净土有缘,惟此轴文斯光再现!”所誓才终,果重闪烁中有化佛菩萨无算。遂之长安善导影堂内乞愿见善导。真像化为佛身,谓康曰:“汝依吾施设,利乐众生,同生安养。”康如有所证……[2]
贞元初(784年),少康法师在洛阳白马寺殿上见到有物放光,探取后发现是善导法师撰写的《西方化导文》,少康见到后很欢喜,咒曰:“我若与净土有缘,愿此轴文之光再现!”誓愿刚说完毕,果真看见善导法师撰写的《西方化导文》再此闪烁,光中有无数的化佛、化菩萨。少康法师见过化佛,其对于化佛的实物表现形式——佛像自然比普通人有更深的体悟和感触。少康法师在洛阳白马寺殿上受善导法师所写《西方化导文》的神异启示,自知与净土有缘,于是到长安光明寺善导法师影堂乞愿见到善导大师,所见到的真像化为佛身,劝少康法师依其教法利乐众生,同生西方极乐世界,少康法师证法。文中的“真像”既可能是释迦牟尼佛像,也可能是善导法师像。从像化为佛身来看,更可能是“释迦牟尼佛像”。少康法师于784年在白马寺的殿上受神异启示,因此,其在长安善导影堂见像化佛而证法的时间应不早于784年。
《宋高僧传》卷二十五:
南至江陵果愿寺,遇一法师,谓康曰:“汝欲化人,径往新定,缘在于彼。”言讫不见,止有香光望西而去。洎到睦郡,入城乞食,得钱诱掖小儿,能念“阿弥陀佛”一声,即付一钱……如是一年,凡男女见康,则云:“阿弥陀佛。”遂于乌龙山,建净土道场,筑坛三级,聚人午夜行道,唱赞二十四契,称扬净邦。每遇斋日云集,所化三千许人。登座,令男女弟子望康面门,即高声唱“阿弥陀佛”。佛从口出,连诵十声,十佛若连珠状,告曰:“汝见佛身,即得往生。”以贞元二十一年十月示众嘱累,止劝急修净土。言毕加趺,身放光明而逝。天色斗变,狂风四起,百鸟悲鸣。乌龙山也一时变白。今坟塔存于州东台子岩。岁久唯余方石。石傍之土,相传疗疾,州民凡婴众病,悉焚香取土,随服多差。石之四隅若车辙焉。汉乾祐三年,天台山德韶禅师重建其塔,至今高敞,时号“后善导”焉。[3]
少康法师证法后,最初到江陵果愿寺弘法,后遇神僧点化其到新定弘法,因此来到睦郡。在睦郡城中以乞食所得钱诱导小孩念阿弥陀佛,教化一年后,男、女见到他均说:“阿弥陀佛”。少康法师在乌龙山建立专弘净土法门的道场,筑坛三级,聚人于午夜行道,唱赞称扬净土。每到斋日,云集乌龙山净土道场的有三千多人。出家佛教徒长住佛寺,在家佛教徒通常只在斋日来佛寺,斋日云集于乌龙山净土道场的三千多人可能多是少康法师的在家弟子。
少康法师登座,令男、女弟子望其面门,高声唱“阿弥陀佛”一声,就有一尊佛从其口中化现;连诵十声“阿弥陀佛”,则有十佛如连珠般依次化现。少康法师告诉男、女弟子:“你见佛身,即得往生。”净土宗人修行的目标是往生,见到佛身被视为往生的征兆,因此,作为佛身的实物表现形式的佛像对于净土宗人修行是必不可少的。
少康法师于贞元二十一年(805年)十月逝世,临终劝大众急修净土。《宋高僧传》前之《进高僧传表》标明“端拱元年十月日左街天寿寺通慧大师赐紫臣僧赞宁上表”[4],可见《宋高僧传》成书于端拱元年(988年),在少康大师逝世一百八十三年后。
少康法师的坟塔存于睦州东台子岩,仅残留一块方形石。相传方石傍的泥土可以疗疾,睦州的人民若有众病,都焚香、取土服用,其所患的疾病多能痊愈。由于取土的人多,方石的四角凹陷如车辙一般。后汉乾祐三年(950年),天台山的德韶禅师重建少康法师之塔。在北宋赞宁撰《宋高僧传》时,该塔依然高大宽敞,当时人称少康法师为“后善导”,可见少康法师教化的影响在五代、北宋时期依然延续。少康法师唱佛名而佛从口出的事迹与善导大师类同,其所处时代晚于善导法师,因此,“后善导”之称恰如其分。
从少康法师在白马寺见善导《西方化导文》闪光中化佛而专修净土,在长安善导影堂见像化佛而证法,后世人称其为“后善导”来看,少康法师得法、证法、弘法均受善导法师影响,其聚人午夜行道而唱赞的“二十四契”可能是善导集记《往生礼赞偈》中的礼二十四拜的内容。
善导集记《往生礼赞偈》:
谨依大经及龙树、天亲、此土沙门等所造《往生礼赞》:集在一处,分作六时,唯欲相续系心,助成往益,亦愿晓悟未闻,远沾遐代耳。何者?
第一,谨依大经:释迦及十方诸佛赞叹弥陀十二光名,劝称礼念,定生彼国,十九拜当日没时礼。
第二,谨依大经采集要文以为《礼赞偈》,二十四拜当初夜时礼。
第三,谨依龙树菩萨《愿往生礼赞偈》,十六拜当中夜时礼。
第四,谨依天亲菩萨《愿往生礼赞偈》,二十拜当后夜时礼……
问曰:“今欲劝人往生者,未知若为安心起行作业,定得往生彼国土也?”
答曰:“必欲生彼国土者,如《观经》说者,具三心必得往生。何等为三?一者,至诚心,所谓身业礼拜彼佛,口业赞叹称扬彼佛,意业专念观察彼佛。”……
第二,沙门善导谨依大经采集要文以为《礼赞偈》,二十四拜当初夜时礼,忏悔同前后。
南无至心归命礼西方阿弥陀佛,弥陀智愿海,深广无涯底,闻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国,愿共诸众生,往生安乐国。
南无至心归命礼西方阿弥陀佛,于此世界中,六十有七亿,不退诸菩萨,皆当得生彼,愿共诸众生,往生安乐国。
南无至心归命礼西方阿弥陀佛,小行诸菩萨,及修少福者,其数不可计,皆当得生彼,愿共诸众生,往生安乐国。
南无至心归命礼西方阿弥陀佛,十方佛刹中,菩萨比丘众,穷劫不可计,皆当得生彼,愿共诸众生,往生安乐国。
南无至心归命礼西方阿弥陀佛,一切诸菩萨,各赍天妙华,宝香无价衣,供养弥陀佛,愿共诸众生,往生安乐国。
南无至心归命礼西方阿弥陀佛,咸然奏天乐,畅发和雅音,歌叹最胜尊,供养弥陀佛,愿共诸众生,往生安乐国。
南无至心归命礼西方阿弥陀佛,慧日照世间,消除生死云,恭敬绕三匝,稽首弥陀尊,愿共诸众生,往生安乐国。
南无至心归命礼西方阿弥陀佛,见彼严净土,微妙难思议,因发无上心,愿我国亦然,愿共诸众生,往生安乐国。
南无至心归命礼西方阿弥陀佛,应时无量尊,动容发欣笑,口出无数光,遍照十方国,愿共诸众生,往生安乐国。
南无至心归命礼西方阿弥陀佛,回光围绕身,三匝从顶入,一切天人众,踊跃皆欢喜,愿共诸众生,往生安乐国。
南无至心归命礼西方阿弥陀佛,梵声如雷震,八音畅妙响,十方来正士,吾悉知彼愿,愿共诸众生,往生安乐国。
南无至心归命礼西方阿弥陀佛,至彼严净国,便速得神通,必于无量尊,受记成等觉,愿共诸众生,往生安乐国。
南无至心归命礼西方阿弥陀佛,奉事亿如来,飞化遍诸刹,恭敬欢喜去,还到安养国,愿共诸众生,往生安乐国。
南无至心归命礼西方阿弥陀佛,若人无善本,不得闻佛名,骄慢弊懈怠,难以信此法,愿共诸众生,往生安乐国。
南无至心归命礼西方阿弥陀佛,宿世见诸佛,则能信此事,谦敬闻奉行,踊跃大欢喜,愿共诸众生,往生安乐国。
南无至心归命礼西方阿弥陀佛,其有得闻彼,弥陀佛名号,欢喜至一念,皆当得生彼,愿共诸众生,往生安乐国。
南无至心归命礼西方阿弥陀佛,设满大千火,直过闻佛名,闻名欢喜赞,皆当得生彼,愿共诸众生,往生安乐国。
南无至心归命礼西方阿弥陀佛,万年三宝灭,此经住百年,尔时闻一念,皆当得生彼,愿共诸众生,往生安乐国。
南无至心归命礼西方阿弥陀佛,佛世甚难值,人有信慧难,遇闻希有法,此复最为难,愿共诸众生,往生安乐国。
南无至心归命礼西方阿弥陀佛,自信教人信,难中转更难,大悲传普化,真成报佛恩,愿共诸众生,往生安乐国。
南无至心归命礼西方阿弥陀佛,哀愍覆护我,令法种增长,此世及后生,愿佛常摄受,愿共诸众生,往生安乐国。
南无至心归命礼西方极乐世界观世音菩萨,愿共诸众生,往生安乐国。
南无至心归命礼西方极乐世界大势至菩萨,愿共诸众生,往生安乐国。
南无至心归命礼西方极乐世界诸菩萨清净大海众,愿共诸众生,往生安乐国。
普为师僧、父母及善知识、法界众生断除三障,同得往生阿弥陀佛国归命忏悔。[5]
从《往生礼赞偈》中初夜时礼二十四拜的内容来看,前二十一拜均礼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第二十二拜礼西方极乐世界观世音菩萨,第二十三拜礼西方极乐世界大势至菩萨,第二十四拜礼西方极乐世界诸菩萨清净大海众。如果少康法师聚人午夜行道而唱赞的“二十四契”正是善导集记《往生礼赞偈》中礼二十四拜的内容,则其礼拜的对象是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以及西方极乐世界诸菩萨清净大海众的图像,在这种聚人午夜行道而唱赞的宗教修行活动中,阿弥陀佛像、观世音菩萨像、大势至菩萨像,以及西方极乐世界诸菩萨清净大海众的图像均是必不可少的。
少康法师聚人于午夜行道,应在中夜(晚22至凌晨2时),与善导《往生礼赞偈》的“初夜”(晚18至22时)有所不同,这既可能是《宋高僧传》将“初夜”被误记载为“午夜”,也可能是因为参加少康法师乌龙山净土道场午夜行道的人中有在家佛教徒,在处理世俗事务后,午夜才有时间在乌龙山净土道场行道,所以少康法师将原本应在“初夜”进行的礼拜佛像而唱赞净土的集体修行活动延迟至午夜时进行。
北宋赞宁撰《宋高僧传》是有关中国佛教净土宗第五代祖师少康法师之生平的核心内容与最初蓝本,记载少康法师一生与佛像有不解之缘——灵山寺识像而出家缘,反映佛造像对世人发展方向的影响;善导影堂见像化佛而证法缘,反映佛造像对大乘佛教徒个人修行方法的启示;乌龙山净土道场礼像而唱赞净土缘,反映佛造像对大乘佛教徒(尤其是净土宗人)集体修行活动的重要意义,足见佛造像与少康法师出家、证法、弘法息息相关,可谓少康法师人生轨迹之关键节点的向导与见证,揭示唐代佛寺中的佛造像艺术的深远影响,提示人们在研究唐代佛造像艺术时不应仅限于佛造像文物本身,应注意其反映的时代风貌及其所蕴含的深刻的文化内涵,由表及里地深入研究方能对佛造像做出准确的阐释。